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3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狠批海南省部分地區房地產行業對當地生態的破壞,「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督察組點名了多個破壞環境的房地產項目,涉及多家知名房企。
海南,天藍沙淨,氣候宜人,是名副其實的國際旅遊島,也成為房地產開發商覬覦的重點目標。
尤其是2006年之後,海南房地產大躍進,優質的海灣被開發商瓜分,眾多別墅、樓盤拔地而起。然而,過度的房地產開發給海南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原生態植被破壞嚴重、海岸侵蝕加劇、生活汙水直排等問題凸顯。在這當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出於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目的不僅不嚴格把關,甚至大開方便之門。
今日(12月23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海南省反饋督察情況時,狠批房地產行業對當地生態的破壞,「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
同時,督查組點名了多個破壞環境的房地產項目,涉及融創、中國交建等知名房企。
「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
今年8月10日至9月10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海南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並形成督察意見,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向海南省進行反饋。
督查組指出,海南省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包括:對環保工作認識和推進不夠;海域岸線自然生態和風貌破壞明顯;部分自然保護區管護不力;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其中,房地產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被重點提到。督查組指出,一些市縣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熱衷於搞「短平快」的速效政績工程,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一些自然保護區、優質自然岸線、生態脆弱山體遭受破壞,成了當地生態環境難以撫平的傷痛。
在一些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不僅不嚴格把關,甚至大開方便之門。例如:
三亞市政府2012年至2015年多次幹預相關部門正常執法活動,導致位於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帶200米範圍內的小洲島度假酒店項目持續違法建設。2016年還授意相關部門為該違法項目補辦手續,直至督察進駐期間才懾於壓力撤銷有關審批。2016年10月以來,三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還違規為佔用陸域Ⅱ類生態保護紅線的鹿回頭片區半島一號項目辦理相關手續。
海南全省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有8個存在未經審批的旅遊項目,文昌市將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333公頃的陸域範圍全部劃入生態旅遊區開發範圍,涉及核心區468公頃、緩衝區171公頃。2014年又將該自然保護區41.3公頃現狀林地規劃為酒店用地,並侵佔5.5公頃林地開展旅遊道路建設。
文昌麒麟菜省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海藻場被盲目開發,原生麒麟菜已瀕臨滅絕,文昌市政府不僅疏於管理,甚至違規填海造地,建設清瀾半島、東郊椰林、南海度假村等項目,侵佔保護區174公頃。
針對海南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海南工業經濟不行,地方要發展,還要財稅收入,用房地產來拉動經濟的發展,在以前是很普遍的現象。海南的房地產紅火,很多地方就靠發展房地產、發展第三產業經濟,所以出現這個問題,這次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來之後,相信地方會改正。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表示,海南出現房地產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問題,核心原因是地方財政的壓力,土地收入是重要來源。同時,也折射出,之前對海洋環境保護不夠重視,有監管空檔。
同時薛濤指出,地方發展不均衡是我國非常困難的問題,改變地方考核體系,加入生態資產核查有一定幫助,但如何既發展又生態是全世界難題。
項目破壞環境,涉及多家知名房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海南房地產大規模的開發始於2006年之後。海南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了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
在海南海岸線的開發中,三亞海棠灣是啟動較早的項目。2005年,三亞政府和以香港盈科地產、保利集團、上海家化聯合體三個集團為核心的7家大財團籤署《海棠灣合作開發意向協議》,總合作項目資金達人民幣170億元。
據《海南日報》報導,「由於兩年多時間並沒有一家企業啟動實質性建設,且隨著這些年的發展,三亞市政府自身開發能力不斷增強,三亞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改變以前由政府和企業合作進行一級土地開發一併分享土地出讓收益的開發模式,由政府獨立完成土地一級開發,然後政府以項目帶土地,進行招商。」
此後,海南的海岸線繼續被開發商「瓜分」。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在這輪「圈地運動」中,包括多家知名房企。其中,雅居樂與海南陵水縣籤訂了130億元清水灣項目;香港華潤集團計劃投資上百億元開發萬寧的石梅灣和神州半島;中信集團將投資100多億元開發博鰲特別規劃區;天津萬隆集團計劃投資100億元開發海口新埠島;香港新世界集團計劃投入80億元開發海口美麗沙;世紀金源投資集團、聯華國際集團、合展集團投資58億元合作開發三美灣;開維集團與海南農墾聯合投資20億元開發海口桂林洋。
早期的開發中,民間質疑上述項目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聲音不絕於耳。《經濟觀察報》曾報導,華潤的石梅灣項目「毀壞溼地水椰及百餘畝海防林」,海南省前政協委員劉福堂在十多天內連續發表十多篇博文聲討華潤置地以及當地林業局。
「早先對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管理不力,單一土地財政依賴是事實。」海南錦誠旅遊地產服務機構董事長王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海島的海岸線被開發商佔據後,海南開始「向海借地」。在這一輪填海工程中,中弘股份、海航地產、融創集團等成為了「贏家」。
這其中三亞鳳凰島、融創日月灣的進度最快。三亞鳳凰島佔地面積1258.8畝,2014年,中國交建斥資49.62億元收購了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發展45%的股權,並於交易完成後由鳳凰島郵輪港收購三亞鳳凰島發展、三亞鳳凰島置業的100%股權,目前鳳凰島的總體開發運營由中國交建主導。
日月灣項目則填海1492畝,由一個圓形的日島和一個月亮形的月島組成,計劃投資145億元。該工程由融創集團入股的南山(海南萬寧)置業有限公司和海南萬寧弘基置業有限公司分別建設。
今日,在督查組發布的反饋情況中,上述項目均被點名。督查意見指,
「沿海市縣向海要地、向岸要房等情況嚴重,對局部生態環境造成明顯影響或破壞。萬寧市日月灣綜合旅遊度假區人工島月島項目於2015年10月未批先建,直至督察進駐時才實際停止違法填海行為,周邊岸灘已出現大面積淤積並形成連島沙壩,破壞了海洋自然風貌。三亞市鳳凰島填海項目以國際客運港和郵輪港名義取得海域使用權,但實際主要用於房地產和酒店開發,由於填島造成水流變化,三亞灣西部岸線遭到侵蝕,為修復岸灘不得不斥巨資對三亞灣進行人工補沙。」
「只要是填海項目,對洋流、近海生態和海洋汙染是必然存在的。」王路表示。
他進一步分析,房企在海岸線的開發要分幾方面看待:一方面早期管控和意識薄弱,造成大量海岸線優質資源被簡單用於住宅開發,成為「少數人」獨佔的資源。但另一方面,地方發展確實需要資金支持,城市基建需要企業投入,房企也為城市發展做了貢獻,「填海項目對企業和地方政府來講,都是眼前利益大於眼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