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五號失敗調查結果要到年底,長徵五號發射失敗原因分析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長徵五號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於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但在2017年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搭載實踐十八號衛星發射升空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原本,這次發射若成功意味著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研製圓滿收官,進入正式應用階段,同時也是我國在今年下半年探月三期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前,對「胖五」火箭的最後一次實戰演練。然而,始料未及的發射失利仿佛打亂了原來的節奏。

  此前,我國原計劃在2017年11月,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國內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嫦娥五號」;在2018年,發射世界首顆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

  由於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的原因仍在調查中,或將在年底徹底查清。這次失利將影響到我國嫦娥五號、四號以及空間站的任務計劃。

  長徵五號發射失敗原因分析

  以前發射成功率高是因為長徵火箭不夠「壯」

  從1970年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至今,長徵系列顯然成了一個「大家族」,實現了從常溫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運載能力覆蓋高、中、低各種軌道,能夠滿足不同載荷的發射要求。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在長徵五號誕生之前共實施了237次發射,發射成功率高達97%左右。而國際上,從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平均發射成功率是91.5%。這樣來看,長徵系列火箭一直表現都很棒,也讓我們自然而然形成一種錯覺:但凡長徵火箭發射,必定是成功的。

  但這樣的成功是建立在火箭運力較小、型號較老基礎之上的。

  受我國鐵路運輸的限制,「胖五」之前的火箭最大直徑僅為3.35米,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最大僅能達到5噸級,與12噸級的國際主流水平運載能力相比差距大,制約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

  「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尚處在論證階段,按我國當時火箭的運載能力,無法滿足未來空間站建設的需求。」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珏說,國內重大工程的發展需要成為中國研製大型運載火箭的直接驅動。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人類探索宇宙的不斷深入,世界主要航天強國紛紛推出了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比如美國的德爾塔4和宇宙神5、歐洲的阿里安5,這些火箭多採用了5米左右大直徑,少級數,運載能力全面超越我國當時的火箭。

  各國發展新一代火箭的目的很明確:一是通過清潔推進劑的改進實現環保,二是提高運載能力,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和商業競爭力。

  內有重大工程的需要,外有各國的發展趨勢,打造一枚「大塊頭」的火箭顯得十分迫切。

  長徵五號的「難」主要是因為有這麼幾隻「攔路虎」:

  ——整體技術。要實現運載火箭能力的跨越式發展,整體就必須採用全新的技術。相比以往新火箭研發中30%左右的新技術比例,長徵五號可以說是另起爐灶,全箭採用了247項核心關鍵新技術,全箭新研產品比例達90%以上。

  「這麼高的新技術比例意味著研製工作量增大,研製難度增大,也意味著研製風險增大。」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

  ——「心臟」。運載火箭與飛機汽車一樣,發動機是它的「心臟」。為了把更重的載荷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火箭不僅需要最好的發動機,而且一支多級火箭需要不同類型的發動機。

  新一代火箭首先要解決大推力問題,之前我國單臺發動機推力最大的只有75噸,遠遠滿足不了長徵五號的需求。

  長徵五號採用了新一代無毒無汙染的氫氧和液氧煤油發動機組合方式,8臺全新研製的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被裝配在四個助推器上,兩臺50噸、兩臺9噸的全新研製的氫氧發動機分別裝配在一級和二級火箭上。在研製過程中,擺在研製人員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攻克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技術,而這個技術以前也只有俄羅斯掌握。

  一些外國專家甚至認為,即使我們能設計出來,但以我們現有的材料和工藝水平,也不可能製造出來。但是中國航天人愣是進行了夜以繼日的攻關,中間更是經歷了四次發動機試車失敗,甚至目睹過幾秒鐘內發動機就燒毀殆盡的慘狀,但他們還是挺過來了,幾十種新材料、一百多種新工藝被一一攻克。真可謂「一斤推力一寸金,十萬馬力十萬人!」中國於是成為繼俄羅斯之後第二個全面掌握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技術的國家。

