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證券11月19日訊,阿瑟-洛克(Arthur Rock)幾乎就是「風險投資」一詞的發明人。1951年,洛克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投身投資銀行業。在那個年代,洛克就意識到「若想獲利,就必須搶在大多數人之前進行投資」。因此他大膽組建投資基金,然後有越來越多的投資基金組建起來,於是風險資金髮展成為了一個行業。
後來,洛克被稱為「風險投資四大巨頭」(其他三巨頭分別為唐·瓦倫丁、約翰·杜爾和維諾德·科斯拉)之一,曾榮登《時代》雜誌封面,當期標題是:「巨額現金,這人能賺大錢」。
業內廣泛認為,正是洛克為美國矽谷的成長播下了種子,他投資的企業成為美國高科技的領導者,他的投資哲學和為人處世方式則成為後來者的楷模。
大師生平
阿瑟-洛克於1926年8月19日出生於紐約州的羅切斯特市,他的童年很艱辛。洛克父親來自俄羅斯,經營一家糖果店。洛克青年時代正值二戰,他應徵入伍,飽經戰亂。他的職業生涯始於退伍之後,洛克從雪域大學畢業後,當了一年會計師,後轉赴哈佛商學院。
1951年,阿瑟-洛克獲哈佛MBA學位後投身投資銀行業。洛克來到紐約的海登-斯通投資銀行工作,海登-斯通是一家金融服務機構,洛克的父親是該銀行客戶。當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風險投資公司,只有一些私人投資機構為新技術招募投資基金。但洛克對初創小企業頗有興趣,也投過幾家,其中便包括Teledyne。
1957年,在海登-斯通做半導體工業投資分析師的洛克,收到了一位客戶的兒子寄來的一封信。來信人是尤金-克萊納,他是加州威廉-肖克利公司的一位科學家,詢問是否能給包括自己在內的實驗室八位核心研究人員一個共同的工作機會——幫助他們找一家生產電晶體的公司工作。
肖克利曾領導過貝爾實驗室的電晶體研發小組,因發明電晶體獲 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儘管肖克利本身天賦異稟,但他的性格怪癖。
1957年,由於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異行為導致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的八位科學家出走,希望另立門戶,但找了35個投資人都遭到拒絕。後來,洛克找到仙童照相機與儀器公司(FairchildCamera & Instrument )的老闆謝爾曼·費爾柴爾德(Sherman Fairchild),說服他貸款150萬美元,成立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
1961年,洛克本人也從東海岸來到舊金山,他當時的解釋是「加州人有創業精神,但錢全在東部,所以我決定把東部的錢移到加州來,支持新興的高科技企業」。
但費爾柴爾德去世後,新的CEO反對以股票獎勵員工,導致人才外流和經營業績大幅下滑,著名的「仙童八叛徒」也先後離開了親手創辦的仙童半導體。
1968年,「八叛徒」中的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成立了英特爾,而同樣出身仙童的傑裡·桑德斯則在1969年成立了AMD。
1997年,英特爾公司董事長安迪·格魯夫被《時代》雜誌授予「年度風雲人物」。但他卻將他和英特爾的成功歸功於當初扶持他創業的風險資本家阿瑟·洛克。當然,洛克本人也從英特爾的成長中獲得了巨大利益。
除了英特爾,洛克投資的公司還包括象徵矽谷精神的蘋果,以及以10億美金(當時的天價)賣給施樂的Scientific Data Systems。
可以說,洛克的投資史反映了矽谷的成長史。但洛克作為風險投資家的影響卻更為深遠——他的謙遜和專業精神滲透了整個風險投資業。正因如此,風險投資業才一直甘願作幕後英雄,把光彩留給創業家。
投資蘋果
英特爾後來的成功造就了眾多富豪,曾在英特爾市場營銷部擔任副總裁的邁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在1977年結識了史蒂夫·賈伯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並參與出資註冊成立了蘋果公司,成為蘋果公司的第三大股東。
