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子號火箭一箭七星發射失敗原因找到了!竟然不是發動機

2020-08-01 擺動小火車

在盛夏的7月裡,全世界都在密集的發射火箭上天,美國、中國、日本分別唱起了主角。值得一提的是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長五火箭首次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開始了長達7個月的火星浪漫旅行。當然這麼密集的發射有成功就有失敗,中國的快舟11號火箭發射失敗,同期在美國的Rocketlab(火箭實驗室)公司使用電子號火箭一箭七星發射任務也宣告失敗,而且有意思的是中美失利的兩款火箭均為小型火箭,用途十分相近。

美國電子號火箭一箭七星發射失敗原因找到了!竟然不是發動機

可能大家對這個電子號火箭不太熟悉,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下。目前電子號被業界認為是國外小運載裡最為成功的火箭,與馬斯克創立的SpaceX相似,火箭實驗室也希望能降低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這家總部位於美國洛杉磯的公司成立於2006年,在紐西蘭設有全資子公司。不同的是,SpaceX主要研發可重複使用的大型火箭,而火箭實驗室主要發展小型火箭,旨在滿足客戶發射小型衛星的需求。該火箭十分「迷你」,全長只有17米,直徑1.2米,起飛質量僅為10.5噸,500km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50kg,最大載荷運載能力為225千克。雖然運載的載荷總重不大,但都是來自美國航天和國防主要機構,包含了NASA多個重要航天中心、DARPA、海軍、美國立方星領域技術領先的大學等,基本代表了美國航天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和應用。


美國電子號火箭一箭七星發射失敗原因找到了!竟然不是發動機

我們來對比下中國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直徑2.2米,起飛質量達78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噸,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主要承擔400公裡至1500公裡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小衛星、微小衛星單星及多星組網發射任務。從這裡可以看出美國的電子號火箭隨著自身的發展加上美國NASA及科技公司的支持,未來必將是中國快舟火箭在國際上最強勁的對手,千萬不可小覷。

今天美國方面通報了事故的具體原因,卻是一個簡單的電氣線路連接問題。2020年7月4日電子運載火箭成功地從發射場1起飛,並按計劃進行了名義上的一級發動機燃燒,1-2級分離,2級點火和整流罩拋棄。第二階段燃燒幾分鐘後,發動機安全關閉,導致無法到達軌道。由於發動機的關閉方式受到控制,因此Rocket Lab繼續從車輛接收遙測信息,從而為工程師提供了廣泛的數據,以便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在審查了超過25,000個數據通道並進行了廣泛的測試之後,Rocket Lab的AIB能夠自信地將問題縮小到單個異常的電氣連接。飛行過程中此連接間歇性的安全,產生增加的電阻,導致電氣組件中的加熱和熱膨脹。這導致周圍的灌封料液化,導致電氣系統斷開和隨後的發動機停機。由於在包括振動,熱真空和熱循環測試在內的標準環境驗收測試中,電氣連接仍保持牢固,因此該問題迴避了飛行前的檢測。

美國電子號火箭一箭七星發射失敗原因找到了!竟然不是發動機

該火箭的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黑科技:「電子」號的盧瑟福發動機。發動機上的很多零部件製造均採用3D列印技術,最快24小時,就可以列印出一臺發動機,製造效率顯著提升,本次事故查明不是發動機的故障,相信很快可以繼續執行發射任務,中國的快舟11號火箭失敗原因目前仍未公布。在這裡小編還是要多說一句不要小瞧電子號火箭,雖然目前距離中國快舟11號火箭性能有較大差距,但是美國的私營科技企業發展極為迅速,加上背後有著NASA的支持,不排除發展成SpaceX規模的可能。