  ——大結構。把火箭做大,把箭體直徑從3.35米變為5米,並不是簡簡單單放大。要加工製造5米的箭體結構,需要基礎機械加工、貯箱焊接、鉚接等所有工裝的巨大飛躍,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克服。

  大結構還給地面試驗帶來新要求,以前的工具機、試驗的工位、廠房都已無法滿足長徵五號的大結構需求,因此長徵五號的研製也帶動了新的助推器分離試驗、整流罩分離試驗、靜力試驗等技術的提升。

  長徵五號起飛推力達到現役最大規模運載火箭的1.5倍以上,火箭各結構部段受力情況複雜。特別是要解決針對火箭助推器與芯級傳力問題,單臺助推器不僅要承擔近200噸的芯級自重,還需在不足0.1平方米的接觸面上承受300餘噸的偏置集中力載荷,方案設計難度為我國運載火箭研製史上之最。

  把如此多的技術創新匯集到長徵五號身上,看上去是有些冒險的。人們都知道,研製運載火箭是個大系統工程,任何一個小毛病都有可能導致發射失敗,給航天事業造成打擊。

  中國航天人卻敢於設立新目標,並且有能力駕馭研發路上各種困難和複雜性的階段,他們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機制,就像一個超級流水線一樣可以把種種夢想奇蹟般地變成現實。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跨過至暗時刻: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敗原因公開
    2017年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在歷經346秒後,在黑暗中急速降落,墜入太平洋海域。 2018年4月16日,國家國防科工局正式發布消息,向公眾公布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失敗的原因,是由於火箭的心臟——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出現故障,而其中的渦輪泵則使整次火箭飛行歸於零點。
  • 中國「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失利 具體原因仍在調查!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升空。中國有4個航天發射場,其中最新的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47年前中國成為航天大國,此後航天事業一直迅猛發展,目前各項指標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
  • 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昨晚發射失利 部分原因可能在遙一發射時出現
    【本文閱讀需要:3分鐘】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失利中國宣布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昨晚發射升空成功後不久就又宣告失敗。這款研製10年的重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第2次發射失敗,11月能否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上太空,面臨變數。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於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失敗,所載通訊觀測衛星的命運未卜。目前僅知火箭發射異常,故障原因仍在調查。
  • 長徵五號失利很正常:美俄失敗次數更多,比我們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2017年7月2日晚,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實踐十八號衛星失利,國內為止扼腕嘆息,這也是繼今年6月19日,長徵三號B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未入軌之後,又一次發射失利,與前次發射未成功不同的是,此次損失是星箭俱毀,令人感到挫折感。至於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這有什麼影響的問題?
  • 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失敗,2顆衛星失蹤!長徵五號即將發射嫦娥5號
    對於運載火箭來說,顯然是人類探索太空的最能夠指望的工具之一,畢竟不管是發射各種衛星還是各種飛船,都要通過運載火箭來達到這一目的,但是對於每一次發射來說,顯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一旦發射失敗,那麼帶來的損失無疑是巨大的,畢竟每一次運載火箭的發射,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發射失敗可能帶來的不僅僅是火箭墜落或者爆炸,
  • 長徵五號發射失利調查完成:飛行346秒突發故障
    中青在線北京4月1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備受關注的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故障調查已經完成。記者今天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近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失利故障原因已基本查明,改進後的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完成多次地面熱試車考核,驗證了改進措施的有效性。
  • 長徵五號B火箭首飛成功!發布會回應兩次發射失敗,不料卻被「花式...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為基礎改進研製而成,主要承擔著我國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是目前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此次飛行任務驗證了火箭方案的正確性,考核了火箭的功能性能,為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奠定了重要基礎。
  • 長徵七號甲首次發射遭遇失敗,故障尋因影響後續發射計劃
    到晚上 23 時 12 分,即距離點火發射約 1 個半小時後,新華社發布消息宣布此次發射失敗,報導稱長徵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 發射失利2年後 長徵五號7月復飛
    據中新網1月30日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29日在北京表示,計劃將於2019年7月中下旬發射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完成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復飛。資料圖: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楊保華在會上稱,長徵五號遙二火箭2017年7月發射失利後,過去一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進行了歸零總結。按計劃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將於2019年7月中下旬發射,目前總體進展順利。楊保華還透露,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進入試樣階段。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是中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將承擔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火箭採用無毒低汙染推進劑,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22噸。