當時,與洛克相熟的馬庫拉希望把這位老朋友拉入到年輕的蘋果公司中。他不僅希望得到洛克的投資,更希望已經投資了數家矽谷知名科技公司的洛克能為蘋果公司後續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與幫助。
於是馬庫拉賣力向洛克推介蘋果,並積極安排洛克與賈伯斯見面。但這一次與賈伯斯的見面,並不像之前洛克與仙童公司、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會面時的一見如故。相反,第一次會面,洛克對賈伯斯沒有半點興趣。
雖然科技企業創始人衣著隨便,洛克早已習以為常,但是賈伯斯與其見面時的衣著簡直可以稱為邋遢。而且,賈伯斯對洛克大肆鼓吹他們發明的藍盒子——它可以用來免費打電話而不被電話公司察覺,這讓洛克感到非常失望。
洛克後來曾說:「那時,賈伯斯和沃茲並不是非常受歡迎的人。」
好在馬庫拉對洛克緊追不捨,建議他去參觀聖何西的自製計算機展覽會。當洛克看到了電腦展上蘋果二號展示區人頭攢動的盛況後說:「人們全都集中在蘋果電腦的展位上,我想去碰一下那臺電腦都很難。」
在對蘋果公司進一步了解後,洛克決定投資蘋果,並出任公司董事。洛克以每股9美分買了64萬股,投資了5.76萬美元。
1980年12月12日,蘋果上市,成為1956年福特汽車上市後最大的IPO,創造出了空前數量的百萬富翁。五年內,蘋果公司進入了世界500強,這是當時的最快紀錄。洛克最初投資的5.76萬美元一夜間變成了1400萬美元,每1美元的投資收回243美元。
但後來,當蘋果一意孤行用了摩託羅拉的晶片後,洛克還是選擇完全站在英特爾的立場上,毅然退出蘋果董事會。他給出的解釋是「英特爾是他的最大的孩子」,他對英特爾更為忠誠。
投資理念
人人都想知道洛克挑選贏家的秘訣,但洛克卻坦承自己是技術的門外漢。他投資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產品」。
「我尋找目標的首要條件就是那人是否誠實,而這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知道。不是說這個人是不是會偷東西,或者拿了錢就逃之夭夭,而是他有沒有勇氣正視自己犯的錯誤。你如果問一百個人他們想不想發財,沒有一個會說不想,但光有致富的欲望還不行,還必須要有犧牲精神──而「犧牲」不僅僅是指一天工作20個小時,更是指勇於說『不』的能力。說『不』的對象包括某些個人的喜好及任何有礙於企業發展的誘惑。」洛克曾這樣說道。
洛克對投資項目非常挑剔,寧缺勿濫。他會花上一個至三個月跟創業者深談,從各個方面了解他的人品。他的投資案一般來自友人的推薦,他對創業企劃書的形式也沒有行文洋洋灑灑、裝訂精美絕倫的要求,如英特爾的計劃只有短短兩頁。這種重人際關係的作法一直被延續,對指望著用漂亮的商業計劃書吸引投資人的創業者是一大打擊。
洛克施加的另一個影響是他對投資公司的參與度——他不是那種給完錢就撒手不管的人,而是會積極參與企業的管理。比如,定期參加會議、推薦高階主管人選、推薦財務管理公司、法律事務所、公關公司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會「充當創業者的心理諮詢師」。
當然洛克也承認,在現今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光會看人已經不夠,必須懂技術。在他那個年代,在選擇技術方面犯個錯誤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如今則會至人於死地。但對於那種不聞不問創業者其人其事其技術、打通電話就投資的浮躁風,他也流露了相當的不滿。
在洛克眼裡,風險投資就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洛克能把資金押注在仙童的集成電路、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蘋果的個人電腦上,本該誇耀自己的高瞻遠矚,但他卻謙卑地說「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像我所投資的那些企業的創始人,全世界加起來也許只有一百來個,我卻有幸認識其中十個。這不是運氣是什麼?」
但風險投資的屢屢成功又何止是簡簡單單「運氣」兩字可以解釋的,僅僅是仙童、英特爾和蘋果的案例就足以證明,洛克是矽谷、乃至世界風投歷史上當之無愧的「風險投資之父」。(德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