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國女科學家》叢書是對當代中國科技女傑成長曆程的記錄,也像是女科學家前輩們對廣大女性發出的邀請,邀請更多女性以科學為志業,推動社會進步、實現自我價值。叢書以無窮的榜樣力量鼓舞人,以求實的專業精神引領人,以不懈的奮鬥意志感召人,也啟示出版、傳媒行業更多關注女科學家的成長和貢獻,引導社會樹立崇尚科學、追求科學的風尚。期待這套叢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啟發、鼓舞更多人加入科學事業。
■ 素波
300餘頁油墨飄香,21位科技女傑不懈求索,讀罷兩卷《大美·中國女科學家》深感餘味無窮。仿佛跟隨這些女科學家求真的腳步,遊覽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隨系統真菌學家鄭儒永在無數標本資料中剔抉爬梳,澄清圍繞中國白粉菌科屬的爭議;隨古魚類學家張彌曼「打磨」出540多張厚度不到1毫米的蠟模,揭開四足動物身世之謎;隨「現代神農」朱兆雲行走80萬千米、嘗遍百草,創製新藥;隨中國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專家韓喜球航行在茫茫大海,尋找海底「黑煙囪」……她們「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勇於探索、敢於攀登,以一項項科學發現、技術發明造福社會,堪稱「大美」。
長久以來,科學被深深地打上了「男性」烙印,至今,在世界範圍內「洩露管道」現象仍阻礙著女性人才在科學領域取得成果。所幸,這一現象得到越來越多關注,女科技工作者們也通過自我聯合與賦權,不斷推動著女性進軍科學領域的進程,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與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就是其中的代表。由兩者統籌策劃的《大美·中國女科學家》叢書(科學普及出版社,2019年),是對當代中國科技女傑成長曆程的記錄,也是女科學家前輩們對廣大女性發出的邀請,邀請更多女性以科學為志業,以科技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實現自我價值。
榜樣力量:鼓舞更多女性「向前一步」
科學一直被視為男性的領域。儘管隨著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越來越多女性人才進入科學領域,但「女孩兒不適合學理科」的迷思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及家庭教育中依然頑強存在。就在半年多以前,「成都一小學開設男女專屬課,女生織毛衣,男生造火箭」的新聞還曾被熱議,可見此偏見遺毒之深。破除偏見非一朝一夕之功,有賴長期的文化改進和社會政策支持,但在啟蒙心智、影響個人選擇方面,榜樣的力量卻至關重要。《大美·中國女科學家》樹立起一個個追求創新、科技報國的女性榜樣,相信會讓很多踟躕在科學門前的女性鼓起勇氣、向前一步。
相比每每「刷屏」的娛樂明星、商業精英,對女科學家,我們知之甚少,而叢書的出版讓更多女科學家從「幕後」走向「臺前」。比如,作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技獎項的屠呦呦,在得獎之前並不為「圈外人」所熟知,甚至在2011年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之時,還是一個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王選院士使漢字處理實現計算機化,推動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被譽為「漢字雷射照排之父」,但很少人知道,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其實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2020年肆虐的疫情讓李蘭娟院士家喻戶曉,但其實她在20世紀80年代就創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幾年前她領銜的研究項目就成功防控了H7N9病毒疫情在我國發生;在疫情防控方面,從不乏女性的身影,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研究員帶領的專業傳染病動物模型攻關團隊,在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H7N9等疫情防控中都曾做出重大貢獻;動物傳染病及預防獸醫學專家陳化蘭領導的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將H7N9病毒拒之國門之外中也居功至偉。
大眾缺乏對女科學家的了解,與媒體、出版行業對此著墨不多有關。以此言之,叢書出版也啟示傳媒行業更多關注女科學家的成長和貢獻,更好發揮女性科學家榜樣力量,引導社會樹立崇尚科學、追求科學的風尚。
專業精神: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勇攀科學高峰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女科學家們探求事物真相、不斷創新,顯示出卓越的專業精神。
面對國際通用,被公認最安全、最先進的兩大HASH函數密碼算法MD5和SHA-1,密碼學家王小雲不畏權威,通過建立數學分析模型、手工設計破解途徑,用手推導、晝夜演算,歷經10年時間終得以破解SHA-1;作為中國高鐵裝備行業唯一的女性總工程師,梁建英精益求精、不斷挑戰極限,在「百裡風區」高達12級的強風中,在內蒙古-38℃極寒天氣中,測試動車組性能,為讓飛馳的高鐵跑得更穩,她帶領團隊設計了幾十種轉向架懸掛參數方案……
當下適逢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需要各行各業從業者發揮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作為科學家,女科學家們以不懈探索的精神,為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作為科學從業者,她們秉承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心無旁騖、潛心鑽研,其專業精神、敬業態度是「工匠精神」的生動寫照。
奮鬥意志:以不懈努力推動社會發展、實現自我價值
當今時代是商業價值和商業神話不斷崛起的時代,商業精英成為萬眾偶像,財富自由成為新理想。行業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新風口不斷湧現,也締造了眾多一夜暴富的案例:月入百萬的網紅主播,帶貨量動輒過億賣貨主播……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發展,改革開放之初遍地機遇、白手起家可實現逆襲的可能性降低,「階層固化」話語不斷製造焦慮,「個人奮鬥」價值遭到質疑,甚至催生了渴望通過走捷徑獲得財富的浮躁心態。
叢書所載女科學家成長經歷是對這種論調的有力回擊。翻看這些女科學家履歷,「奮鬥」二字貫穿始末,閃耀在字裡行間。為了實現技術突破,她們有的遠赴重洋求學、走遍萬水千山,有的晝夜不眠、枕戈待旦,有的耄耋之年仍堅守崗位、重疾在身仍孜孜不倦……兩卷書中收錄的21名女科學家中有半數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其風華正茂時所面對的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學習環境和科研條件十分艱苦,即便如此,她們依然不懈奮鬥,取得了令世人驚嘆的科研成果。
女科學家們正是用「奮鬥」踐行了濟世報國的理想,用堅實的努力奠定了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塊塊基石,鋪墊了中國的富強之路;也用「奮鬥」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與個人價值。這啟示生活在優渥環境中的我們,以其為榜樣,立志高遠、奮鬥不息,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與個人理想求索奮進。
《大美·中國女科學家》叢書,以無窮的榜樣力量鼓舞人,以求實的專業精神引領人,以不懈的奮鬥意志感召人,其出版恰逢其時。據編者所言,本叢書還將陸續推出三至六卷,我們期待讀到更多催人奮進的女科學家的成長故事,也期待這套叢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啟發、鼓舞更多人加入科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