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2020-07-20 思享文話
  • 每一對夫妻,即使他們已經「結合」多年,(每一次做愛)也應該是一次新的冒險;每一次勝利都需要一次新的求愛。
  • 你十六歲時的美貌不值得稱讚。但是,如果你60歲的時候很漂亮,那將是你自己的靈魂所做的。

——瑪麗·斯託普斯(Marie Stopes)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遍布全國的「瑪麗婦產醫院」「瑪麗婦科醫院」,為什麼像商量好似的都叫「瑪麗」而不叫「珍妮」?難道這是莆田系醫院的約定俗成,只是為了顯得比較洋氣而取個比較常見的女性英文名字?非也!這是在致敬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瑪麗·斯託普斯(Marie Stopes)。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瑪麗的前半生:一場失敗的婚姻,改變了人生走向

瑪麗出生在一個富裕的高知家庭,父親亨利·斯託普斯是古生物學家、釀酒師和工程師,母親夏洛特·卡麥可·斯託普斯是一位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作家和女權運動家。

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自身的努力和聰慧,瑪麗的學業之路走得很順遂。1903年和1904年,她先後獲慕尼黑大學植物學博士學位和倫敦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

瑪麗不僅是曼徹斯特大學的第一位女教授,還是著名的古植物學家,現代煤巖學奠基人。如果沒有後來失敗的第一場婚姻,估計她會一生都專注地在學術研究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1911年,31歲的瑪麗嫁給了加拿大遺傳學家雷金納德·拉格爾斯·蓋茨。 雖然她受過高等教育,但由於性知識少的可憐,一年後她才發現丈夫是個性無能。1914年兩人離婚,而原因竟然是她婚後無所出,「沒有履行好妻子的義務」。

這場失敗的婚姻使瑪麗開始關注婚姻和兩性關係,她後來回憶說自己在初婚時對性一無所知。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瑪麗尚且如此,可以想見當時整個社會的婚戀觀和性觀念是怎樣的了。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人生的轉折點:美滿的再婚生活,促使她寫了一本「禁書」

1918年,瑪麗嫁給了A.V.Roe飛機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漢弗萊·威爾登·羅。與第二任丈夫的親密關係,使瑪麗認識到第一段婚姻的失敗並非自己的過錯,而是糟糕的兩性文化的罪過。

在當時的英國,與丈夫進行穩定的性生活,被普遍認為是女性作為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女性不應該放縱,不應該享受。人們也不提倡節育,更不用說墮胎本身在當時還是非法的。

瑪麗決定挑戰這種壓抑人性的文化,1918年,37歲的她寫成了《婚後之愛》一書。在這本書的介紹裡,她這樣寫道:「我曾為自己的性無知而付出了如此糟糕的代價,以至於我覺得,我以這樣的代價獲得的知識,應該用於為全人類服務。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以今時今日的眼光來看,這本書不過是一本最基礎的性生活科普書籍。但在當時,書中的很多觀點是驚世駭俗的,比如她認為:女性應該有享受身體之樂的權利;丈夫不應該將婚姻看做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不應該覺得只要娶了她,就能隨時使用她;愛應該是雙向的,女性的意志在親密關係中和男性的一樣重要;為了享受這種快樂,夫妻應該學習如何在親密關係中保持健康,並且健康避孕。

因此,這本書一經面世,就一直經歷著「冰火兩重天」般的境遇:一邊受到很多人特別是婦女們的喜愛,一邊遭到教會、媒體和醫生們的抨擊,甚至在美國被列為禁書。儘管這本書在英國受到官方的蔑視,但到1931年,這本書已經發行了19個版本,銷量接近75萬冊。

寶貴的財富:瑪麗夫婦所開創的事業,至今仍在造福萬千女性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瑪麗是幸運的,他的第二任丈夫非常理解支持她,他本來就是節育運動的積極參與者。1921年,這對夫婦在倫敦工人住宅區創辦了英國第一個指導避孕的門診所,後又加以推廣。

