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
漸漸被遺忘的節日
今日農曆10月15日,
古代中國的下元節。
「天、地、人」是中國人的三元論,
相應於上元、中元、下元三節,
正月十五上元節,
天官唐堯;
7月15日中元節,
土地官虞舜,
10月15日下元節,
而水官大禹解厄。
有許多人知道上元節和中元節,
在下元節,
但在逐漸被人遺忘。
下元節的起源
關於道家的問題
「中華風俗志」說:
10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日,也有持齋誦經的。
宋吳自牧《夢粱錄》
10月15日,水官解厄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死。
以「下」命名,源於道教。
在道教中,天、地、水三神被稱為三官,這三官的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因此這三天被稱為上、中、下三天。
10月15日是「水官」的誕辰日,傳說這一天「水官」大禹將會降到人間,巡視人間善惡。
這天,他聽人訴說人間的悲痛,將那些悲痛、憂傷、困苦和悲痛的事,依次歸類,錄下天廷,為人解厄。
這天,道觀會設壇供齋蘸神,以花素為供品,虔誠祈願,借其神力為世人求福。
不但如此,古人在祭祀前也會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素食,潔身自好,以示誠心。
10月半
牽礱團齋三官
"下元節"是鄉村豐收的時節,莆仙民間有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是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餅,包素菜餡心,油炸成"油餅"、"蔥蔥餅",或香甜可口的油炸糰子,送到門外"齋日"。
在北京過元宵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製作「豆泥骨朵」。紅豆沙是用紅豆沙做成的一種豆餅,叫紅豆沙。如今尤其常見的豆沙包,在明朝,只有孟冬十月才能品嘗到。
也有村民在家裡做餈粑、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農村孩子最快樂的日子,能吃到不少祭祀後被稱為「福餘」的水果食品。
這些熱得發燙的食物,在寒冬裡讓人特別暖和。
古語說:「十月半,牽谷糰子齋三官。」
從前道教徒在這天家門外還立起天柱,天柱上掛著黃旗,上面寫著「天地之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災降福祿」等字樣。
更重要的是,元宵節還融入了許多農耕文化的祭祀習俗,使之再次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求災禍,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福建莆田一帶,下元這天晚上,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旱季作物能有水肥,作物平安過冬。供奉的時候,要放齋,把香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人總是相信,生命中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還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下元節。
按照中國曆法,農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令。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祭祖的信仰,在這個月圓之時,還要舉行最重要的祭祖活動。
將紅綠紙折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在紙糊的布袋裡,正面寫著:「謹言冥寶一封,彩衣一身獻某某受納」,下面寫著:「子孫後代百拜」,背面寫著:「某年某月某日謹封」,叩拜後焚化,遙寄給逝去的親人。
如果先人收到「金銀財寶」,說明這世界上還有人在掛念他,被銘記的亡靈也不會死去。
我們供奉著先人的牌位和遺像,心中回憶著關於他的一切,仿佛在這樣的日子裡,只要彼此思念,就仿佛永遠不會分離。
元宵節,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日,也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和已故親人告別,這天月圓如日,人卻是陰陽相隔,幸好回憶還在,死不了也就算了。
有些人說
人生要死三次,
在生理意義上,第一次是咽氣;
二是舉行葬禮時,身份被從社會中抹去;
三是被世界上最後一個紀念你的人遺忘,
在這個時候,真正的死亡,
不會有人再認識你,
曾經來到這個世界。
人類就是,
這也是一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