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十五是下元節,也是「水官」生日,這天有什麼特色習俗?

2020-12-04 欣欣的寫作天地

悠久的歷史可以鑄就輝煌的文明,五千的沉澱可以讓文明更深邃。我國是擁有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這都有賴於醇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頑強拼搏、集思廣益的人文精神。

實際上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傳統節日之外,我國還有很多具有濃鬱的習俗文化,以及極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節日。

想必大家都知道上元節、中元節,上元節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在這個節日到來之際,人們會張燈結彩、觀燈、吃湯圓,並期盼家人、朋友團聚安康。

而中元節則是傳統的「鬼節」,每年的七月十四日交節,主要習俗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那麼什麼是下元節呢?這天有什麼講究?

第一、什麼是下元節?

「下元」顧名思義就是處於下半年,或者一個月的下半旬,而「元」則是指第一、開始的意思。

被很多人忽視的下元節,又稱為「下元日」、「下元」,被定於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這個民間傳統節日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祭祀祖先。

可見下元節與中元節的節日習俗有重疊的地方,都是以祭祀親人為主要習俗,但是不同之處卻是下元節有更豐富的食俗。關於下元節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關於道教「三官」生日的說法比較靠譜。

所謂「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們的生日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道教門徒在這一天會舉行比較隆重的祭祀活動。比較典型的就是在家門外豎起掛黃旗的天杆,並於杆頂掛三盞「天燈」,祭品就是南方地區比較傳統的食物「糰子」。

按照農業角度來講農曆十月十五之時,正值收穫的大好季節,所以南方很多地區,幾乎各家各戶都要用新收穫的穀子,將其磨成糯米粉然後包素菜餡心做成糰子。

人們也會使用糰子在大門外「齋天」,這便是俗語:「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的由來。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以及歲月流逝,這種習俗逐漸在民間消失。

後來逐漸轉變為祭祀祖先、燒庫等儀式,「燒庫」又稱「燒五七」,在農村地區這種習俗有很很多講究,屬於祭祀祖先中的重要儀式之一,「庫」就是庫房的意思,如紙房子,車子、生活用品等。

實際上農村「燒庫」習俗還有一些禁忌,如果家中有出閣的女兒,「燒庫」的財物都由女婿家承擔,實際上體現是的一種孝道,也是俗語「五七不吃家中飯」的具體表現。

古人曾作下元節詩歌《七絕·下元節》:「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從這首詩中就可以感受到,下元節到來之時的蕭瑟,以及人們為逝去的親人燒紙衣的重要習俗。

第二、下元節特色習俗

今年的下元節農曆時間為11月29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祭祀逝去親人的時節。在古代社會這一天道觀會舉行大規模的道場,而官府在這一天需要「禁屠」,遇到處決死刑犯的時候,還要適當地延緩執行日期。

民間老百姓則開始祭祀亡人,同時還要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很多地方的工匠還要祭爐神即太上老君,最重要的是還要祈願神靈。如果從大體上來看,下元節的習俗可以分為兩類,即修齋設醮和享祭祖先。

福建莆田一帶在下元節傍晚,還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水神可以滋養大地,這樣農作物就可以平安過冬了。

在祭祀之時需要擺上齋品,還要在田埂上插上香燭以示虔誠。如果按照道家的說法來看,這天是「水官」即「水神」生日,亦或是下元節乃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

屆時各地禹廟等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其中,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進行「水色」。所謂「水色」其實和「水官」有關,祭祀活動為是扎彩船在河中巡遊。

結 語

下元節作為道家的「三官」之水官的生日,在封建社會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

尤其是民間對這個節日更是情有獨鍾,因為親人故去對活著人而言,絕對是一種莫大的痛苦。所以能夠有專門的節日去祭祀他們,想必也可以聊表活人的寸心。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下元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弱,甚至在北方地區早已經淡漠了,但是作為一種具有歷史內涵的祭祀節日,實際上所表達的是對逝者的思念之情。

