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對太陽的轉變一直在「熱議」之中,包括4月NOAA表示,我們太陽將可能進入到了一個新周期時段。
而根據《新科學》雜誌報告新指出,我們太陽與他恆星相比似乎表現得太安靜了,而這意味它在未來可能爆發出較強的「太陽風暴」,如果出現太陽風暴,最可能影響的就是我們地球上空的衛星系統(通信設備)等,所以觀察太陽的變化我們必須注意到。
按照NOAA指出的數據顯示,4月我們太陽是可能進入新周期的,但是具體確定時間我們不知道,如今到了5月,我們只需等待公布結果就行,而太陽出現周期性的變化大約是每11年就發生一次。
而2020年就是太陽大變化的一個時間。NOAA指出在太陽出現周期變化的時候,包括南北極的磁場也會發生轉變。而這個時候由於赤道自旋的速度比兩極快,所以它會使磁場變形,這會導致活動增加,黑斑和亮度變化,然後到下一個周期的時候,將會再次進行轉變。
不過根據《科學》雜誌的一則報告顯示,太陽如今的活躍程度與9000年之前差不多,而且已經具有約46億年的時間了,太陽的安靜表現令人確實不太正常,並且來自哈佛大學研究者阿維·洛布(Avi Loeb)警告稱,在未來100年中,太陽可能是我們最大的威脅之一。所以未來太陽的影響可能會到達一個新的狀態,這是我們都不期待看到的。
確實在科學記錄之中,出現太陽風暴的影響,其中在150年前就出現了巨大的太陽耀斑,而科學家們最新研究表明,此類事件很可能在下一世紀內發生。所以100年內我們有可能遇到「超級太陽風暴」。
同時大家應該都知道,在1859年,一場有史以來的首次有記錄的強烈太陽風暴爆發,當時西方地區的電報系統出現了故障,一些報告稱操作員會受到電線上強行通過的大量電流的衝擊,產生了巨大影響。
並且對電網,衛星和通信或造成約10萬億美元的損失,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對我們地球的臭氧層參數了影響,而如今新研究表明還未在未來發生,並且在下一個10年大爆發發生的可能性為12%,這甚至可能再次對我們地球帶來影響。
但是從如今科學家們研究的情況來說,似乎太陽風暴的爆發並不受到關注,反而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等太空事件更加的受到關注,所以科學研究者格雷格·勞克林(Greg Laughlin)呼籲,人類應該也要重視太陽的一個變化。
除了我們上面說的一些比較直接的經濟損失之外,其實最重要一個就是對「臭氧層」的破壞,對於地球來說,臭氧是維護我們地球生態系統的必要「物質」,當臭氧出現消失的時候,這意味著我們地球氣候或者生態系統可能出現大變,因為太陽光可以直接照射到我們地球上,那麼氣溫會間接地因此而上升,雖然我們如今說溫室氣體會帶來地球的氣溫上升,但是太陽也是具有間歇性的影響。
當地球溫度不斷上升的時候,可能連鎖效應就會逐步增強,增多,例如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或者地外島嶼地區的淹沒,同時南北極永久凍土加速融化,可能釋放出人類最為擔心的物質,因為永久凍土,冰川之中存在對人類威脅最大的「病毒」。這個不是說有就有,而是科學家們真實監測到了。
例如在2003年的時候,南極科考人員在南極永久凍土帶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致命病毒,目前地球上尚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對這種病毒具有免疫性。
2007年科學研究者發現冰凍中怪異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質病毒、天花病毒和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種類,這都說明了病毒在我們永久凍土,冰川之中大有存在,而如今氣候的變化可能正在釋放它們,所以當病毒釋放之後,將可能造成恐怖災難,人類必須將氣候的影響降低到最低。上面說的太陽雖然大多數不是直接的影響,但是「間歇性」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