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到底是如何產生磁場的 為何可以如此持久

2020-11-25 驕陽網

地球內部,有一個發電機,在維持地磁場長期運轉。並且,其中的物質交換和熱量交換,讓它可以十分持久。

我們的地球之所以能成為生機勃勃的存在,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它有一個可以屏蔽太陽風和宇宙射線中危險帶電粒子的磁場。

說到地球磁場,大多數人頭腦中大概會想像出一塊巨大的磁鐵,它的北極大致指向地球的地理南極,南極大致指向地理北極。實際上,這與歷史上人們對於地球磁場的想像頗為相似——地球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磁石,它的磁場穩定,並長期存在。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地球到底是如何產生磁場的?它又為何可以如此持久?實際情形比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01.

地球如何產生磁場?

我們知道,磁來自於電,變化的電場可以激發磁場,變化的磁場又可以反過來激發電場,如此往復不絕。20世紀的時候,人們已經用優美的麥克斯韋方程,將電、磁、光三種現象統一了起來,許多科學家因此恍惚感覺,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萬事萬物皆在掌握之中。

然而,對於地球如何產生磁場這件事情,科學家們卻仍然莫衷一是。

許多人都提出了可能的解釋。例如,愛因斯坦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在地球內部,電子攜帶的負電荷與質子攜帶的正電荷總數不相等,從而導致整個地球具有磁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Patrick Blackett 試圖通過實驗來尋找地球自轉角動量和磁矩的關係,結果始終一無所獲。愛爾蘭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拉莫(Joseph Larmor)則猜測,或許有一個發電機產生了地球的磁場……

咦,地球內部有一個發電機?這個想法聽起來似乎有些天馬行空,但事實上,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地球磁場理論——「地球發電機」理論正是萌芽於此。

02.

神奇的「地球發電機」

要了解地球為什麼能產生磁場,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結構。這是地磁場存在的物質基礎。可以猜測,它和一些磁性物質有關。比如鐵。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正如遙遠恆星坍縮產生的各種元素形成了宇宙中新的恆星和行星,地球也是由最初瀰漫在太陽系中的氣體和塵埃吸積而成的。在地球形成過程中,密度較大的鐵元素向著核心沉積,與周圍的矽酸鹽分離,最終,不同密度的物質不斷分層,形成了如今的地核、地幔和地殼。

雖然我們無法進入到地球深處,但橫穿過地球的地震波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由於地球內部各種物質的密度和物理特性不同,地震波這種最為強大的聲波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散射,導致地球另一端接收到回波的時間有所差異。我們據此就可以知道,這些物質是固態還是液態,密度是多少,等等。

科學家很早就破解了地震波的密碼,他們發現,地核實際上分成兩層,雖然這兩層的主要物質組成都是鐵,但外核是熔融的液態鐵,內核則因為受到更大壓力而呈現為固態。這個堅固的內核大小相當於月球的70%(半徑),溫度則接近熾熱的太陽表面。

地球內部結構。它有著固態鐵內核(半徑約佔20%)和液態鐵外核(半徑約佔55%)。

就像埋藏於地球深處的化石記錄了生命的演化歷史一樣,古老的巖石也記錄著地球磁場的演化歷史。在巖石最初形成並冷卻的過程中,巖石顆粒中的電子會受到周圍磁場的影響,朝向磁場的方向偏移,從而記錄下當時地球磁場的強度和方向。

通過研究巖石中物質的磁性,物理學家Walter Elsasser逐漸揭示了地球磁場的演化歷史,並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了更為完善的地球發電機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是地球外核中處於熔融狀態的金屬鐵的對流持續地產生著磁場。

03.

源源不斷的動力

古地磁記錄表明,地球磁場已經存在了至少30億年。然而我們知道,如果地球的磁場是像永久磁鐵那樣,那麼它應當在大約2萬年內衰減殆盡,因為地核的溫度太高,熱運動會讓鐵原子(類似一個個小磁針)的指向雜亂無章,無法維持永久磁性。

另一方面,古地磁記錄也顯示,地球磁場的兩極在過去曾多次反轉,兩次反轉之間的時間間隔平均而言大約是20萬年,一次反轉事件——從磁場變弱,到消失,再到產生反向磁場——只需要幾千年就可以完成。

地球磁場的這些性質都表明,在地球內部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機制,可以持續地產生磁場。科學家們據此推測,這種機制就是在地球的流體外核中持續運轉的對流發電機。