這家名為 「母親診所」的小門診,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了遍及全球的「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這個組織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讓青年人了解性,以及性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後果,促使青年人做出負責任的健康選擇,避免疾病和意外懷孕的發生」。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她所倡導的計劃生育運動,使數以百萬計的婦女解除了對性的恐懼,擺脫了影響她們的健康並把她們拖入貧困的無休止的生兒育女。

而她的《婚後愛情》則整整影響了一代人,1935年,一項對美國學者的調查顯示,《婚後愛情》是前50年最具影響力的25本書之一,領先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釋》、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和平的經濟後果》。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如此看來,用「瑪麗」來命名那些「莆田系」醫院,到底是對這位偉大女性的致敬還是褻瀆呢?歡迎您留言一起討論!

女科學家再婚才懂「男歡女愛」,就此投身科普,造福萬千女性

相關焦點

  • 女科學家韓喜球走進溫州女性「秀慧課堂」,揭秘深海科考之旅
    8月20日,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聯合溫州市婦聯、溫州市科協共同主辦了溫州女性「秀慧課堂」暨甌海區百場「秀慧課堂」開講活動。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韓喜球在溫州市甌海區圖書館作了主題為「洋底探秘——我的大洋科考經歷」的精彩科普講座。活動現場座無虛席,80餘戶親子家庭參加了活動,網絡直播在線人數突破10萬。
  • 離婚後才懂什麼叫「刺蝟效應」,我很想復婚,可是前夫已經再婚了
    每個人都需要獨處,即便戀愛或結婚之後,也需要獨處,因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你才是你。獨處並非泛指一個人生活,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彼此生活在自己的安全區內,也可以稱之為獨處。夫妻之間,只有始終做到你是你,我是我,在此基礎上相愛,才不會出問題。
  • 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
  • 女科學家可能越來越少
    [摘要]中國並不缺乏女科學家,缺乏的是女權的平等,有多少女性科研人員在世俗的壓力下選擇了家庭放棄了科研,能堅守科研崗位的女性,必定有堅強的意志和一個支持包容她的家庭環境。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社會性別偏見不僅僅存在於觀念中,更加滲透到現實層面導致了包括科研領域在內的公共領域中女性的不斷流失。柯晗發表在《城市畫報》11月刊上的「女科學家和你都在逐漸消失」一文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
  • 7位女科學家的生存狀態記錄
    為了兼顧研究、學生和孩子,有的女科學家「要把自己掰成三瓣」,但是不管在能力還是智力上,她們從來不覺得和男性有什麼性別差異,甚至某些方面,女性的情商要高過男性
  • 吳蓓麗校友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吳蓓麗校友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清華新聞網12月28日電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獲此殊榮。清華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名列其中。今年36歲的吳蓓麗祖籍蘇州吳江,在無錫長大。
  •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獲獎女科學家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Doudna )兩位女科學家 ,以表彰她們在「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做出的變革性貢獻。兩位女科學家的獲獎有力地向世界展示了女性在科學界的力量與貢獻,傳遞了女性也能在科學界有所作為並獲得諾獎認可的信息。上一次該獎項被授予一位女性科學家還是在1964年[1],距今已長達56年之久。值得提出的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在當今全世界研究人員中,女性僅佔其中的29%。這個現狀對科學研究的成果有著真實和直接的影響[2]。
  • 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以女性獨特視角交流最新科研進展
    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這一獎項,這也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一個全為女性科學家的組合。可以說,女性與科學是國際科技界一個熱門話題,近年來,女性科學家隊伍不斷壯大,一大批女性科學家活躍在科技工作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女科學家走到了科學領域的世界前沿,為人類科技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醫學、生物、化學領域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領域的貢獻尤為突出。
