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簡單的動物揭示了隱藏的多樣性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

第一個純粹由遺傳特徵定義的動物屬代表了動物分類和命名的新時代。人們對世界上最簡單的動物知之甚少,甚至都沒有為它提供一個普通的名字。由於粘附在玻璃器皿上,這個無定形的團狀物被正式地稱為「毛狀斑點」。它只有幾毫米寬,外形就像一個壓扁了的三明治,上面一層保護著它的身體,最下面一層負責爬行,黏糊糊的填料將它們粘在一起。它沒有器官,只有少量的細胞類型,因此它也十分無趣。

這些小斑點是毛毛蟲——或者是它們本身?胎盤動物門中的所有動物都被認為屬於同一物種。然而新的基因組分析表明,形態學上相同的生物至少屬於兩個屬種中的兩個物種。圖片:Hans-Jürgen Osigus, ITZ Ecology and Evolution, Stiftung Tierrztliche Hochschule Hannover, Germany

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進化生物學家麥可·埃特爾說:當我第一次聽說有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就被它迷住了,因為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身體,它沒有嘴巴,沒有脊背,沒有神經細胞等等。在花了4年的時間費力重建了這團細菌的基因組後,埃特爾可能比地球上任何人都更了解這種生物。值得一提的是,埃特爾對基因密碼進行了足夠的研究,以了解視覺檢查未能揭示的內容。長期以來,生物學家們一直稱毛狀斑點為「神秘物種」,這種生物至少有兩種,甚至可能多達12種;雖然有些在解剖學上結構完全相同,但從遺傳學上來看卻又截然不同。

這一發現開創了分類學的先河,也是第一次以純粹的遺傳學來定義動物屬類。自18世紀50年代卡爾林奈提出現代分類學體系以來,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改變。該體系試圖將不斷蔓延的生命之樹分成七個整齊的層次,賦予每個物種一個獨特的標籤。這個由兩部分組成的科學名稱(如智人)代表了貫穿這棵樹的一條分支路徑末端,從最粗壯的樹枝直到最細樹枝,按照界、屬、種排列。這條路徑顯示出所有關於有機體與其他生物群體關係,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的。

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麥可·埃特爾領導了一項新的研究,這項研究鑑定了區分不同胎盤動物的遺傳特徵。圖片:Manuela Schellenberger, Bavarian State Collection for Paleontology and Geology

自從1800年代末被發現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毛狀斑點有非常特別的體型,並且它正式融入了原生動物門(「扁平動物」)將近半個世紀。門是一個海綿狀生物獨自佔據的空間:門脊索動物門,從孔雀到鯨魚到鰻魚,遍布著超過65000種生物。生物學家一直懷疑胎盤動物隱藏著更多的多樣性,2004年的發現更加證實了這一猜想。當時研究人員發現,來自不同個體的短序列看起來與來自不同家族的生物的短序列一樣不同(一個層次有N個屬)。

但是,對這兩個胎盤動物的觀察並沒有達到公認的國際標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國家系統學實驗室的動物學家艾倫柯林斯說:當時剛剛發現了基因差異,看著收集的動物,無法分辨出它們在形態上有何不同。為了完成柯林斯開始的工作,埃特爾和同事們決定放棄視覺方法,而是轉向尋找定位胎盤動物基因組本身的特徵。首先用柯林斯使用過的易於測序線粒體DNA繪製出該門的遺傳領域。通過比較這種名為16S分子數據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動物學家艾倫·柯林斯在加利福尼亞海岸採集標本時,發現了胎盤動物門包含不止一個屬的早期基因組的證據。圖片:Courtesy of Allen Collins

特殊胎盤動物是標準菌株的最遠房親戚,該菌株的基因組在2008年就已經被完全測序。如果任何一個群體都能成為不同物種,這就是唯一的一個。接下來,埃特爾需要閱讀、訂購和解釋構成變異基因組的8000多萬個A、G、C和T核苷酸鹼基。研究人員花了很長時間研究扁盤動物的基因組,當研究小組終於有了一個完整的基因組可供比較時,希望能從中找到差異,但當第一次看到分析結果時,真的不知所措。

四分之一的基因出現在錯誤位置,蛋白質平均差異近30%,在某些情況下差異高達80%。基因缺失了4%的遠房親戚基因,並且有自己獨特的一部分基因。總體而言,胎盤動物的基因組與阿德海倫動物的基因組存在較大差異,就像人類的DNA與老鼠DNA差異那樣大。埃特爾說:這真的很驚人。它們看起來一樣基因組卻相差甚遠,那麼這些基因變化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來呢?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海洋生物學家霍莉比克說:儘管胎盤動物本身看起來像一個小膠球,但它的細胞可能在做一些非常複雜的事情。

圖片:Lucy Reading-Ikkanda/Quanta Magazine; Source: doi.org/10.1371/journal.pbio.2005359 fig 4