相關焦點

  • 美國新航天「事故」,一箭七星發射失敗,損失慘重?
    美國自二戰崛起以來,發展幾乎順風順水,特別是上世紀世界各國開始研究航天技術以來,美國更是憑藉強橫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社會經濟,穩坐航天領域的第一把交椅,美國的航天技術讓所有國家都「望而生畏」。然而,強大的國家,強橫的技術也總會遇到「關卡」,美國也不例外。
  • 火箭實驗室「一箭七星」事故原因公開,將在8月重啟發射
    美國火箭實驗室在7月,發射7顆衛星失敗,由於火箭的電子推進器失效,導致火箭沒有獲得足夠的動力,最終7顆衛星全部毀於一旦。火箭實驗室的「一箭七星」:火箭實驗室在初次發射時,火箭在發射後6分鐘左右開始出現動力喪失,逐漸減速,並最終墜落。
  • 美國一箭七星發射失敗!6分鐘後全部墜毀,4家公司損失慘重
    航天科技代表著未來,因此,各國都非常注重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其中美國穩坐全球航天領域的頭把交椅,然而美國的科技雖然非常強大,卻依然避免不了慘重事故的發生,此前美國電子號火箭在攜帶7枚衛星發射升空的時候,火箭突發爆炸,一箭七星全部報廢,損失慘重。
  • 晚上9點一聲巨響,美國一箭七星發射升空,6分鐘後指揮室一片哀嘆
    就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高歌猛進之際,美國一家商用航天公司在7月4日下午也進行了一次發射,而且是一箭7星,結果卻出現了衛星全部「陣亡」的一幕。據報導,美國東部時間4日下午5點19分左右,位於紐西蘭瑪西半島的航天發射場上傳來一聲巨響,一枚美國私人火箭公司「火箭實驗室」的「電子號」火箭搭載著7枚小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美國公司還對本次發射任務進行全程直播,指揮室也是一片歡呼。僅僅過了6分鐘之後,這枚運載火箭開始出現停頓,隨後失去了動力,並一頭掉載向了大海。
  • 「一箭十三星」,並不是中國火箭的極限,中國火箭未來還能夠走得更遠
    電子設備會發生幹擾的原因是,火箭運載衛星以後,火箭結構角度和重心分布發生變化,會使火箭在飛行中難以穩定,導致電子設備無法穩定的發射和接收信號。 因此,哪怕到了今天,一箭多星技術是一項非常高技術含量的技術。目前,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和歐盟掌握了一箭多星技術。
  • 「一箭七星」發射成功 「金牌火箭」長二丁再拓潛能
    中新社上海2月2日電 題:「一箭七星」發射成功 「金牌火箭」長二丁再拓潛能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的消息,2月2日,由該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二號丁火箭(以下簡稱長二丁)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張衡一號」以及其他6顆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火箭點火8分鐘後軌跡偏離,一箭雙星以失敗告終
    令我們欣慰的是,我國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並獲得圓滿成功。然而,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實力,歐洲就是其中之一。 ,兩顆衛星不知去向,「一箭雙星」以失敗告終。
  • 長徵五號失敗調查結果要到年底,長徵五號發射失敗原因分析
    長徵五號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於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但在2017年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搭載實踐十八號衛星發射升空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 發射基地深夜傳出噩耗!60顆衛星升空失敗,「一箭五飛」有去無回
    事實上,美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不過,在此前美國準備進行火箭發射並試圖將其回收時發生了意外,當時這給疫情陰雲籠罩下的美國帶去了新的噩耗。 據悉,美國早前在福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獵鷹」9號火箭,準備將60顆星鏈衛星送上太空,但沒想到,在發出點火命令後,並未點火成功,一級火箭實現「一箭五飛」後,回收遭失利墜入大西洋
  • 發射全部失敗,蘇聯N1火箭無力追趕土星5號,原因到底是什麼?
    日,由土星5號搭載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陸月球。,第3枚用於實際發射,也是N1火箭第一次發射實驗。,全部發射失敗。   剩下的N1火箭有的從未發射,有的尚未完工。   由此可見,N1火箭在設計和製造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為追趕美國時間緊張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資金短缺。