  • 見證歷史性時刻:兩位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獎女科學家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Doudna)兩位女科學家,以表彰她們在「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做出的變革性貢獻。早在2016年,她們就已憑藉研發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榮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設立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預告 | 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以女性獨特視角交流最新科研進展
    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這一獎項,這也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一個全為女性科學家的組合可以說,女性與科學是國際科技界一個熱門話題,近年來,女性科學家隊伍不斷壯大,一大批女性科學家活躍在科技工作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女科學家走到了科學領域的世界前沿,為人類科技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醫學、生物、化學領域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領域的貢獻尤為突出。
  • 她是美科院院士,卻拒絕加入美國國籍,回國後投身AR領域造福祖國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0年後又棄美歸國,憑AR技術撈金586億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當下空巢老年人是否再婚面臨怎樣的問題
    美國的職業女性,離婚之後樂於過獨身生活而不再結婚的人數正在增加,40-50歲的不再結婚的獨身男女,婦女約佔2/3。1985年的日本25歲到49歲的女性中離婚和寡婦佔16%,特別是25歲至29歲的未婚女性佔很高的比率。2015年前,這個年齡的女性未婚率佔25.5%,今年上升為30.6%,今年佔43.3%,上升了7%。
  • 張虹應邀出席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暨第十二屆中國女科學家論壇
    雲瀾灣董事長張虹應邀出席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暨第十二屆中國女科學家論壇! 10月19日,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暨第十二屆中國女科學家論壇在溫州召開,100餘名國內外女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有關組織和科技社團代表、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代表參加本次論壇。
  • 中國女科學家謝毅教授折桂「女性諾貝爾獎」(組圖)
    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謝毅教授成為繼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後第四位贏得這一榮譽的中國女性。  聯合國宣布2015年為「國際光年」,旨在全球範圍內慶祝科學和知識為人類發展所做的貢獻。
  • 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丨女科學家論壇在京舉行
    期間,由7個國家80餘位海內外優秀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參與論壇,圍繞「女科學家社會責任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強調,推動科技更好地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人類,是女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科技共同體責無旁貸的使命。中國科協將一如既往地為女科學家、女企業家、女創投家開展國際跨界融合創新搭建平臺。
  • 美國核物理女科學家,曾棄美國來中國,開始了奮鬥終生的養牛事業
    那麼,這位女科學家究竟是誰?為什麼她最終會選擇來到中國養牛呢?正文這位女科學家就是在成年後,她也投身於物理科學的研究中去,當她拿到了威斯康辛大學的物理學碩士學位後,也開始投師於諾貝爾獎的得主費米。在那個時候,寒春上學所獲得的所有獎學金都來自於美軍,但之前的經歷讓她反思自己,科學研究的目的應該是造福人類
  • 為科學女性立傳,傳揚夢想與奮鬥之美
    《大美·中國女科學家》叢書是對當代中國科技女傑成長曆程的記錄,也像是女科學家前輩們對廣大女性發出的邀請,邀請更多女性以科學為志業,推動社會進步、實現自我價值。由兩者統籌策劃的《大美·中國女科學家》叢書(科學普及出版社,2019年),是對當代中國科技女傑成長曆程的記錄,也是女科學家前輩們對廣大女性發出的邀請,邀請更多女性以科學為志業,以科技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實現自我價值。 榜樣力量:鼓舞更多女性「向前一步」科學一直被視為男性的領域。
  • 女科學家棄美歸國,科研成果讓3.5億人受益,被譽「亞洲第一人」
    想要拯救這億萬人的內心,僅僅只需一個女科學家,她就是胡海嵐。近年來,胡海蘭帶領著她的團隊,在抑鬱症藥物這一塊領域攻堅,開闢了一塊新大陸,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這3.5億人。胡海嵐,一位優秀,為人稱道的中國女科學家,她的成就在於為抑鬱症研製出了速效特效藥物,為世界上的抑鬱症患者們帶去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