地球發電機理論認為,隨著地球逐漸冷卻,外核中熔融的液態鐵會在內核邊界處緩慢結晶,釋放出熱量和溶解於其中的輕元素。這些釋放的熱量和輕元素的浮力作用為外核中液態鐵的對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與此同時,地球自轉產生的科裡奧利力*會將流體扭曲成螺旋狀,沿著地球自轉軸的方向排列。這樣,原來的磁場在液態鐵中激發出渦電流,結果就像高中課本上的螺旋線圈一樣,這些帶電的流體又不斷產生新的磁場,來彌補逐漸衰減的磁場。

*科裡奧利力:在慣性系中,物體原本因為慣性沿著直線運動,但由於地球的自轉,在其上的觀察者看來,物體的運動軌跡會發生偏離,好像受到了一個力的作用,這個假想的力就是科裡奧利力。科裡奧利力是一種複合離心力,它讓物體仿佛發生切向的和徑向的偏離。

地球發電機產生地球的磁場。地球外核中的液態鐵被扭曲成螺旋狀

然而,這種假想的機制真的可以描述真實的地球磁場嗎?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夠通過理論計算構建模型,模擬真實的地球磁場。

04.

實驗模擬地球磁場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地球核心的熱量和物質流動驅動了外核中液態鐵的對流,在地球自轉的作用下,渦電流持續地產生磁場。這個過程涉及到熱量的傳輸、流體的運動、電磁場的變化,是一個複雜的磁流體問題,因此地球發電機理論需要使用相應的磁流體力學方程來描述這整個過程。

由於問題的複雜性以及計算機能力的限制,直到1995年,人們才得到了第一個自洽的數值計算模型——Glatzmaier-Roberts模型。令人欣喜的是,這個模型成功地產生了地球磁場的一些特徵。

計算結果顯示,模擬磁場與地球磁場的強度非常接近,並且具有相似的偶極結構——磁感線從一極發出,擴散到空間中,最終又回歸另一極。此外,在模擬的 36000 年時間裡,磁極確實發生了反轉,這次反轉大約用了1000年時間,在反轉過程中,磁場強度急劇減小,並在反轉之後立即恢復,與地磁記錄的反轉過程頗為相似。

數值模擬生成的磁場與地球磁場具有相似的偶極結構(一邊為N極,一邊為S極)。

更有意思的是,模擬過程提供了地磁記錄也無法保留的細節。在模擬磁極反轉的整個過程中,外核中的流體實際上會不斷地試圖反轉磁場,但由於內核的磁場是在更加漫長的時間尺度上緩慢衰減,所以這種反轉的嘗試大多被阻止。只有在非常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一次成功的磁極反轉。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地球磁極在兩次反轉之間的時間間隔如此之長,並且出現時間是隨機的。

模擬中出現的磁極反轉過程。從左到右三張圖分別對應,反轉前500年,反轉過程中,反轉後500年。

05.

更真實的地球磁場產生機制

相比於真實的地球磁場產生機制而言,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化的模型。例如,除了外核中液態鐵的結晶,驅動對流的熱量還可能來源於地球最初形成時蘊藏在內部的熱量,密度較大的物質向核心沉澱時摩擦產生的熱量,以及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地震波數據和模擬地球深處高溫高壓環境的實驗都表明,地球的核心並非由純鐵構成,而很有可能摻雜了矽、氧、硫、碳等各種輕元素。這些元素的存在可能影響了地球內部的熱量和物質流動,從而進一步影響地球磁場的產生機制和演化歷史。

就在今年(2020年)7月,發表於《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就探索了矽元素的存在會如何影響從地核到地幔的熱量傳輸。研究發現,在接近地球外核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當鐵中溶解的矽的質量達到8%時,矽鐵合金的導熱率會下降到只有純鐵的一半。

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發電機要良好運轉就需要一定的熱量來提供驅動力,而地核物質的導熱率對這個熱量流動的過程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地核導熱率很高,從地核向地幔傳遞的熱流就比較多,這時就需要額外的物質對流來維持發電機的運轉;反之,如果地核導熱率足夠低,從地核向外傳遞的熱流就比較少,單純的熱對流就足以維持發電機的運轉。

由於鐵中摻雜其他輕元素很可能具有與矽鐵合金相似的效果,由此推想,如果地核中確實摻雜有輕元素,那麼地球發電機或許可以在熱對流這唯一一個驅動力的作用下運轉,而無需額外的物質對流。另一方面,地球的內核因為只需要提供更少的熱量,它的年齡可能比預期的更古老。

我們的藍色星球。其內核可能比預期的更古老。

地震波橫穿地球帶來的信息,古老巖石記錄的地球歷史,地球科學家在實驗室和計算機中模擬自然的工作,都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到地球如何持續地產生磁場。然而,我們也看到,即便對於如此基本的問題,我們仍然所知甚少。

我們曾經幻想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這些如今都已實現,但是我們從未到達過地心。事實上直到今天,要探索地球的核心仍然是非常困難的,某種程度上而言,地球的核心甚至比冥王星的表面更加難以企及。