  • 發射基地突傳噩耗!60顆衛星升空失敗,「一箭五飛」有去無回
    據美國AIAA網站發表的刊文指出,航空航天學會(AIAA)高超聲速技術和航空太空梭技術委員會,致力於拓展高超聲速的知識庫,通過地面和飛行試驗促進高超聲速技術的持續進步。事實上,由於一次性運載火箭發射成本很高,為降低發射成本,各國目前都在探索火箭回收技術。SpaceX創辦人馬斯克此前還在會議期間,與美國上將探討火箭回收技術的重要性以及未來趨勢。在這方面,美國已經取得一定突破。不過,美國再次進行火箭發射並試圖進行回收時,卻意外失手,這無疑給被疫情陰雲籠罩的美國帶來又一噩耗。
  • 長徵三號乙發射失敗,或與火箭發動機有關
    疫情大致控制住了之後,我國航天工業又重新開始進行正常的火箭發射活動,不過沒想到出現了開局不利的情況,在25天之內接連兩次火箭發射失敗,這在我國的航天史上都是相當罕見的,而且發射失敗的型號是技術相對成熟的長徵三號和長徵七號系列。
  • 長徵三號乙火箭搭載著印尼衛星發射失敗,這對中國航天有何影響?
    長徵三號乙是一款三級液體捆綁火箭,助推器、一二級火箭推進劑均採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三級火箭推進劑採用液氫和液氧。長三乙承擔著我國高軌道衛星、一箭多星的主要發射任務,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5.1噸至5.5噸。
  • 中美兩枚小火箭兩小時接連折戟
    3.2版火箭已經準備好發射了……」就在發射失敗幾小時後,發射商初步鎖定事故原因:火箭制導系統出現異常,從而觸發關閉發動機指令。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作為初創公司尤其是火箭初創公司,自然更懂得這個道理。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就是這樣一路殺過來的,如今他們還要面對更大「賭注」星艦項目,同樣抱持著這種創業心態和激情,這才是強者的成熟心態。
  • 發射基地一片哀嘆!「一箭五飛」成最後的絕唱?60顆衛星升空失敗
    截止目前,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國家就是美國,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體現就成了航天科技的發展。蘇聯為了展示自己的強大,開始大力研發航天技術,結果造成美國和蘇聯平起平坐,全球形成了以雙方為首的兩大格局。蘇聯解體後,美國變得一家獨大,美國現在的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到了太陽系的邊緣,開始了它的太空旅程,這都說明了美國在航天領域上是非常強大的。
  • 前腳美space飛船爆炸,後腳我國一箭雙星發射成功,是巧合嗎
    近日大洋彼岸,美國space「星艦」飛船進行試飛,發射火箭成功升空後沒多久卻發生爆炸。而與此同時,中國也於西昌航天發射場,將長徵11號運載火箭順利送上太空,圓滿完成一箭雙星的發射任務。幾乎是同一時間進行火箭發射,結果卻是一成一敗,給人以強烈的對比,這難道是巧合嗎?
  • 快舟十一號發射失敗,前後3次發射任務失利,中國航天到底怎麼了
    快舟十一號發射失敗,上半年前後3次發射任務失敗,中國航天到底怎麼了?7月10日12時17分,中國航天再次失利的消息從酒泉衛星發射場傳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現今運載能力最強的固體火箭快舟11號發射失利,攜帶數顆衛星的火箭在升天后出現故障,最終失利的消息在發射後一小時被證實。
  • 從失敗到復飛,那些火箭是怎樣涅槃重生的
    近日,據美媒報導,8月29日美國德爾塔4重型運載火箭在執行NROL-44發射任務時,出現發射中止的原因已經查明,故障系發射臺有調節器被卡住,並計劃於9月18日重新發射升空。事故調查認為,火箭固體裝藥燃燒產生的高溫燃氣衝擊了其二級的結構,致使二級碳纖維結構被燒穿,最終導致火箭在飛行中解體。而根本原因是在製造火箭時,其二級熱防護層厚度差了約1毫米,並逃過了質控檢查,最終導致此次事故。發射失敗如何東山再起?
  • 中國航天日和中國火箭發射失敗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但我國今年兩次航天發射活動卻接連失利,要從失敗中找原因!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展開的兩次航天發射活動接連失利。在短短的24天內,兩款技術已經堪稱成熟的運載火箭,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和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先後於3月16日和4月9日,因為未能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墜毀而宣告發射任務失敗。
  • 航天中心突然傳出噩耗,一箭五飛墜入大海,60顆衛星升空慘遭失敗
    最近美國航天中心突然傳出噩耗,一箭五飛墜入大海,60顆衛星升空後慘遭失敗,原來美國火箭回收任務再次失利,正在進行回收工作的獵鷹9號直接墜入了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