...由古地磁觀測和發電機數值模擬推斷歷史上地磁場的快速變化

2021-01-1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ure Communications:由古地磁觀測和發電機數值模擬推斷歷史上地磁場的快速變化

地球磁場能夠阻擋絕大部分宇宙射線,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線的侵害。目前普遍認為地球的主磁場是在地球的液態外核中通過磁流體發電機過程產生的,並且已經維持了至少有35億年左右。在過去的地質歷史時期,古地磁研究表明地磁場平均每幾十萬年會倒轉一次,倒轉的過程可能持續數千年。這期間,磁場整體強度將顯著降低,其抵禦宇宙輻射的能力會顯著減弱。

地磁場倒轉主要表現在地磁場整體強度的下降以及地磁場方向的快速變化,古地磁研究表明,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Levantine區域磁場強度的年變化率達到了0.75-1.5μT,這顯著快於當前在Holocene區域的0.12μT每年的最大變化率。而最大地磁場方向變化被義大利中部的沉積物所記錄,達到了1°每年,是當前角方向變化率的十倍左右,和地磁場強度變化的差異類似。

地磁場整體強度及方向的快速變化與液態外核中動力學過程密切相關,但具體的相互關係和引起變化的物理機制仍不明確。僅僅依靠古地磁記錄很難呈現全球尺度地磁場的極端快速變化,發生極端快速變化是否有顯著的區域特徵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

最近,英國利茲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的Christopher Davies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相關文章(Davies and Constable, 2020),他們利用最近發展的古地磁模型GGF100k以及地球發電機數值模擬分析了過去十萬年來地磁場極性的穩定期、短時變化期以及倒轉期。為了能夠更好的對比古地磁的分析結果,作者同時考慮了局地(2°×2°的網格)磁場單位矢量

以及對應的等效偶極場單位矢量

,分別用這兩個矢量在兩個時間間隔的夾角來描述該位置的方向變化率(

)。每一次模擬得到的這兩個變化率的最大值即為「極端事件」並標記為ex。

兩個模型在模擬地磁場方向變化的幅值及緯度範圍變化方面取得了驚人的一致性(圖1),均發現最大方向變化率在地磁場強度下降期間能夠達到10°每年(圖2a),這幾乎是當前最快變化率的100倍。同時,研究也發現極端方向變化事件主要發生在緯度小於40°的區域(圖2b)。古地磁模型GGF100k中磁場方向變化率在全球以及不同緯度的對數正態概率密度分布(圖3a)以及對應的累積分布函數(圖3b)也證實高的磁場方向變化率主要發生在低緯度地區。

圖1 地球發電機和GGF100k模擬地磁場方向快速變化。(a,d)雷諾數為Rm=386的非反轉的地球發電機模擬;b、e.磁雷諾數Rm=450的一次反轉地球發電機模擬。(c,f)古地磁模型GGF100k的模擬結果。左列分別展示了三次模擬結果的磁場方向變化率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結果,紅色的五角星代表了極端事件所在位置。右列展示了對應方向變化數據在20000年尺度內隨時間的變化過程

圖2 地球發電機和GGF100k模擬結果中的極端事件地磁場方向變化率的大小和位置隨磁雷諾數的變化。磁場矢量和等效地磁極的位置分別由

表示。(a)模擬的極端事件方向變化率大小隨磁雷諾數的變化。(b)極端事件對應的所在緯度隨磁雷諾數的變化。實心的方塊和空心的方塊分別為地球發電機模型CALS10k.2和古地磁模型GGF100k的模擬結果

圖3 極端地磁場方向變化事件的統計結果。(a)GGF100k模型在2°×2°經緯度網格內,100年的時間間隔磁場矢量的方向變化率的直方圖。黑色線代表擬合的平均值μ=0.009,標準差σ=0.011的對數正態概率密度分布(PDF)。插圖分別代表緯度為2.5°(紅色),22.5°(綠色),42.5°(藍色)的直方圖分布,黑線代表擬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數。(b)GGF100k模型計算得到的不同緯度下的累計分布函數。(c)GGF100k和地球發電機模擬得到兩個不同緯度PDF的平均值的比值(由不同的下標表示)隨磁雷諾數的變化。(d)和(c)類似但是展示的是標準差的比值