相關焦點

  • 地球因6800℃的內核產生磁場,地球磁場可以逆轉,可以消失
    地球為何能存在生命?我們首先會想到,地球有太陽作為能量來源,地球本身存在水、大氣層、磁場保護,然而追根溯源,地球擁有磁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存在足夠的水和大氣。雖然磁場如此重要,但是磁場看不見、摸不到,我們只有拿起指北針的時候才會想起——哦!地球還有磁場的!
  • 地球磁場為什麼能穩定存在?
    地球內部,有一個發電機,在維持地磁場長期運轉。並且,其中的物質交換和熱量交換,讓它可以十分持久。地球到底是如何產生磁場的?它又為何可以如此持久?實際情形比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01.  地球如何產生磁場?  我們知道,磁來自於電,變化的電場可以激發磁場,變化的磁場又可以反過來激發電場,如此往復不絕。20世紀的時候,人們已經用優美的麥克斯韋方程,將電、磁、光三種現象統一了起來,許多科學家因此恍惚感覺,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萬事萬物皆在掌握之中。
  • 40億年前的月球,到底是如何「守護」地球和磁場消失的原因?
    為何只有地球存在生命?月球上面到底有什麼?說起宇宙不得不提太陽系,太陽風每天都在不停地轟擊地球,那什麼是太陽風呢?其實太陽風就是太陽爆發出的高能帶電粒子,這些帶電粒子以大約每秒四百公裡的速度轟擊著地球。他們的攻擊會使得地球的大氣發生電離,繼而慢慢地剝離地球大氣層。
  • 解密40億年前的月球,到底是如何「守護」地球和磁場消失的原因?
    今日話題為何只有地球存在生命?月球上面到底有什麼?說起宇宙不得不提太陽系,太陽風每天都在不停地轟擊地球,那什麼是太陽風呢?其實太陽風就是太陽爆發出的高能帶電粒子,這些帶電粒子以大約每秒四百公裡的速度轟擊著地球。他們的攻擊會使得地球的大氣發生電離,繼而慢慢地剝離地球大氣層。
  • 天體的磁場是怎麼產生的,與什麼有關,比如地球的磁場如何產生?
    脈衝星可以發出強大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來源於脈衝星在其兩極附近產生的強大的變化的磁場。我們現在似乎能得出什麼結論,我們完全可以隱約感覺到,宇宙中具有一定磁場的天體是普遍情況,或者說是天體的常見現象。假如大型天體具有磁場是常見現象,那麼磁場的強度和磁場的出現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 為何地球磁場如此巨大,而其它天體沒有,難道地球是「天選之球」
    為何地球磁場如此巨大,而其它天體沒有,難道地球是「天選之球」雖然我們人類在地球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上,已經生存了300多萬年了。但是我們人類文明的建立與發展,還只有8000年而已。但是就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人類成功的發展成了這個地球上的霸主。而現在我們人類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要靠這個地球,不僅僅孕育出了生命,賦予了我們人類這個地球上唯一的高級智慧。還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來讓我們人類無憂無慮的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地球上的前霸主恐龍,就是因為時運不濟而滅亡的。
  • 地球磁場是如此產生的?半徑3400公裡鐵合金地核被導電流體包圍
    《地球磁場是如此產生的?半徑3400公裡鐵合金地核被導電流體包圍》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地震波顯示,地球外核處於熔融狀態,我們雖然無法直接探測到這些物質,但可以分析出地核是由鐵和鎳物質構成的,這是形成磁場的關鍵。
  • 海洋是如何產生磁場的?
    海洋是如何產生磁場的?在物理課上,我們學到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會產生感應電流,這就是著名的法拉第實驗的結論。在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之後,法拉第便猜想地球磁場中的自然導體應該也會同樣產生感應電流,為此,他於1832年在英國倫敦滑鐵盧橋下實驗橋下水流是否產生感應電流,遺憾的是,這次實驗是失敗的,他沒能成功探測到水流產生的感應電流。但在2018年年初,歐洲航天局的衛星探測到了海洋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被拖拽著切割地球磁場的磁感線而產生的電流。這證實了100多年前法拉第的猜想。
  • 地球擁有可以阻擋高能粒子的磁場,為何不利用這個磁場來發電呢?
    大量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和來自太陽的伽馬射線、X-射線,在到達地球外圍的磁場空間後,就會被反彈出去或者引導到地球的兩個磁極區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弱了對地球表面的高能衝擊,為地表上生存的各種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安全的環境。大家都知道,通過切割磁力線可以產生電流,那為什麼我們不應用地球的磁場來發電呢?