胎盤動物來自於微鹹的紅樹林,那裡溫度和鹽度的大幅波動需要身體靈活地產生化學反應。從生理學上講,對於生物體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過將胎盤動物的變異與其他門類群體間的平均遺傳差異進行比較,德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香港胎盤動物不僅是一個新物種,而且是一個新屬。它甚至有資格成為動物樹其他領域的一個新家族或新秩序,但為了保守起見,研究小組對比了水母屬變異的標準。剩下的工作就是命名了,分類學需要具有識別特徵,但不能區分生物是視覺上的還是遺傳上相似。

所以研究小組在16S線粒體基因組中挑出了四個基因字母,這四個字母是唯一能夠區分這兩個譜系的標準。7月下旬,在同行評議和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支持下,研究在生命地圖上放置了一個新有機體。研究小組給他們的樣本取名為Hoilungia,這是中國神話中一個變形龍王的屬名,並且他們給收集到的物種命名為「hongkongensis」。基於基因組分類在原生動物和細菌世界中很常見,並且相對少數的隱秘動物物種是基於遺傳學命名。將形態特徵與遺傳特徵相融合的命名和重命名方式也越來越普遍。

但這是首次單獨使用遺傳性狀來定義一個動物屬,這些性狀不受喙的大小或鰭數目等特徵支持。路德維希·馬西米蘭大學植物學家蘇珊·雷納說:這些人做的這一切真是太棒了。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工作能夠使未來基於遺傳特徵的命方式變得更加容易,這樣就不會因為鹿角和鰭等吸引注意力的視覺特徵而使分類受到偏見影響。而這些視覺特徵可能無法準確反映群體之間的進化距離。埃特爾說:必須有第一個人為在基因組學基礎上定義新的一般物種的權利而鬥爭,我們幸運地得到了認可。

