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取材自冷戰時期的太空救援真實事件。「禮炮七號(Салют-7,也是電影的原文標題)」是蘇聯時期禮炮計劃中的最後一個空間站。1985年,「禮炮七號」突然和地面控制中心失聯。西方陣營趁機大肆報導,渲染蘇聯無力控制自己的空間站,即將威脅人類安全。這時候,如果爆破空間站,會如西方所願,損害蘇聯國家形象並導致重大的安全事故,這「二十噸重的廢鐵」所損失的經費自不必說。總之,蘇聯政府將當時最有經驗的太空人扎尼別科夫與薩文內赫派往太空查找問題修復太空站。
有不少影迷拿這部電影與5年前那部在視覺效果上驚豔了世界的《地心引力》相提並論,但就我個人來看,《太空救援》這部聚焦歷史真實事件的電影,其實談不上有什麼科幻色彩,與之對應的,應該是當年湯姆·漢克斯的那部《阿波羅13號》。值得一提的是,《太空救援》憑藉著如今已經高達7.6分的豆瓣評分,在未來是有機會超越前面提到的這兩部經典電影的。在人類的航天史上,除了第一位「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之外,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多都是關於美國太空人們的故事,無論是「一小步一大步」的阿姆斯壯,還是剛剛去世的曾六次進入太空而冠絕古今的約翰·楊。然而,前蘇聯作為美國之外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對人類航天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其實一點都不遜色。蘇聯是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也是太空飛行器發射最多的國家,是第一個派遣太空人進入太空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完成衛星對接和脫離的國家——在人類航天史上,這個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家,實則是豐碑無數。
電影講述的是位於外太空的「禮炮7號」空間站意外與地球失去聯繫,工程師維克託·阿約金和退役太空人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臨危受命,搭乘聯盟號T-13尋找「禮炮7號」的蹤跡,當經歷宇宙空間對接、太空艙寒流、空間站失火、太陽能充電系統失靈等一系列危機準備返航之時,卻被告知空間站即將被擊落,一場更大的太空災難正在襲來.....成熟的商業電影,既有模仿好萊塢模式的段落,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冷戰時期的設定更為救援增添了幾分政治意味。在大多數科幻電影都追求寫實與科學的今天,俄羅斯反而拍了部「反科學」的科幻片,特技效果並不出彩,但整體十分厚重、有質感,我們總是苛求真實,但其實人情更能打動人心。
無力返航的空間站要面臨被炸毀的命運,而太空人也只有一個人能活著回到地球。太空上,維克託不同意這個決定,他說出了一段最令我動容的話:「如果我一個人回去,我該怎麼面對自己孩子的眼睛?怎麼面對你的孩子的眼睛?」地球上,他們的上司,那個微胖的中年人,像頭憤怒的獅子舉起椅子砸碎了房間裡的玻璃。他憤怒於自己的無能為力,憤怒於最好的決定竟然是要犧牲一名自己的下屬。這讓我感覺到了一種袍澤之誼。
最讓我為之動容的一個地方是在結局,當美國飛船飛過時,裡面的太空人莊重地向弗拉基米爾和維克託兩人致以了敬禮,兩人也神情嚴肅地回以敬禮。這和地面冷戰時期的對峙競爭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怕是只有見過浩瀚宇宙的太空人們才能有的體悟,人類是如此的渺小,在未知的龐大的宇宙力量面前,突然遇見了同類老鄉,對彼此探索宇宙這般勇氣的敬意是沒有國界之分的。而更讓人震驚的是,在真實歷史事件裡,這艘名為「挑戰號」的美國宇宙飛船在發射之後發生了爆炸,7位太空人遇難,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災難。而電影裡設置這一敬禮的情節,也算是對生命的一次致敬吧。
最後,為了不讓美國挑戰者號得到空間站窺探蘇聯的技術,決定將空間站擊落,帶回太空人,但氧氣只夠一位太空人,於是決定放棄主角,場外安排了主角妻女與他的對話。當女兒問到「你在哪?」「在天上麼?」「你回來麼?」時,還是挺能引發觀眾感性流淚的。而帶淚的妻子簡短對話的最後那句「回來吧」即表達了她的強烈情感,同時也預示了結局。當工程師得知他一個人能夠返回地球時,決定不能拋棄同伴,一同嘗試砸毀傳感器。一開始的多次嘗試依然沒有成功,此時在場外的領導也拿起了錘子向場外模擬機器上的傳感器砸去,以他的胖壯的體格費盡全力也沒有砸掉傳感器,就在這失望的氛圍下,太空中的主角想起小時候和父親在樹林裡的夜晚,寒冷的時候鏈條斷了,冷粘度降低,變脆。於是他們又開始了嘗試砸掉傳感器,當然這一次終於成功了。傳感器掉了,充電指示燈亮起了。而最後,也和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人打了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