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朝鮮受溫室效應困擾 正向國際組織求援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16日電 據韓國聯合通訊社報導,朝鮮深受溫室效應困擾,日前向國際組織發出援信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言人尼克·納塔爾/Nick·Nuttall今天證實,「朝鮮政府正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諮詢溫室效應的相關技術和法律問題。」

  作為環境專家,納塔爾曾參與對朝鮮環境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的首份正式資料——《2003年朝鮮環境狀態報告書》的編寫。他說:「溫室效應給朝鮮的農業和水力發電造成了很大影響。」

  納塔爾指出:「朝鮮80%的地表水(surface water)都用於發電,如果溫室效應導致降水量減少,則會嚴重影響其國內的供電。」

  他補充說:「朝鮮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於農業,溫室效應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嚴重影響北韓的農業生產。」

  4月份朝鮮刊《今日朝鮮》曾朝鮮受溫室效應影響的災情。該雜誌介紹,受溫室效應影響,朝鮮年均氣溫已達10攝氏度,比往年高出2度。而且,以往年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但2000年僅為700毫升。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解析度

相關焦點

  • 國際氣象組織報告稱2013年溫室效應氣體量創新高
    中國網9月11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報導,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報告稱,大氣中造成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3年達到了一個新的峰值。三種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量最大,而這次的增速是近三十年來的觀測中從未有過的。
  • 受溫室效應影響,喜馬拉雅山冰川被融化,科學家發現了神秘物體
    受溫室效應影響,喜馬拉雅山冰川被融化,科學家發現了神秘物體!提到喜馬拉雅山,我想國人都耳熟能詳,它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山脈,在藏語裡,喜馬拉雅是雪的故鄉的意思。它屹立在青藏高原上,常年積雪,代表這一篇聖潔。
  • 為減少海運溫室氣體排放 國際海事組織籤署協議
    為減少海運溫室氣體排放 國際海事組織籤署協議 2018-04-14 14:24: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冬天極寒天氣的「元兇」或許是溫室效應,冰河世紀或許成為現實
    我個人認為,它更像是溫室效應的預警信號,今兒咱就跟傢伙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一下,溫室效應為何是冬天變冷的「元兇」。大家知道的溫室效應,可能簡單地認為它只會導致全球溫度變暖,依照這個理論想法,冬天應該會變得越來越像「暖冬」才對啊,為何變得越來越冷?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從物理科學來解釋呢,就是因為雪融化成水的這個物理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量,空氣中的熱量被吸走了,自然就會變冷。
  • 溫室效應與防紅外熱效應塗料
    由於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大,吸收了更多的紅外線並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導致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氣溫不斷上升,對人類的正常活動造成了嚴重影響。
  • 美媒:專家稱需要幾周時間分析數據確認朝鮮核試驗是否氫彈
    美《防務新聞》1月6日發表文章稱,專家表示,關於朝鮮的核試驗是否是氫彈,「幾周內美國將可以得到一些結論」。不過大部分專家對朝鮮宣稱氫彈試驗成功表示懷疑,這次核試驗的當量小於氫彈的一般當量,但真正完全確定仍需搜集到空氣中的放射性粉塵並進行全面分析。
  • 知識點 | 什麼是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其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這就是「增強的溫室效應」。如果大氣不存在這種效應,那麼地表溫度將會下降約33度或更多。反之,若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全球溫度也必將逐年持續升高。在2006年公布的氣候變化經濟學報告中顯示,如果我們僅以2006年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有50%的可能會上升4攝氏度多。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④ | 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又稱微粒效應。存在於大氣中的顆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陽光,減少陽光的入射,從而降低地表溫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輻射到大氣中的熱量,起著保溫作用。兩者相比,前者大於後者,因此總的效應是使氣溫降低,這就是所謂的陽傘效應。
  • 世界氣象組織:201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原標題:世界氣象組織:201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新華網日內瓦9月9日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9日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均創下新高。   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濃度均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於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初步數據顯示,受地球生物圈吸收量降低及排放逐步增加的影響,2012至2013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2.9ppm,為1984年以來的年度最高增幅。
  • 全球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俗稱「大氣保溫效應」。來自太陽的熱量以短波輻射的形式到達地球外空間,然後穿越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這些短波輻射熱量後升溫,升溫後的地球表面反而向大氣釋放長波輻射熱量,這些長波熱量很容易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這樣就使得地球表面的大氣溫度升高,這種增溫效應類似於栽培植物的玻璃溫室,故此得名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 溫室效應的定義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係,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
  • 地理乾貨丨常見的地理效應之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READING 陽傘效應·定義 陽傘效應又稱微粒效應。存在於大氣中的顆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陽光,減少陽光的入射,從而降低地表溫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輻射到大氣中的熱量,起著保溫作用。
  • 連棟溫室-溫室效應篇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 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原標題: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武漢之外的隨州:廣水政府官網發SOS求援,稱缺醫護物資缺專家
    公告稱,廣水市人口95萬人,醫療資源極其匱乏。全市僅有兩家納入三級管理的二甲醫院,目前已不堪重負。公告還用紅色醒目字體標註求助信息,強調稱:「懇請國家、省市儘快向廣水派出醫療隊,懇請各級組織向廣水支援醫療物資,懇請權威媒體給予更多的重視和關注」。
  • 溫室效應「禍首」變能源
    原標題:溫室效應「禍首」變能源   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導致了溫室效應等問題,科學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將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回收並轉化。上海高研院研製相關高科技裝置,讓甲烷與二氧化碳「攜手重生」,變廢為寶。
  • 膜分離技術助力破解「溫室效應」
    膜分離技術助力破解「溫室效應」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示意圖。相關成果已作為國際期刊《溫室氣體:科學與技術》封面文章發表。「溫室效應」是困擾人類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二氧化碳排放則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如何高效捕獲並利用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科學家關注的焦點。「膜分離法」是一種新興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它在膜材料幫助下分離二氧化碳氣體,具有高效節能、操作簡單的特點。
  • 專家:BIPV是應對建築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案
    專家:BIPV是應對建築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案 2015-07-24 14:32:42這是因為陽光照進室內,產生了「溫室效應」。而長時間讓空調高負荷運轉又會導致建築能耗大量增加,並向室外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對此,著名幕牆專家劉忠偉提出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給建築穿上既可節能又可造能的新外衣。  劉忠偉教授表示,建築玻璃採光頂以採光通透性好的優勢將現代城市裝扮得格外美觀,經過國內20年的發展已廣泛被社會接受。
  • 鏡子遮天蔽日減緩溫室效應
    鏡子遮天蔽日減緩溫室效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9日 08:04 來源: 來源站點: 東方早報但這一構想遭到聯合國氣候專家的質疑。    據英國《衛報》27日報導,美國希望科學家發明出部分阻止太陽光照射地球的技術,作為應對全球變暖的最後一道防線。美國政府設想,通過在太空中架設巨大的鏡子或向大氣層中注入反射性物質顆粒等方式,來減少射向地面的光照。
  • 錯誤觀點:溫室效應是「自然發生」的
    《全球變暖已「終止」16年》一文稱,世界氣溫十餘年「零增長」實際上早在三年前就已發現,受政府因素影響未能及時公布。2012年10月13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氣候學系負責人朱迪絲·卡裡教授肯定了變暖「停滯」現象,她認為溫室效應更多是「自然原因」導致,「過去20年的溫室效應,主要是海洋熱量循環及太陽輻射等自然因素變化引起的,碳排放只是因素之一,這點應作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最基本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