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女孩忌諱在午時出生,而男孩忌諱在子夜時降臨。其中的'午時'和'子夜'是我國古代計量時間的單位——時辰。古人將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為'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一個時辰就相當於如今的兩個小時。而'午時'指的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子夜'指的就是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
嬰兒什麼時候出生,在如今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同,也不會對嬰兒造成什麼影響。況且一個人的一生會如何,又怎麼會是一個出生時辰的兇吉能決定的。
那麼,古時百姓總結出的這句'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又是因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古時候的醫療技術水平不高,婦產科方面尤其落後,還處於很原始的階段,對於古代的女子來說,生個孩子就相當於去鬼門關走了一次可不是什麼開玩笑的話,新生兒的免疫力很弱,夭折率更是高。
像最近很火的《清平樂》裡邊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而《延禧攻略》裡邊,富察皇后生的兩個兒子也先後夭折了,普通人家孩子的夭折率那就更高了,在農村尤其如此,因為農民們並沒有足夠好的醫療條件,甚至連吃的食物都有可能不夠,所以面臨一些他們無法改變的天災人禍時,就會尋找其他的精神寄託,比如說宗教和玄學,出生時辰其實就是玄學的一種。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古代對陰陽理論是非常看重的,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農民商人都是如此,陰陽學說,也是中華文明邏輯思維的核心組成部分,質樸但是博大。
古代人認為男子屬於陽性,子夜陰氣比較重,若是這個時辰有男孩子出生的話,那麼他的陽剛之氣可能會被折損,對於前途和健康不利,而女子屬於陰性,午時陽剛之氣又特別重,這個時辰出生的女孩子可能沒有女孩子的樣子,難以婚配。
新生兒的身體本身就很脆弱,如果還遇到陰陽不調和的情況的話,那麼患病夭折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而且這種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一輩子,一輩子都體弱多病,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屬性原本為陰的女子若是在陽剛之氣的午時出生的話,就會被認為是「命硬」,會給親人帶來厄運,克夫的可能性尤其大,所以古人尤其忌諱女孩子在這個時候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