  • 超級地球也有磁場?巖漿之海產生護盾
    這種大型行星能夠產生巖漿海並存在很長時間,進而為生命撐起一把磁場保護傘磁場是地球的防護盾,保護大氣層和生命免遭猛烈的太陽風侵襲。銀河系存在大量類地行星,它們又是怎樣的情況?是否也存在這樣的保護傘。為了解答這個疑問,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新分析,將目光投向所謂的超級地球,即個頭達到地球5倍的系外行星。
  • 地球的磁場是如何維持的?
    如果沒有地球的磁場及其偏轉來自太陽風和更遙遠的宇宙射線的危險電離粒子的能力,地球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它是由地球內部外核中液態鐵的運動不斷產生的,這種現象被稱為「地球發電機」理論。這一學說認為,地球磁場是由於地球外核中熔融鐵、鎳的對流以及整個行星自轉的科裡奧利力作用造成的。
  • 既然磁可以生電,為何不用地球自身磁場來發電?
    磁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傳遞實物間磁力作用的場,而我們的地球就是被磁場包圍著。當然,包圍著地球的這個磁場也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不過在漫長的時光中,磁場始終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們。我們知道法拉第電磁感應定理提到:磁可以生電。
  • 月球如何產生?
    地球的核心一直讓作家和科學家們著迷不已,曾幾何時科學家認為已經解開了地球核心組成成分之謎,至少在20世紀40年代是這樣的。科學家測量了地球重要礦物質的原有平衡,結果發現了一些成分的缺失。科學家們推測地殼裡缺少的鐵和鎳肯定位於地心。
  • 星系的磁場形狀為何如此怪異?呈現出X狀,還有巨大氣泡和環
    磁場,是一個能夠傳遞物體之間磁力的區域。它既可以通過磁體來形成,也可以通過變化的電流所形成。根據一個物體處在磁場的不同位置,物體所受到的磁力大小和方向也不同。磁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我們卻能夠成功地繪製出它的形狀,這是因為我們可以將鐵屑灑在一個磁鐵的周圍,它們在磁場作用下就會重新排列,這就是磁場的形狀。據此,我們也可以繪製地球磁場的形狀。
  • 億萬年前火星曾有水有大氣層有磁場,是如何和地球分道揚鑣的
    但研究它的內部結構,它是如何構成的,它是如何分層的,以及有多少熱量從它中溢出——這些都能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行星的開始,以及如何使它更有可能維持生命。「地球和火星是由非常相似的物質組成的,」布魯斯·班納特說,他是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首席調查員,在加州帕薩迪納市的噴氣推進實驗室,這是我們的任務。"為什麼最終的行星會演變得如此不同?
  • 地球磁場出現「斷裂」,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所以這種影響正在產生,同時最嚴重的情況是,科學家們看到一個名叫「南大西洋磁異常區(SAA)」出現了大改變,科學家們發現該異常區域正在逐步向西移動,NASA的報告顯示該區域已經分裂成兩個裂片,這說明地球磁場出現了「斷裂」。那麼這就會在地球的上空形成「太空坑洞」,來自太陽的輻射就會直接產生對地球的隱藏,所以肯定會對地球生命也帶來一定的影響。
  • 地球內部藏著一個大型發電機?
    地球內部,有一個發電機,在維持地磁場長期運轉。並且,其中的物質交換和熱量交換,讓它可以十分持久。地球磁場示意圖。|Peter Reid / NASA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地球到底是如何產生磁場的?它又為何可以如此持久?實際情形比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 地磁場是怎麼產生的?初始磁場從何而來,真實的地球表面
    地磁場的重要性,由於地磁場的存在能夠使人類,甚至說整個地球免於太陽風的侵害,大部分帶電粒子呢,就都被這個地球的磁場或者說磁層屏蔽掉了。那地磁場是怎麼來的呢?兩種產生磁場的方式主要有兩種,那地磁場屬於哪一種呢?
  • 「昏昏默默」般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幾乎每個星球都有磁場
    磁力可以通過霍爾效應給出材料中電荷載流子的信息。我們的家地球可以產生自己的磁場,它保護了地球的臭氧層免受太陽風的影響,並且在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時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受到在玻璃下方的磁鐵所產生的強烈磁場,在玻璃上方的鐵磁流體,會顯示出正常場不穩定性。圖:Gregory F.
  • 地球磁場是怎麼產生的?35億年前先有地球磁場還是先有生命呢?
    地球很好地保護了人類,地球磁場功不可沒,它使有害的高能粒子繞開地球。地球磁場一旦消失,後果不堪設想。科學家想要弄清楚地球磁場產生的時間和原因,以便更好地預測未來地球磁場的演化規律。比較流行的地球磁場起源學說是「地球發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