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憑《黃雀記》獲茅獎 三段體結構講述罪與罰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格非

  李佩甫

  王蒙

  金宇澄

  昨天下午,被譽為「史上競爭最激烈」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經過第六輪投票,產生了5部獲獎作品。江蘇著名作家、省作協副主席蘇童以長篇小說《黃雀記》獲獎,這是繼上屆畢飛宇以《推拿》獲獎後,我省作家再獲殊榮。本屆茅盾文學獎另外4部獲獎作品分別為: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專訪時,蘇童興奮之餘強調,「對寫作者而言,一張獎狀,不能決定寫作的品質和方向。」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舉辦一屆,每位獲獎者獎金高達50萬元。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蔡震 文/攝

  對話蘇童

  獲獎不只是高興,是太興奮了

  昨天下午,揚子晚報記者看到中國作家網正式公布最後的評審結果,蘇童的《黃雀記》榜上有名,立刻驅車前往蘇童家中採訪。

  蘇童上身穿著一件洗舊了的T恤,下身同樣是洗得發白的牛仔短褲,輕便的旅遊鞋,看得出也已穿了很久,但黑色鏡框的背後則是一雙鮮亮的眼睛,「說實話,平時我是半夜裡寫作,上午睡覺,今天上午很早就起床了。」蘇童取下鏡框揉了一下眼角,這時手機鈴聲響起,「對不起,我接個電話。」猜到一定是記者,對方問他獲獎心情,只聽他說:「茅獎的權威性,以及在作家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獲獎當然高興,不只是高興,是太興奮了。」

  採訪中,蘇童的手機連續響個不停,「記者都神通廣大,怎麼都知道我的號碼!」不難想像,蘇童得茅獎,很多記者微信圈早已有所期盼,並且也都提前打聽好了聯繫方式。蘇童笑著說,「我先去睡一會兒,今天不寫作,就被『騷擾』吧!」

  蘇童說,獲茅獎是一個階段性總結,不代表未來。高興也就是幾天時間,接下來還是要考慮寫作的問題。「對我而言,獎項沒有目標,為市場寫作,你不知道市場是什麼,評獎也是如此,你不知道評委是誰。」他強調,「對寫作者而言,一張獎狀,不能決定寫作的品質和方向。我想,清醒的作家,頭腦中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江南作家寫長篇不如北方作家?無稽之談!

  多年來,江蘇在全國各大文學獎項中都名列前茅,文學蘇軍讓全國文壇刮目相看,不過,在重量級的文學獎中,江蘇一直與茅獎無緣,2011年畢飛宇以《推拿》摘得茅獎,實現了江蘇文學獎零的突破。時隔4年,蘇童又憑藉長篇力作獲得茅獎,江蘇連續兩屆獲獎,預示著江蘇文壇高山群巔中,高峰湧現。蘇童感慨說,「江蘇文壇是群山並峙,不只是一兩座山峰,太多的好作家被大家認可,就拿本屆入圍茅獎的10位作家來說,你看葉兆言,範小青、褚福金、魯敏,個個都是實力派。」

  蘇童在文壇,一直以短篇小說見長,被譽為「短篇小說聖手」,不過,蘇童近年來在長篇創作同樣成果斐然,《河岸》曾獲三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2010年蘇童憑《河岸》獲「年度傑出作家」,此次又以《黃雀記》榮獲茅盾文學獎,足以證明蘇童在長篇創作中的實力。蘇童坦言,長篇創作中最滿意的就是《河岸》和《黃雀記》。雖然蘇童成名很早,在讀者中口碑極佳,但蘇童一貫低調,稱自己的創作和商業、市場都沒有任何關係,是一個「讀者在尋找作品,作品也在尋找讀者甚至尋找未來的讀者」的過程。

  文學評論界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江南作家以中短篇創作見長,作品以細膩、意境描寫見長,而把握長篇小說,分量不如北方作家厚重,對此,蘇童認為純屬「偏見」,「這個觀點不知怎麼得來的。一個作家的局限不是地域帶給你的,而是你的造化,我不認為南方作家寫不出厚重的長篇,這是無稽之談。」

  《黃雀記》最初的書名叫《小拉》

  10年前蘇童曾說過,文學理想是在50歲的時候寫出最好的長篇,《黃雀記》是蘇童50歲送給自己的禮物。談起這部26萬字的長篇寫作動因,蘇童說源於他青少年時在家鄉蘇州街坊親眼目睹的一件案例,「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熟悉的一個老實巴交的街坊男孩,捲入了一起青少年輪姦案,據說是主犯。涉案的所有男孩的家長,都在四處奔波,為孩子洗罪。案情眾說紛紜,而那個最老實的男孩後來入獄多年,他的罪行是否真實,其實是個謎。」

