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是起源於20世紀初期的美國,後流傳於全世界各地,為了感恩父親而設立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六月第三個星期日。雖然是國外設立的節日,但不妨礙我們趁此機會向自己的父親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在我國,也曾經設立過「父親節」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1945年8月8日,抗日戰爭勝利後,定「爸爸」諧音的8月8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在父親節這天,人們佩戴鮮花,表達對父親的敬重和思念。
從古至今,父親在家庭中總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頂梁柱」、是「當家的」、是「主心骨」……究其根源,不僅僅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長久,更在於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分工中所佔的比重較大。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氏族部落是母系氏族,因為母系是繁衍生息的根本,而隨著採集、狩獵的發生,生產方式的改變,逐漸形成了父系氏族社會,而綿延千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在於男女雙方根本力量的差距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逐漸形成了以男性為主的社會分工,而女性則需要繼續承擔生活中的大部分。
在今天這個開放、包容的社會,並沒有什麼階級觀念之分,但是在大多數的家庭中父親依舊是承擔家庭生存的責任,但是他們大多是較為沉默寡言的,很少表達自己的情感,正如我們「父愛如山」的比擬一樣,父親是堅毅勇敢的象徵,他們為我們背負了太多,而我們對於父親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只是表達較少,趁此機會可以向他們表達一些自己對父親的愛。
在古代,對於父親的稱謂有很多,這些稱謂大多與親疏遠近有著巨大的關係。古代對父親的稱謂有先府君,家君,家大人,家嚴,令尊等。1、先府君。是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2、家君。既可以作為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可以用作對別人父親的稱呼。3、家大人。清代著名的小學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經義述聞》裡每一篇的開首都要冠上一句話:「家大人曰」。4、家嚴。清陳夢雷《絕交書》:「先慈恐不孝激烈難堪,遣人呼入。家嚴出,以婉詞相諷。」5、令尊。是用來稱對方父親的敬詞。見《紅樓夢》:「你今日回家就稟明令尊,我回去再稟明祖母。」
古代由於階級觀念較為嚴重,所以對於父親的稱呼都是較為嚴肅的,畢竟作為家之主的父親,是需要用自己的威嚴來管理家庭的,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演變,如今我們對於父親稱呼就變得簡單,隨和的多了。大部分叫爸爸、父親、爸、老爸或者稱呼名字中的一部分,還有一些地方有著獨特的稱呼,叫達、叔、爹、伯等等,具有民族地域差別的稱呼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多文化的融合性。
如今已經不再局限於親疏遠近的稱呼,而是關於父親親情關係的親密稱呼,也是代表著各個兒女之間對於父親的敬佩與愛。從父親稱呼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家庭關係中,各個成員之間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家庭關係也在向著更加親密和諧方向的發展。
大家平常是怎麼稱呼自己父親吶?歡迎各位補充交流,祝願所有的父親節日快樂,家庭和諧美好,多與家人在一起溝通交流!
#父親節快樂#
期待你的關注與評論,可以在評論區留下你與父親的故事。蒼穹星說帶你看歷史,一起博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