相關焦點

  • 下元節,最後一個月亮節!
    下元節,漸漸被遺忘的節日今日農曆10月15日,古代中國的下元節。15日下元節,而水官大禹解厄。宋吳自牧《夢粱錄》10月15日,水官解厄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死。以「下」命名,源於道教。在道教中,天、地、水三神被稱為三官,這三官的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因此這三天被稱為上、中、下三天。
  • 中元節,孟蘭盆節,七月半,你真的知道農曆七月十五的來源嗎?
    "孟蘭盆節"說法的由來農曆七月報恩月,在佛教裡則有禪七、淨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是一個變化無窮、蘊涵無盡的數字。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
  • 中元節和上元節有什麼區別?中元節是什麼意思起源介紹
    中元節和上元節有什麼區別?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是什麼意思?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有三元這樣的概念,三元是指,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可能很多人對中元節和上元節的區別不是很明白,知道下元節是什麼時候。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分別是什麼節?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三元什麼時候,他們又都是什麼節日。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分別是什麼意思?
  • 為何都是同出一脈,偏偏只有下元節被遺忘?這其中有什麼隱秘?
    說起下元節,可能很多人都是一臉問號,有這個節日嗎?這又是個幹啥的節日?但是說起它的兄弟姐妹,「上元節」與「中元節」,大家則耳熟能詳。那麼不禁要問,既然三元節同出一脈,為何偏偏只有下元節被遺忘,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呢?
  • 下元節的月亮與月光詩五首,雪月交光夜,瑤臺十二層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古代十月,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做」下元節」,應對這冬天的十五圓月。 談起月亮,那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圓月情結,古代的月曆是以月亮的圓缺周期作為劃分,每個圓月都有著對月亮的崇拜感恩。流傳至今的大節日有元宵節,八月十五,中元節,那麼為當代人所忽略的就是十月十五的下元節。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是什麼?為何有「鬼節」之稱
    據說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很多人都說這一天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所以也有鬼節之稱,為什麼中元節被稱為鬼節呢?這個節日究竟是怎麼來的呢?主要風俗又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具體說一說,中元說法來自於道教,道教分為天地水三官,三官又稱三元以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月為三官神誕,在古書中記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農曆七月為什麼是鬼月 這和中元節有很大關係
    在民間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這個月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禁忌事情,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好,至於為什麼是鬼月這還和中元節有關。   相傳,從每年農曆的七月一日起,陰間的鬼門就會打開並且一直保持這種開放狀態到三十日才會再度關閉。所以整個的農曆七月直接被稱為了鬼月。
  • 農曆七月十五恭賀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聖誕,中元節有什麼禁忌?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青靈帝君平等應善天尊聖誕之日,稱頌天尊寶誥有無上功德,恭賀平等應善天尊聖壽。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中元盛會超亡度孤,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顧名思義就是亡靈、鬼魂過的節日。中元節為三官大帝之一的地官大帝聖誕之日。
  • 臘月二十七是什麼日子 農曆臘月二十七有什麼習俗風俗
    臘月二十七是什麼日子  農曆十二月【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的俗稱。是漢族春節傳統習俗,漢族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 「七月半,鬼門開」,中元節是個什麼節日?老祖宗留下哪些習俗呢
    又有哪些習俗呢?中元節的由來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個「元」節,分別是上元節,中元和下元節。這三個節日,來自於三位道教最早遵奉的神明,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這三位又合稱「三官大帝」。而這三個節日,是根據三位天官老爺的生辰來定的。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七月半中元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亡人節、七月半,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起於北魏的中元節迄今已千年有餘,在這一天,放燈讓鬼魂得以轉世的習俗時代承襲,並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時代特色。  而在佛家的說法裡,七月半這天要感恩報答父母的生長養育之恩。
  • 今年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嗎
    今年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 2020端午節放假時間安排表 端午節習俗和美食
    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菖、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 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這幾天,又可以看到再接頭都可以看到有人開始燒紙了,因為一年一度的鬼節就快要到了。那麼農曆七月十五為啥會被稱為鬼節呢?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鬼節:在中國,每年有三個鬼節,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 宋朝百姓們有著怎樣的節日習俗,對如今的我們有什麼影響?
    而且宋朝有著十分發達的文人氛圍,這也是民間文化取得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這也讓兩宋成為了人們神往的朝代。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兩宋時期也出現了十分繁榮的節日文化,許多傳統節日都在這時取得了發展。比如在《水滸傳》等小說中,對於宋代都城中的節日慶典就有十分細緻的描摹。
  • 過生日是按農曆好還是陽曆好?
    據個人所知大多數人都是過農曆生日的,很少有聽說過陽曆生日的。老黃曆趨吉避兇結婚,喬遷擇吉日等都是看農曆。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叫陰曆、華歷、夏曆、漢歷、國曆等名稱,但農曆並不是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 我國古代沒有公曆,農曆的冬至,古人們是哪天過,有什麼習俗?
    農曆的冬至,是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出來的日期,後來是由朝廷欽天監等相關機構推算。起源冬至,古稱「日短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冬至日一到,新年就在眼前。古人認為冬至日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清嘉錄》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 雙語盤點端午節習俗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It is usually in June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通常在陽曆的六月份。端午節吃什麼?「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時間:2019-12-21 18: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馬上就要進入12月份下旬了,而在12月22日也將會要迎來2019年的最後一個節氣,那就是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