儘管基因分類可能很精確,但它很可能涵蓋了傳統的區分動物的方法,而不是完全取代它們。即使是像線蟲這樣無法人工飼養的神秘動物,基因技術的應用也很有限。Bik說:對我來說,在一個線蟲身上工作,永遠不會有足夠的從個體中分離出來的DNA來使用這些技術。但對於研究人員能夠培育的神秘動物來說,基因測序可能是照亮進化樹陰影部分的完美亮點。從分析H. hongkongensis基因組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並正在預測下一個變種的測序。未來可能會出現幾十個新物種,以後還會有更多,因為一直在取樣。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文獻 :《PLOS Biology》|文:Charlie Wood/Quanta magazine/Quanta Newsletter|DOI:doi.org/10.1371/journal.pbio.2005359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隱藏的危險》:13種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河馬居然在榜上?
    於是我決定把這件事隱瞞下來,我回家吃完飯、洗完澡後,把家裡所有能擦的藥膏都在手上抹了一遍,然後躺在床上想著:我會不會死?我要不要寫封遺書?》下面有一行小字:探索和發現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 那你可想錯了,我之前也以為是介紹這些動物的書,還怕跟家裡其他的科普書內容重複了呢。帶著小勳一起看完之後,發現擔心是多餘的。因為裡面有很多令你意想不到,但又十分危險的動物。 比如,羊。 什麼?羊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嗎?一看便知。這是一隻雪羊,它那對犄角尖銳到可以直接撕裂我們的皮膚,刺穿我們的肌肉。
  • 《隱藏的危險》:13種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河馬居然在榜上?
    繪本的名字叫做《隱藏的危險》,作者是美國兒童作家和插畫家協會成員洛拉M·謝弗,她創作了大量兒童讀物,並且獲得夏洛特·佐羅託童書獎。書名《隱藏的危險》下面有一行小字:探索和發現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看到這行話,是不是想到了眼鏡蛇、大白鯊之類的?
  • 動物多樣性的寶庫——走進亞洲最大動物博物館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題:動物多樣性的寶庫——走進亞洲最大動物博物館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動物園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科普樂園,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而說到動物博物館,則顯得有些陌生。數百種五彩斑斕的蝴蝶爭奇鬥豔,形態萬千的貝殼珊瑚琳琅滿目;館內展出的500餘種鳥類標本中,僅「烏鴉」就有十種;以中華穿山甲、長臂猿、藏羚羊為代表的多種珍稀哺乳動物,展示著我國豐富的哺乳動物種類……在這裡,動物多樣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去動物園、自然保護區能看到活潑的動物,那麼來到一座全是標本的動物博物館,我們看什麼?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博士給出答案:看細節。
  • 遺傳多樣性與動物滅絕的關係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廣義概念: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中,因此,遺傳多樣性就是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狹義概念: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此外,遺傳多樣性可以表現為多個層次上,如分子,細胞,個體等。在自然界中,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的。
  • 《隱藏的危險》探秘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開始你們的冒險之旅吧!
    那麼,如何讓孩子快速地了解這些危險的動物,卻仍然願意邁出走近大自然的第一步呢?我推薦這本書,名叫《隱藏的危險》,插畫和文字結合的方式,非常適合親子共讀,用繪本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有著哪些致命的動物,野外旅行如果不幸遇見了,如何躲避,再不幸被動物所傷,又該如何自救。
  • 《隱藏的危險》探秘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開始你們的冒險之旅吧!
    那麼,如何讓孩子快速地了解這些危險的動物,卻仍然願意邁出走近大自然的第一步呢?我推薦這本書,名叫《隱藏的危險》,插畫和文字結合的方式,非常適合親子共讀,用繪本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有著哪些致命的動物,野外旅行如果不幸遇見了,如何躲避,再不幸被動物所傷,又該如何自救。
  • 亞洲貓科動物演化和遺傳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機制
    羅述金研究組於2014年4月8日在《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發表題為「Sympatric Asian Felid Phylogeography Reveals a Major Indochinese-Sundaic Divergence」的論文,以全新的觀點闡釋了在第四紀冰河時期環境氣候變化影響下東南亞同域分布貓科動物的生物譜系地理學格局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2017 年 8 月 29 日,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關於世界各地不同人群之間表觀遺傳變異的最新研究進展。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五個不同種群 DNA 甲基化、基因型和基因表達的數據進了分析。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新華網】動物多樣性的寶庫——走進亞洲最大動物博物館
    動物園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科普樂園,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而說到動物博物館,則顯得有些陌生。從著名的北京動物園向北約13公裡,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旁,坐落著一座低調但充滿「內涵」的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
  • 科學家揭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群體演化歷程
    新華社昆明2月7日電(記者嶽冉冉)科學家揭示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的群體演化歷程,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人工保育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 看看地球上最美麗的洞穴裡的隱藏世界
    看看地球上最美麗的洞穴的隱藏世界這些凹陷是由幾千年的雨水流過基巖和冰形成的,這些凹陷充當了人類學家,生物學家和氣候學家的時間囊,他們在其中尋找甚至在恐龍之前的寶貴生命殘餘。如今,探洞活動也吸引了嗜睡者尋求平靜的黑暗,而自學成才的製圖師則希望對地球的過去和現在進行更全面的描繪。
  • 研究揭示體驗多樣性與積極影響的關聯
    研究揭示體驗多樣性與積極影響的關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23:33:20 美國紐約大學Catherine A. Hartley、邁阿密大學Aaron S.
  •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10:48 美國哈佛大學Stephanie E. Pierce、Blake V.
  • 雲南大學古生物團隊發現最古老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蠕蟲)是當今動物界中一個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的重要門類,廣泛分布於各種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中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常見的蚯蚓、水蛭和沙蠶。多毛類動物是環節動物中物種最豐富、進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類群,身體具有成對帶剛毛的疣足,主要生活在海洋中。
  • 全球最恐怖的動物 世界上最大的蛇森蚺
    全球最恐怖的動物,世界上最大的蛇森蚺!在動物世界中有很多恐怖的動物,食人魚,吸血蝙蝠,迷幻躄魚它們都是動物界中恐怖的存在,但全球最恐怖的動物是蛇,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亞馬遜森蚺,簡直讓人毛骨悚然,下面小編帶你看。
  • 世界上最可怕的動物有哪些?
    世界上最可怕的動物有哪些?這個世界上有著許多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怪異恐怖的動物,它們面目猙獰、似鬼如妖,讓人看得心裡發麻,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膽小勿進哦!它們的相貌看起來非常醜惡,在天黑之後才開始活動,每晚定時覓食——吸食動物的血液,不同種類的吸血蝙蝠吸血對象也有所不同。每頭蝙蝠每晚吸血量超過其體重的50%,一隻34克的吸血蝠,每晚大概吸血18克。迷幻躄魚善於隱藏,可塑性強迷幻躄魚,是一種黃褐色或桃紅色的躄魚,因其全身遍布迷幻般的粉色和白色條紋而得名。這種魚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安汶島和峇里島附近的水域中。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都在這裡了,保命法也給出了,看不看由你
    如果說聖經是用文學性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老鷹的兇猛和危險,那麼我最近看的繪本《隱藏的危險:探索和發現世界上的最致命的野生動物》則是用科普性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老鷹的可怕之處。《隱藏的危險》是一本科普繪本,它用嚴謹的科學語言結合生動的畫面向孩子們介紹了13種世界上最危險的野生動物,同時,還介紹了遇到這些野生動物時的逃生方法和被它們傷害後的自救方法。
  • 隱藏的動物
    如果你有小孩子的話,如何教它識別隱藏的危險呢?我這有個不錯的建議。《隱藏的危險》這本書是專門為小孩子寫的書,專門教小孩子探索和發現世界上最致命的幾種動物。瞧它的封面,就是英文HIDDEN DANGERS。在每個字母裡分別放一個動物。每個字母裡都有一個致命動物的圖片。一看書的封面就很引人注目時,使小孩想要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