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斯託普斯(Marie Stopes)
遍布全國的「瑪麗婦產醫院」「瑪麗婦科醫院」,為什麼像商量好似的都叫「瑪麗」而不叫「珍妮」?難道這是莆田系醫院的約定俗成,只是為了顯得比較洋氣而取個比較常見的女性英文名字?非也!這是在致敬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瑪麗·斯託普斯(Marie Stopes)。
瑪麗出生在一個富裕的高知家庭,父親亨利·斯託普斯是古生物學家、釀酒師和工程師,母親夏洛特·卡麥可·斯託普斯是一位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作家和女權運動家。
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自身的努力和聰慧,瑪麗的學業之路走得很順遂。1903年和1904年,她先後獲慕尼黑大學植物學博士學位和倫敦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
瑪麗不僅是曼徹斯特大學的第一位女教授,還是著名的古植物學家,現代煤巖學奠基人。如果沒有後來失敗的第一場婚姻,估計她會一生都專注地在學術研究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1911年,31歲的瑪麗嫁給了加拿大遺傳學家雷金納德·拉格爾斯·蓋茨。 雖然她受過高等教育,但由於性知識少的可憐,一年後她才發現丈夫是個性無能。1914年兩人離婚,而原因竟然是她婚後無所出,「沒有履行好妻子的義務」。
這場失敗的婚姻使瑪麗開始關注婚姻和兩性關係,她後來回憶說自己在初婚時對性一無所知。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瑪麗尚且如此,可以想見當時整個社會的婚戀觀和性觀念是怎樣的了。
1918年,瑪麗嫁給了A.V.Roe飛機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漢弗萊·威爾登·羅。與第二任丈夫的親密關係,使瑪麗認識到第一段婚姻的失敗並非自己的過錯,而是糟糕的兩性文化的罪過。
在當時的英國,與丈夫進行穩定的性生活,被普遍認為是女性作為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女性不應該放縱,不應該享受。人們也不提倡節育,更不用說墮胎本身在當時還是非法的。
瑪麗決定挑戰這種壓抑人性的文化,1918年,37歲的她寫成了《婚後之愛》一書。在這本書的介紹裡,她這樣寫道:「我曾為自己的性無知而付出了如此糟糕的代價,以至於我覺得,我以這樣的代價獲得的知識,應該用於為全人類服務。」
以今時今日的眼光來看,這本書不過是一本最基礎的性生活科普書籍。但在當時,書中的很多觀點是驚世駭俗的,比如她認為:女性應該有享受身體之樂的權利;丈夫不應該將婚姻看做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不應該覺得只要娶了她,就能隨時使用她;愛應該是雙向的,女性的意志在親密關係中和男性的一樣重要;為了享受這種快樂,夫妻應該學習如何在親密關係中保持健康,並且健康避孕。
因此,這本書一經面世,就一直經歷著「冰火兩重天」般的境遇:一邊受到很多人特別是婦女們的喜愛,一邊遭到教會、媒體和醫生們的抨擊,甚至在美國被列為禁書。儘管這本書在英國受到官方的蔑視,但到1931年,這本書已經發行了19個版本,銷量接近75萬冊。
瑪麗是幸運的,他的第二任丈夫非常理解支持她,他本來就是節育運動的積極參與者。1921年,這對夫婦在倫敦工人住宅區創辦了英國第一個指導避孕的門診所,後又加以推廣。
這家名為 「母親診所」的小門診,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了遍及全球的「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這個組織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讓青年人了解性,以及性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後果,促使青年人做出負責任的健康選擇,避免疾病和意外懷孕的發生」。
她所倡導的計劃生育運動,使數以百萬計的婦女解除了對性的恐懼,擺脫了影響她們的健康並把她們拖入貧困的無休止的生兒育女。
而她的《婚後愛情》則整整影響了一代人,1935年,一項對美國學者的調查顯示,《婚後愛情》是前50年最具影響力的25本書之一,領先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釋》、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和平的經濟後果》。
如此看來,用「瑪麗」來命名那些「莆田系」醫院,到底是對這位偉大女性的致敬還是褻瀆呢?歡迎您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