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太空救援》即將就要在國內正式上映了,這一部電影也是引起了不少科幻迷們的關注,其實這一部電影與其他科幻題材不同的是,它是根據真實事例改編而來,那麼太空救援真實原型事件是什麼?
作為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太空救援》與紀錄片不同,在合理呈現事件核心內容的同時拔高影片「真實」的感官體驗。而對於太空題材這一幾乎不可能靠實景拍攝博眼球的領域來說,如何將真實與特效更好地結合,成為了影片成功的關鍵。在《太空救援》拍攝過程中,俄羅斯太空總署為拍攝提供了大量的幫助,眾多曾真正在太空中服役過的設備成為了實拍素材,這是同類影片中難得的「超高規格」待遇。
本片取材於冷戰時期的太空救援真實事件。「禮炮七號」是蘇聯時期禮炮計劃中的最後一個空間站。1985年,「禮炮七號」突然和飛控中心失去聯繫,而空間站爆炸會損害國家形象並導致重大的安全事故。為了防止這種事故的發生,蘇聯政府將當時最有經驗的太空人扎尼別科夫與薩文內赫派往太空,確定並排除故障。
太空人要首次在太空中進行手動人工對接。從技術角度來講,這次對接被認為是太空歷史上最複雜的一次對接。然而,當「禮炮7號」成功對接後,一場更大的災難開始了……此次事件被譽為「一場史詩級的太空災難」和一次「人類奇蹟」。
除了浩瀚壯觀的太空景色,影片著重呈現了震撼的災難場景和太空救援畫面,比如如何在太空中重新啟動一個廢棄的空間站,如何將兩個空間站進行手動人工對接,太空艙進水之後如何處理。不僅有撞擊、漂浮以及壓抑人心的窒息,還有絕境求生的鋌而走險。
太空救援真實原型事件是什麼
禮炮七號是蘇聯禮炮系列空間站的最後一個,它其實是禮炮六號空間站的備份,長度約16米重約19噸,擁有前後兩個對接口,設計壽命4年以上。1982年4月19日禮炮七號發射升空,有了禮炮一號到五號磕磕碰碰的探索,禮炮六號和七號載人任務都相當順利,禮炮七號短短2年多時間就接待了7個乘組往返。天有不測風雲。
1985年2月11日禮炮七號的主無線電發射機關閉了,分析之前的遙測信號,地面控制中心認為是發射機跳閘,我們對跳閘都不陌生,再重啟一下就是了嘛,蘇聯人也是這麼想的。可惜天不遂人願,發出重啟指令後,發射機無動於衷,連無線電接收機也罷工了。這下好了,禮炮七號一下成了斷線的風箏,徹底失去了聯繫。
這樣看來,禮炮七號的電源問題要比想像的嚴重得多,絕不僅僅是發射機一處的問題。怎麼辦?其實辦法就一個,發射聯盟號飛船對接禮炮七號,上人去修理。說起來容易,然而禮炮七號已經失去聯繫,常規空間對接是兩個太空飛行器通訊合作完成對接,要拯救禮炮七號可就是貨真價實的非合作對接。另外,禮炮七號發射機和接收機電路都燒了,多半還燒了更多的設備,裡面到底啥樣?
電池組全燒了,還是哪段電路的問題,環控和溫控還能不能用,裡面不會已經成真空或是凍成冰窟了呢,這樣的話怎麼修?困難和壓力山大,然而大無畏的蘇聯航天員還是迎難而上,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弗拉基米爾·賈尼別科夫(Vladimir Dzhanibekov)和維克託·薩維尼赫(Victor Sa vinikh)。
1985年6月6日聯盟T-13號飛船發射升空,載著兩名蘇聯航天員飛向禮炮七號。兩天後飛船靠近禮炮七號,航天員就迎來當頭一棒:禮炮七號的太陽能電池板並不平行,它們沒有朝向太陽,意味著恐怕整個空間站的電力系統都完蛋了!
當然也有好消息,隨著距離的接近,賈尼別科夫發現空間站滾轉速率正常,這意味著禮炮七號姿態沒有失控。賈尼別科夫手動控制飛船以1.5米/秒的速度接近空間站,對齊拒不合作的禮炮七號,並成功實現了對接。對接成功既是賈尼別科夫藝高人膽大的表現,也有地面支持專家們的背後努力,這是人類首次對接非合作太空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