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處何種境遇,常常是快樂的。」
「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姊弟兄的模範。」
「你們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
回望20世紀初,誕生了一個教育的傳奇: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誕生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傳奇人物——梁啓超;梁啓超子女九人個個成才,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個院士,1948年中國首次設立院士制度時,梁家的兩個兒子思成、思永同時當選,思禮則於1987年、1993年分別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甚至,梁啓超的弟弟梁啟勳、梁啟雄和侄子梁廷燦也在其引導和指點下成為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
梁氏教育有何秘訣?6月21日父親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新書《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在思南書局舉行新書發布暨讀書分享會,並在當當網和B站同步直播。該書紙質書和電子書當天在當當網上書店、掌閱、得到、亞馬遜、豆瓣、京東、十點讀書等平臺上架發售。
《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收集梁啓超關於家庭教育的書信、文章,精校整理,並加導讀、題解、注釋。該書策劃、責編劉海濱認為,因成就「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佳話,把梁啓超稱作「史上最成功的父親」,這是以後來者的眼光來衡量的。其實,梁啓超家庭教育成功的關鍵恰恰在於繼承以修身做人為本的傳統教育理念,成才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梁啓超的家庭教育是將德育、智育、情感教育融為一體。他首先是一個對子女充滿愛的爸爸,留下了400多封給兒女的家書。《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的編選和注釋基於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父母的需求,希望對當下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借鑑作用。
同濟大學教授張文江認為,梁啓超的家庭教育從自我的修身擴充到齊家,古人的修齊治平是貫通一體的。在近代人物中,梁啓超會通儒釋道三教而歸宗於儒,其做人做事有鮮明特色,其實就是《易經》所說的自強不息,這也是梁氏家庭教育的根本。
在張文江看來,家庭教育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這是現代家庭最常見的方式;中策是以身作則,即古人說的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做兒女的表率,側重於德育;上策是提升家庭的天花板,最好還能開一扇天窗,引領子女走上一條精神的超越之路。梁啓超有意識地走上策之路,所謂「九子皆才俊」之根本在精神層面,但也促成了兒女們在知識技能方面成為專門人才,可見上策可以包含中下策層面的成功,反之卻不能。
梁啓超(左二)、思順(右一)、思成(左一)和思永
「家庭是人類最後的堡壘,但同時也是天下最難處理的關係。」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鄧秉元說,重溫梁啓超家書,或可給時下的傳統文化熱潮提供一點借鑑。「早期儒家所理解的父子關係,是一種以親情相連接但又有所節制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是建立在子對父的身份依附的基礎上,而是首先保有獨立的人格。生命的真諦在於自由,而自由的真正基礎,就是這種獨立精神。這是今天重溫古典的家庭倫理首先應該注意到的,也是梁啓超家書最有價值之處。」
延伸閱讀
與孩子們
青年為感情衝動,不能節制,乃是自投苦惱的羅網
題解:這是1926年10月4日梁啓超寫給孩子們的信。前一日,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海畫舫齋舉行婚禮,梁啓超作為證婚人,在婚禮上發表訓詞,對兩人大大地教訓了一番。梁啓超寫信將此事告訴孩子們,並為徐志摩未來的婚姻生活感到擔憂。
孩子們:
我昨天做了一件極不願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證婚。他的新婦是王受慶夫人,與志摩戀愛上,才和受慶離婚,實在是不道德之極。我屢次告誡志摩而無效。胡適之、張彭春苦苦為他說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徇其請。我在禮堂演說一篇訓詞,大大教訓一番,新人及滿堂賓客無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聞之婚矣。今把訓詞稿子寄給你們一看。青年為感情衝動,不能節制,任意決破禮防的羅網,其實乃是自投苦惱的羅網,真是可痛!真是可憐!
徐志摩這個人其實聰明,我愛他不過,此次看著他陷於滅頂,還想救他出來,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們對於他這番舉動,無不深惡痛絕,我想他若從此見擯於社會,固然自作自受,無可怨恨,但覺得這個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殺。
我又看著他找得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苦痛更無限,所以想對於那個人當頭一棒,盼望他能有覺悟(但恐甚難),免致將來把志摩弄死,但恐不過是我極痴的婆心(便)〔罷〕了。
聞張歆海近來也狠墮落,日日只想做官(志摩卻是狠高潔,只是發了戀愛狂——變態心理——變態心理的犯罪),此外還有許多招物議之處,我也不願多講了。品性上不曾經過嚴格的訓練,真是可怕。我因昨日的感觸,專寫這一封信給思成、徽音、思忠們看看。
十月四日 爹爹
梁思成和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