  • 長徵五號重生記:揭秘「胖五」成功背後的一波三折
    發射前10秒,胡旭東開始倒計時計數,突然又接到韋康「請稍等」的請求。  「中止發射!」胡旭東叫停了發射程序,再一次組織排查故障原因。問題最終得以解決。  「點火」口令終於下達,火箭騰空而起。  人們歡呼的背後,包括胡旭東在內的航天人開始整理分析發射數據,他們要面對的是63萬條原始數據——這些關乎著中國大火箭下一次能否依舊「轉危為安」。
  • 為何「探火」任務要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
    為何「探火」任務要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作為目前我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被親切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此次將迎來它的第四次發射。那麼,為什麼說「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 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對中國航天的意義到底有多大?
    12月27日晚間,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作為中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大推力無毒無汙染液體火箭和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火箭,長徵五號因體型寬大而被暱稱為「胖五」。當晚,「胖五」用一場酣暢淋漓、盪氣迴腸的成功發射,一掃兩年多前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的陰霾,展現出「王者歸來」的英雄氣概。
  • 沒想到長徵五號失敗背後,損失如此巨大,沉寂兩年方才王者歸來
    兩年前,長徵五號發射,在飛行三百多秒後,火箭失去推力,最終發射失敗。它的失敗給中國航天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航天人梁小虹專門講解了背後的故事。舉個例子,執行嫦娥三期探月工程(繞、落、回)主任務的嫦娥5號,原計劃是要去月球的背面採樣,而且是人類迄今在月球採樣最多的一次。但目前來看,由於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失利,該任務能否執行還未可知。
  • 研製縮小版長徵五號火箭能夠極大增加中國空間發射任務的成功可靠性
    執行一次月面無人採樣工程也只要使用到2枚長徵五號火箭而已,貴極也不過是多花了2億美元,這點錢今天的中國還是能夠花得起的。否則如此旗艦任務一旦發射失敗,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打擊就實在太大。因此高價值載荷一旦發射失敗,後果完全不堪設想。與之相反,研製二級半的長徵五號火箭來執行發射LEO軌道的任務,所花的那十億、八億人民幣不過是毛毛雨。
  • 長徵五號發射失利,但這並不是抹黑中國航天的藉口
    7月2日19時23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徵5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目前,相關單位正在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雖然在此前不久,長徵5號已經有過一次失利,但這並不是可以抹黑中國航天的藉口。正如失敗是成功之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後實現螺旋式提升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開啟中國探月新篇章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順利發射,十全十美,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將開啟新的篇章。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的火光照亮寂靜的夜空,也照亮了所有在場科學家們的笑臉。這不是距離遙遠宇宙的揮手永別,而是一場23天的久別重逢。要說嫦娥五號與之前兩代玉兔、四代嫦娥的最大不同,就是嫦娥五號完成月球採集任務後會如約而至回到地球。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李明華:每一次成功 都是下一次挑戰和超越的開始
    特別是對於長徵五號團隊,經歷過失敗的洗禮,對成功這種期待更加強烈。長五人對成功的渴望,源於3年前那一次慘痛的失敗。2017年7月,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關於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的失利,經過908天這樣的一個蟄伏,再到它的復飛成功,所以大家對長徵五號的印象是越來越深刻,那麼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當時失敗的這個原因到底是什麼,通過什麼方式方法來解決?
  • 長徵五號失敗背後的損失讓人無法想像,天團沉寂兩年這才王者歸來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日子裡,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再一次站上了發射架。記住一個詞:再一次!時間來到這一天的晚八點四十五分,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一大團赤熱的尾焰,長徵五號踏上了它第三次挑戰天空的徵程。
  • 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大力士」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 隨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一舉送入近地點約200
  • 「胖五」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失利
    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原本,這次發射意味著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研製圓滿收官,進入正式應用階段。同時,這次發射也是我國在今年下半年探月三期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前,對「胖五」火箭的最後一次實戰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