為什麼會有以上展示的地磁場極端變化呢?這需要聯繫地球外核中的磁流體動力學過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地球磁場的長期變化與核幔邊界上反向磁通量塊的區域密切相關(Reversed flux patch,該區域磁場方向與其所在半球背景磁場方向相反)(Olsenand Amit, 2006, Korte and Constable, 2011)。這些反向磁通量塊中,最大的一塊由南半球非洲南端下向西延伸至南美洲下方,該通量塊方向是由外向內進入地核,而南半球的大部分磁通量是指向外的。

為了研究地磁場方向劇烈變化和核幔邊界處反向磁通量塊之間的聯繫,作者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物理模型:核幔邊界的徑向場由孤立運動的磁通量塊疊加在一個靜態偶極磁場上,該偶極磁場由高斯球諧係數

所確定。磁通量塊則由振幅為A,半寬度

的Fisher-von Mises分布函數所確定。磁通量塊隨著時間,沿著經度和緯度方向運動。典型極端事件演化過程的模擬結果顯示,極端磁場方向變化事件的產生和向赤道方向運動的反向磁通量塊密切相關(圖4)。在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相比於正向磁通量塊,反向磁通量塊的運動能夠產生更快的地磁場方向變化(圖5);極端方向變化事件主要發生在低磁傾角區域的主要原因是在這些區域,反向磁通量塊的磁場分布和偶極場相互抵消,磁場方向的變化則主要由非偶極場成分控制。

圖4 極端事件中虛擬地磁極、核幔邊界以及地表徑向磁場分量的演化過程。每一列代表了局地最大磁場方向變化周圍(白色五角星)虛擬地磁極緯度、地表以及核幔邊界的磁場垂直分量。每一行代表極端變化事件之前(左),過程中(中),和之後(右)。極端變化事件源於反極性的通量塊從東北方向遷移運動到最大變化所在的位置

圖5 核幔邊界處移動的磁通量塊產生磁場方向變化的過程。a.振幅A=10μT,初始緯度為60°向南移動到50o(左)然後再移動到40o(右)。從上到下每一列分別代表核幔邊界處垂直磁場分量、地表磁場垂直分量、地表虛擬地磁極緯度以及等效偶極場方向變化率。五角星代表核幔邊界磁通量塊的中心。b,c 由正向磁通量塊(A< 0, 用N表示)和反向磁通量塊(A> 0,用R表示)移動所產生的最快磁場方向變化

的大小和位置

本文的地球發電機模擬不僅覆蓋了廣泛的物理參數,而且模擬了倒轉和非倒轉的發電機狀態。儘管同其他發電機模型一樣沒有用能夠真實描述地核狀態的Ekman常數和Prandtl常數,模擬結果仍然能夠很好的展現很長時間尺度的地球磁場的特徵。極端地磁方向變化事件發生的地點和振幅與磁雷諾數無關,與此同時,模擬結果並不會因為改變模擬參數而發生改變,不同的Ekman和Prandtl能夠得到類似的模擬結果。

文章的主要結論是地磁發電機模擬以及古地磁模型均顯示歷史地磁場方向變化率能夠達到10°每年,這比局地古地磁數據估計的每年1°快得多,甚至是當前最快變化率的100倍,極端磁場方向變化來源於核幔邊界處反向磁通量塊的遷移,而由於反向磁通量塊更容易發生在赤道區附近,這就解釋了為何低緯度地區更容易發生快速的磁場方向變化,研究結果提醒研究者對地磁場方向變化的研究應該更關注低緯度地區,同時能夠給未來古地磁數據的獲取提供指導意義。

【致謝:感謝南方科技大學林玉峰副教授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

主要參考文獻

Korte M, Constable C. Improving geomagnetic field reconstructions for 0–3ka[J].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011,188(3-4): 247-259.

Davies C J, Constable C G. Rapid geomagnetic changes inferred from Earth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1-10.

Olson P, Amit H. Changes in earth’s dipole[J]. Naturwissenschaften, 2006, 93(11): 519-542.

