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中心醫院總體規劃設計
漯河市中心醫院門診醫技綜合大樓建設項目初步設計,選址於市中心醫院現門診樓北廣場,擬建一棟地上17層、地下2層的門診醫技病房綜合樓,總建築面積約65000㎡,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約55000㎡,地下建築面積10000㎡,主要設置普通門診、門診手術室、體檢中心、病房等門診醫技臨床科室;
漯河市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項目設計,項目佔地約4830㎡,總建築面積約9750㎡,其中地下約3000㎡,地上約6750㎡,4層鋼框架結構,主要設置漯河市公共衛生應急救治業務用房。
1
創作思路
只有擁有豐富的院內場景展現,人們對它才會產生依賴和感情。全院整體規劃設計體現出百年老院文化元素,兩棟新樓均採用經典建築造型比例,頂部退臺,採用石材牆面、欄板、體現出百年前醫院前身「善濟醫院」病房樓的西洋風格。有些許懷舊情結,希望暨此追溯百年老院的元素,給人們溫馨、踏實、舒服的觸感。
從全院統盤考慮進行設計,新建門診醫技綜合大樓與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樓平面、外觀、風格、色彩、整體與一號病房樓、全科樓搭配呼應,體現歷史的厚重、時代的風範、協調的美感。全院一次統一設計綠化、硬化、美化、量化、導視,形成統一風格。
新建門診醫技綜合大樓與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樓建成後,拆除現有二號病房樓、現有門診醫技樓,拆除後建設中央花園,其地下建造地下兩層停車場,與各個樓宇地下高度一致、相互連接。
對全院大門、出入口進行重新設置;車輛流線根據單體建築消防環道、落客點和地下坡道系統化設置,採取港灣式停車;步行交通利用中央花園遊覽路徑形成連續綠道;地下停車場出入口設置為三進三出。
2
建築造型及創意、空間處理
新門診醫技綜合大樓造型
提高平面使用率,形式隨從功能。採用6層自由曲面裙樓與15-17層高度錯落的方正板樓結合,水平展開波浪形裙樓,以擴大面寬和採光面,利於開設多個出入口;塔樓呈南北向,與醫院其他建築平行。入口3層高的玻璃大廳南北貫通,自動扶梯從-2層到3層。橫向分布門急診病人、住院病人、醫護人員及探視、汙物各個交通核,急診電梯直達屋頂,裙樓屋頂設空中花園和部分淨化設備。
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樓造型
擁有經典風格的多層建築,考慮到感染建築的功能封閉性,不宜採取開放的建築風格,每個房間之間設水平和垂直窗間牆都是必要的隔離措施。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樓雨棚/陽臺/連廊採用石材欄杆和石材梁板,反映出醫院百年歷史建築的傳承脈絡。該樓為東西向,東西南三個面均有日光,通風良好。東面設懸挑的曲面陽臺連廊,連通新門診醫技綜合大樓,從平臺上可以眺望中央花園,觀景的同時也便於工作人員南北區的聯繫、保潔。西面為了免於對住宅區的日照影響,採取退臺。
在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樓1層東面的肝病門診入口處,採用仿古門樓,以銘記百年老醫院的發展歷史。
3
交通規劃
在交通策略上,除了救護車以外,院內以步行者為中心,慢行交通為主導,將車行交通進行隱蔽性處理,全部放在四周的外環路上,四個坡道全部連結在外環路上。慢行交通以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樓東邊懸挑平臺和中央花園步行路為主進行多層次、立體化、連續性的處理,在滿足步行者、推車、推床舒適性的前提下,豐富其不同的視覺體驗;大部分車行交通以地下空間的方式進行疏導,減少車行交通對步行系統和每棟建築出入口及公共空間的影響,從而打造高品質、人性化的院區空間。
4
醫療工藝設計
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樓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保障安全,防止院內感染,其所有的運營都應圍繞這一核心宗旨執行。因此「潔汙分區」「醫患分流」成為最根本的設計原則。其目的就是清晰組織不同傳染病的各種醫患保障的人流、物流,使其各行其道,避免發生交叉感染。同時按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進行分區。這種布局利於應急情況下各區的各自隔離,從而遏制疫情擴大。
地下室為核醫學科的門診、影像診斷、住院、核衰變池等,是非傳染病區,與地上不連通,設患者獨立出入口,醫護人員地上地下共用出入口,與門診醫技綜合大樓在地下一層連通。
地上部分是傳染病專科,主要分區為:汙染區、半汙染區、清潔區三大區。
傳染病護理單元採用「潔淨到非潔淨」的流線模式,在隔離病房的出口方向設置一個「緩衝出口室(Exit Room)」,在這個緩衝空間內設置洗手臺,脫下的防護服可在此裝入紅色密封袋進行集中處置,還可按需求設置淋浴間。
各層醫護輔助區包括:醫護更衣辦公用房、職工食堂、後勤保障用房(包括配電室、空調機房、洗衣房、監控室、警務室、超市、供氧中心等),每個區域都有獨立的出入口。
#多棲創作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