  蘇童告訴記者,在《黃雀記》的寫作過程中,他一直在想著俄國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兩部代表作。蘇童說,這個真實的故事一直在他腦海中成為一個影子,「我認識那個男孩,他有一雙乾淨的眼睛,我不相信他真的實施了強姦,然而由於社會、時代、人性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完全走上了另一條人生軌跡!」仿佛一個沉重的虧欠,這個影子促使他拿起筆。

  2009年寫完《河岸》蘇童就開始動筆寫《黃雀記》,雖然廢掉了五六萬字,「後來越寫越滿意。」小說寫了三年,2013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三個部分,「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每一部分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蘇童借用這一人人熟知的成語用作書名。而此書最初的書名卻是《小拉》。談及書名的變更,蘇童對記者說:小拉的意思是當年南京流行的一種交誼舞,不過他最終覺得「小拉」這個詞很多人不理解,「讀者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所以還是決定用一個抽象點兒的名字。黃雀可能是災難,可能是命運,看上去很漂亮的意象後面是一個陰影。」

  當記者問及《黃雀記》與之前作品有何不同,蘇童說:「這本書雖然仍然是香椿街系列的延續,但《黃雀記》更加關照現實。」此外,他透露,這部新作結構上也比較特殊,使用的是解扣子式的方式,故事在不斷地解構中發展。

  《黃雀記》簡介

  《黃雀記》之名,源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通過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說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命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主題涉及罪與罰,自我救贖,絕望和希望。」

  獲獎作品名單

  格非 《江南三部曲》

  王蒙 《這邊風景》

  李佩甫 《生命冊》

  金宇澄 《繁花》

  蘇童 《黃雀記》

  大獎背後

  江蘇籍作家格非得票最高

  在本屆獲獎的五部作品中,李佩甫的《生命冊》是一部自省書,也是一個人五十年的心靈史,追溯了城市和鄉村時代變遷的軌跡。江蘇籍作家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他歷時十餘年完成的長篇作品,深入思考並描寫一百年來中國社會、歷史、知識分子等問題。在所有得獎作品中,格非得票最高。

  80歲王蒙首獲茅盾文學獎

  王蒙雖然是成名多年的老派作家,但他獲得提名的《這邊風景》是他80歲高齡時才出版的新作,這也是王蒙第一次獲茅盾文學獎。

  金宇澄的《繁花》是網友們議論最多的一匹黑馬,金宇澄用上海方言,大量人物對話描述了分別出身資本家家庭、軍人家庭、工人家庭的三個普通上海市民的成長經歷,小說登場人物眾多,敘事在時空裡頻繁交替,展現了上海錯綜複雜的局面。而此前,進入提名的作品還有林白的《北去來辭》、紅柯的《喀拉布風暴》、徐則臣的《耶路撒冷》、範穩的《吾血吾土》和閻真的《活著之上》,但最終落選。

  本屆茅獎「史上競爭最激烈」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被稱之「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屆,不少往屆「茅獎」得主拿出了新作參評,如賈平凹的《古爐》和《老生》、劉醒龍的《蟠虺》、王安憶的《天香》、劉心武的《飄窗》等,但未能入圍提名作品。這些候選作品的落選,或可見茅獎力推「新人」的用心。

  茅獎評委、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曉明認為,本屆茅獎有一批作家作品,旗鼓相當,各有千秋、伯仲之間,難分高下。五部作品經過層層篩選,從252部初選作品中選80部,80進40,40進30,30進20,20進10,最後選出5部,61名評委反覆討論,對話,溝通,最後勝出。「今天中國各式各樣的評獎可謂多矣,如此嚴格、嚴謹、公平而深入的評獎,實不多見。」陳曉明感慨說。

  據中國作協黨組書記錢小芊透露,紀律監察組對本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全過程進行監督,並在評獎過程中設置了公證程序,「這些舉措都旨在改進文學評獎,不斷探索文學評獎中更有效的監督機制,使評獎工作有一個好的過程、好的結果。」

