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chael Graham Richard
編譯:EZDIVE / Sherry Li
出處:https://twitter.com/Michael_GR
當你第一次聽到「可被生物分解」的塑料似乎是一個美好的想法。大多數塑料是臭名昭著的:它們可以留存多久,多麼難被自然分解;所以認為這些散落到四面八方的塑膠碎片可以這樣融化且無害的說法,聽起來真是好的不真實。但是,一旦你閱讀精細的印刷內容,還真的滿美好的…
聯合國發布一個新的報告,內容是關於這些所謂可被生物分解的塑料,及其對海洋產生的影響。相較於理論,現實是沒這麼樂觀的。可被生物分解的塑料實際上很少會被分解,因為它們需要長期暴露在高溫度之下(大約122F或50℃),為了讓它們完全分解,像那些在市府中大型堆肥的一樣。這些條件不是在自然界中非常頻繁的發生,特別是海洋。
雪上加霜的是,一旦這些在海洋的可被生物分解塑料,海水減少紫外線和氧氣接觸,所以他們甚至分解的時間慢於它們原本...基本上,不管標榜可被生物分解的塑膠或是沒有,這些塑料還是會在那裡非常長時間。甚至即使它們真的被分解了,經過多年後這些塑膠小塊仍然構成威脅,只是增加到我們之前寫過的現有的塑料微粒的問題。
在這一切之上,可被生物分解的塑料比普通塑料的可回收少,而且會汙染食物鏈:環境署研究的作者之一彼得克肖表示:「如果你要回收塑料,你不希望跟任何可被生物分解塑料扯上關係。因為如果混合使用一般標準的塑料與可被生物分解的塑料會危及原本一般塑料的屬性。」因此,除非我們能以某種方式使可被生物分解的塑料在常規條件下分解較快,而不會造成問題,且還可以很容易地回收,或至少維持讓它們不進入到食物鏈,也許這些都還不是最好的主意。當人們看到的可被生物分解的塑料的標籤可能讓他們感覺很好,但如果可被生物分解的塑料不按預期工作,那麼它只是透過冠上環保的名字來洗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