(撰稿:羅浩/地星室)

校對:陶琴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由古地磁觀測和發電機數值模擬推斷歷史上地磁場的快速變化
    Nature Communications:由古地磁觀測和發電機數值模擬推斷歷史上地磁場的快速變化地磁場整體強度及方向的快速變化與液態外核中動力學過程密切相關,但具體的相互關係和引起變化的物理機制仍不明確。僅僅依靠古地磁記錄很難呈現全球尺度地磁場的極端快速變化,發生極端快速變化是否有顯著的區域特徵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
  • 單顆粒鋯石古地磁研究揭示冥古宙地球發電機狀態
    PNAS: 單顆粒鋯石古地磁研究揭示冥古宙地球發電機狀態地球磁場作為地球的基本物理場之一,對保護地球大氣圈、生物圈免受太陽風等宇宙射線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地球磁場形成的原理和最初形成的時間是地球物理學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四章 地磁場的翻轉疑問
    通常,磁性地層極性單位有3種基本型式:(1)具有整體單一的極性方向的地層;(2)具有正向與負向交替變化的地層;(3)主要是正向或負向,其間又具有次一級的相反極性的地層。在古地磁極的正、反向變化的原始資料中,常常沒有太多的解析出正向和反向之間的過渡階段,也就是所謂的低數值段。人們常把低數值段歸入正向或者反向段是不合適的。
  • 遠古月球磁場去哪兒了 解謎關鍵是找到內部「發電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介紹,探測和研究月球磁場的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通過繞月衛星和著陸器攜帶的磁力儀和電子反射譜儀等設備探測月殼現存的剩餘磁場空間分布;另一類是對阿波羅探月計劃採集的月面巖石樣品進行分析,獲得剩餘磁場信息和撞擊時代信息,推斷早期月球磁場的存在和演化特性。  其中,使用巖石樣品研究磁場是地球物理場檢測分析的經典技術之一,在古地磁研究中也經常用到。
  • 變化的木星磁場 訴說著行星的哪些奧秘
    行星內部或有「發電機」  在太陽系內,除了火星和金星外的六大行星都有磁場存在。  行星的磁場通常有三種,內稟磁場(行星內部自發產生、維持和變化的磁場)、感應磁場以及剩餘磁場。「感應磁場一般是指通過外界磁場或電流的變化而在行星內部導電區域中感應產生的磁場。
  • 地球磁場為什麼能穩定存在?
    可以猜測,它和一些磁性物質有關。比如鐵。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正如遙遠恆星坍縮產生的各種元素形成了宇宙中新的恆星和行星,地球也是由最初瀰漫在太陽系中的氣體和塵埃吸積而成的。在地球形成過程中,密度較大的鐵元素向著核心沉積,與周圍的矽酸鹽分離,最終,不同密度的物質不斷分層,形成了如今的地核、地幔和地殼。
  • 地球內部藏著一個大型發電機?
    神奇的「地球發電機」要了解地球為什麼能產生磁場,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結構。這是地磁場存在的物質基礎。可以猜測,它和一些磁性物質有關。比如鐵。實際上也的確如此。正如遙遠恆星坍縮產生的各種元素形成了宇宙中新的恆星和行星,地球也是由最初瀰漫在太陽系中的氣體和塵埃吸積而成的。
  • 地球到底是如何產生磁場的 為何可以如此持久
    它有著固態鐵內核(半徑約佔20%)和液態鐵外核(半徑約佔55%)。就像埋藏於地球深處的化石記錄了生命的演化歷史一樣,古老的巖石也記錄著地球磁場的演化歷史。在巖石最初形成並冷卻的過程中,巖石顆粒中的電子會受到周圍磁場的影響,朝向磁場的方向偏移,從而記錄下當時地球磁場的強度和方向。
  • 什麼是古地磁法?接下來我們看看文章吧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種新的物理、化學的方法和技術引進地質年代學的研究,它們分別適用於測定不同的地質年代。而元謀猿人的年代則是用古地磁的方法測定的。古地磁法是怎麼回事呢?大家知道,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磁性天體,有兩個磁極,即北磁極和南磁極。在它的周圍空間形成一個磁場,即所謂地磁場。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6(古地磁)
