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症候群為肢體創傷後發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間室內的進行性病變,由於間室內容物增加,壓力增高,致間室內的肌肉及神經發生進行性缺血壞死,是骨科臨床一種較為嚴重的併發症。而預防及治療該併發症的最常用方法即早期筋膜間室切開減張術。
筋膜間室切開減張也會帶來一些列問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的同時,如何閉合創面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旦筋膜間室壓力下降,創面就需要儘可能地早期閉合,以防止一些後期併發症如感染及難看的疤痕形成。但由於早期的肌肉水腫,肌肉突起及皮膚回縮,一期手術閉合傷口是不可能的。
此外,一期閉合傷口會引起筋膜間室的壓力再次升高,同時還會因皮膚張力過大而引起皮緣壞死。目前文獻報導的常用的傷口閉合技術及裝置包括:動態皮膚牽引裝置、靜態張力裝置、真空負壓吸引裝置及吻合器逐步縫合技術。在此之前,丁香園骨科資訊曾報導,美國學者Siegel等將VAC與銀纖維敷料配合VAC治療下肢創面的療效進行比較。
近來,希臘學者Kakagia等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探討VAC(真空負壓吸引技術)與綁鞋帶技術在治療下肢筋膜切開術後傷口的療效優劣。研究對象為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期間的50例住院患者,均為因下肢骨折或鈍器傷後行筋膜間室切開的患者。
研究對象排除標準:1、合併下肢燒傷2、截肢或大面積軟組織缺損3、周圍血管病病史4、近端動脈損傷5、頭部外傷6、神志不清7、糖尿病病史8、心臟病病史9、濫用藥物或免疫抑制劑。
將50例患者(共82條患肢)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應用VAC治療患肢42例,稱為V組。應用綁鞋帶技術(shoelace technique)治療40例,稱為S組。所有骨折患者均採用雙切口行筋膜切開減張術,單純軟組織損傷患者採用單切口減張。
V組患者切開減張術後3-6天行VAC治療,壓力設置為125mmHg,模式為持續模式。每3天更換VAC敷料一次。如創面肉芽生長達皮膚水平,傷口仍大於5cm時行植皮術。V組患者治療照片見圖1:
圖1:經VAC治療後,肉芽組織與皮膚平齊,創面仍較大,皮緣無法對合,需行植皮術。
S組患者切開減張術後即行切口綁鞋帶治療技術,採用矽橡膠袢充當縛帶。術後4-6天軟組織腫脹消退前,縛帶無張力。待腫脹逐漸消退,每天收緊縛帶,創面覆以無菌溼敷料。在創緣皮膚基本對合時去除皮釘及矽橡膠袢,一般2-3天後創面癒合。S組患者治療圖片見圖2:
圖2:利用矽橡膠袢作為縛帶,以類似綁鞋帶樣逐漸拉近創麵皮緣。
研究結果發現:兩組患者傷口長度無顯著性差異。創面閉合時間S組明顯短於V組。VAC治療組中有6例需行額外的植皮手術,綁鞋帶治療組中無患者需行植皮術。兩組患者中創面感染率無顯著性差異,分別為VAC組6例,S組4例。兩組患者中均未出現術後筋膜間室壓力增高及皮緣壞死。結果見下表:
此外,治療費用方面:V組,每次更換VAC費用為350歐元,如需使用凝膠條則費用增加80歐元。如需額外行植皮術則費用大大增加。VAC組平均日花費為135歐元。S組,平均日花費14歐元。兩組患者在治療費用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綁鞋帶技術治療組花費明顯低於VAC治療組。
據以往的文獻報導,使用綁鞋帶技術治療切開減張傷口的平均癒合時間為7-11天,而該組患者的平均癒合時間較長,可能原因為:該組患者均為下肢傷口,切開減張口較寬大,先前的文獻資料中尚包括上肢傷口,減張口相對較小。
目前,VAC技術及綁鞋帶技術均為閉合傷口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技術,其療效可靠,已獲臨床驗證。就兩種技術而言,在該項研究中發現,綁鞋帶技術被證實療效更優,花費更少,值得我們臨床推廣應用。文中也提到,該項研究僅涉及下肢筋膜室減張切口的治療,僅將兩種治療方法進行比較,並未涉及其他治療方法,因此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需要我們進一步去實施,我國創傷病人眾多,也可採用多中心聯合研究,增加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治療方法可以更加多樣化,分更多的對照組,以探討各種治療方法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