相關焦點

  • 「非好即壞」,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大家對其看法如此極端
    自從2012年我國作家獲得諾獎之後,先是全民狂歡,然而面對莫言時,卻夾雜著質疑,很快就成了大眾質疑,各種聲音此起彼伏,這個過程筆者記得清清楚楚。 幾乎沒有一個準則來限定當代作家的優劣,說蘇童和餘華的作品「乾淨」吧,照樣有讀者從雞蛋裡挑骨頭。蘇童的《黃雀記》開篇就是「輪.奸案」,狗血到主人公善惡難分,真假不辨。不仔細看,就看不出作者的情懷。餘華呢,更不用說,想突破《活著》的高度,卻總是弄巧成拙,《在細雨中呼喊》和《兄弟》中,不是下流粗話就是血肉模糊的暴力。
  • 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
    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十年蘊積,《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莫言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故事中有喜有悲,有荒誕亦有現實。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
  • 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上清派祖師「三茅真君」指的是哪三位尊神?
    據《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稱,大茅君茅盈治宮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總括東嶽,司命司祿。中茅君和三茅君僅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統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總括岱宗,領生記生,位為地仙九宮之英,勸教童蒙,教訓女官,授諸妙靈,蒞治百鬼,鎮陰宮之門。
  • 茅山——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
    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極高峰,海拔372.5米。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與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輝。茅山自然景觀獨特秀麗。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巖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 三名科學家因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彭羅斯獲得其中一半,根策爾和蓋茲共享另外一半。供圖/新華社數說歷史上僅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一百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
  •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三位獲獎者均來自發展中國家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三位獲獎者均來自發展中國家  Emma Chou • 2018-08-09 15:38:30 來源:前瞻網
  • 科學突破獎公布,三位理論物理學家獲「基礎物理特別獎」
    環球科學 周一至周五早間 我們為你準時送上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物理學· 三位理論物理學家獲基礎物理特別突破獎
  • 王晉康發布科幻封筆作《宇宙晶卵》,獲銀河獎終身成就獎
    撰文丨董牧孜11月22日晚,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頒出了本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的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成為繼鄭文光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家。也是二十年來,唯一獲得此榮譽的作家。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1993年,王晉康以作品《亞當回歸》出道,並憑此作拿到自己的第一座銀河獎,開啟了自己的科幻時代。近年來,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暢銷、改編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曾讓中國科幻小說成為現象級話題,造就了中國科幻蓬勃發展的印象。劉慈欣認為,王晉康作品類型多樣,也具有很高的影視改編價值。
  • 同濟大學呂西林院士獲2020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終身榮譽會員」獎
    同濟大學呂西林院士獲2020年度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 「終身榮譽會員」獎,以表彰他在混凝土結構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方面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和對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的突出貢獻!11月22日,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 ) 2020年國際學術大會開幕式在上海順利召開。
  • 藍心妍憑《夢醒黃金城》澳門國際電影節獲優秀女演員獎
    電影女主角藍心妍榮獲金蓮花優秀女演員獎,而該電影導演兼編劇沈慕白則榮獲新銳導演獎,真可謂是滿載而歸。雖然香港著名影星藍心妍(藍燕)2018年榮獲過第6屆溫哥華華語電影節最佳女主角,2019年榮獲過第2屆中韓國際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但是這次榮獲第12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優秀女演員大獎則是她用新名字以來第一次收穫到的電影類獎項,可謂人生贏家。
  • 第54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金南珠獲女子最優秀,秘密森林最大贏家
    此外,本屆人氣獎由裴秀智和丁海寅獲得。電影《1987》獲大賞 最佳男主兩項大獎電影方面,影帝影后分別由金允錫、羅文姬獲得。由金允錫主演的電影《1987》圍繞1987年真實發生的「樸鍾哲拷問致死事件」而爆發的6月民主運動展開,講述了意圖隱蔽民主化抗戰導火線「樸鍾哲拷問致死事件」的公安機關與意圖揭開事實的人們之間的故事。
  • 野草之美系列三——龍爪茅和紅毛草
    本期要介紹的兩種野草分別是來自於禾本科的龍爪茅屬的龍爪茅和糖蜜草屬的紅毛草,產地同樣為我國臺灣、廣東、海南等地。
  • 施一公因剪接體研究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獎金一百萬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施一公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生命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施一公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系統闡述了哺乳動物、果蠅、線蟲三種模式動物細胞凋亡蛋白酶激活、抑制、再激活及調控的分子機理。
  • 施一公因剪接體研究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獎金一百萬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施一公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生命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施一公 西湖大學新聞網 資料圖施一公現年53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結構生物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惡性瘧原蟲轉運體PfCRT的結構獲解析
    惡性瘧原蟲轉運體PfCRT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8 13:21:26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Filippo Mancia、David A.
  • 清華博士後萬蕊雪獲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據@清華大學消息,11月23日,《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揭曉,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當選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