    磁石由一種具有天然磁性的氧化鐵礦物構成的。磁性材料會自發的與磁場線對齊。某些類型的巖石含有磁鐵礦或其他磁性礦物,使巖石整體上表現得像一個弱磁鐵。這種行為使巖石保存了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地球磁場方向的記錄。對過去磁性的記錄稱為古地磁。
  • 快速流動的電子可能模擬天體物理髮電機?
    類似的引擎驅動著太陽、其他恆星甚至其他行星的磁場活動——所有這些都會產生磁場,這些磁場會自我增強,並反饋給引擎以保持運轉。關於這些被科學家稱為發電機的引擎,目前仍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將流體運動的複雜方程與控制電場和磁場彎曲、扭曲、相互作用和傳播的方程結合起來,計算起來會加倍困難。
  • 地球磁場大顛倒
    古地磁研究表明,地球磁場大約每50萬年倒轉一次。從150年前開始,至今地磁的強度已削減了10%~15%,它的衰弱速度最近有增無減。地磁會消失乃至倒轉嗎?地磁變化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劫難?塔多諾博士說:「磁場變弱的速度之快令人深思,它看起來就像我們在電腦裡看到的模擬磁場倒轉一樣。」   磁場變化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顯著表現。那時的科學家通過牽引船後的磁場傳感器發現滿是巖石的海床出現了奇怪的磁化帶。後來人們知道,海底熔巖流在地球磁場的不斷倒轉中會交替磁化,海床就像一個巨大的錄音機,記錄發生的一切。陸地上古老火山的巖層中也有同樣的記錄。
  • 地球磁場是怎麼產生的,其中原因你未必知道
    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構成,其中最深處的地核主要由鐵和鎳兩種金屬元素組成。所以在最開始科學家們理所應當的認為地球磁場就是地核這個大鐵塊本身的磁性,這被稱為鐵磁體假說。鐵磁體假說相當符合直覺,但是並不正確。因為根據皮埃爾居裡先生的實驗,任何物質只要把它加熱到他的居裡溫度,磁性就會消失。
  • 磁星的磁場是中子星的100倍,它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終於有了解釋
    圖1:新生中子星內對流區磁場線的三維圖。向內(向外)流動由藍色(紅色)表示。左:在幾毫秒的快速旋轉期間發現了強磁場發電機,偶極子分量達到1015G。右:對於較慢的旋轉,磁場強度降低了十倍。其中,磁星的特徵是x射線和伽瑪射線的爆發。這些強輻射爆發的能量可能與超強磁場有關。因此,由於增強的磁製動作用,磁星應該比其他中子星旋轉得更快,對它們旋轉周期演化的測量證實了這一假設。因此,我們推斷磁星具有1015高斯(G)量級的偶極磁場,比一般的中子星強1000倍!雖然這些巨大磁場的存在現在已經得到了證實,但它們的起源仍然存在爭議。
  • 用地磁場破解迷陣
    2007年,他們又與合作者觀測發現,山蝠在磁場極性反轉時,棲息的位置會改變。當水平和垂直場分量分別反轉時,只對水平分量的變化明顯響應。由此,他們推斷,山蝠使用的是磁極羅盤。這項研究首次報導了山蝠是利用磁極羅盤進行定向的。最近,該團隊又發現了遷徙性蝙蝠的腦部含有較多的磁鐵礦顆粒。
  • 模擬永磁發電機
    永磁發電機,也稱 PM 發電機,無需電池即可發電。PM 發電機由一個導線環繞的磁定子,以及一個包含永磁體的輪子組成,輪子在定子內旋轉。
  • 地磁場是怎樣產生的?產生以後又是怎樣維持的?
    現在我們有理由說,地球及其外層空間的組成、結構都受到地磁場的控制,反過來它們又影響地磁場。因此,地磁場的觀測和研究是認識外層空間和地球內部構造的重要手段之一。1.地磁場的變化1634年,有人測量倫敦的磁偏角,發現其數值由1580年的+11°15′下降到+4°6′。這說明磁偏角的數值不僅因地而異。而且同一地方不同年代的數值也有差異大約半個世紀後,連續數日對磁偏角進行觀測,又發現磁偏角的數值逐日地在變化著。後來觀察磁傾角、水平強度等地磁要素時也發現類似的變化。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四 古地磁極正向、反向的180度倒向表達是錯誤的
    >地磁場的周期性轉向是地球歷史的一個基本特徵。美國A·V·考克斯、R·R·多爾和G·B· 達爾林普爾等,從世界各大陸採集熔巖標本,用同位素方法測定正、反向磁化的標本的年齡,於1963年發表了最早的地磁極性轉向年表。此後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大多數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已相信地磁場的周期性轉向是地球歷史的一個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