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可以鑄就輝煌的文明,五千的沉澱可以讓文明更深邃。我國是擁有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這都有賴於醇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頑強拼搏、集思廣益的人文精神。
實際上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傳統節日之外,我國還有很多具有濃鬱的習俗文化,以及極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節日。
想必大家都知道上元節、中元節,上元節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在這個節日到來之際,人們會張燈結彩、觀燈、吃湯圓,並期盼家人、朋友團聚安康。
而中元節則是傳統的「鬼節」,每年的七月十四日交節,主要習俗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那麼什麼是下元節呢?這天有什麼講究?
第一、什麼是下元節?
「下元」顧名思義就是處於下半年,或者一個月的下半旬,而「元」則是指第一、開始的意思。
被很多人忽視的下元節,又稱為「下元日」、「下元」,被定於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這個民間傳統節日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祭祀祖先。
可見下元節與中元節的節日習俗有重疊的地方,都是以祭祀親人為主要習俗,但是不同之處卻是下元節有更豐富的食俗。關於下元節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關於道教「三官」生日的說法比較靠譜。
所謂「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們的生日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道教門徒在這一天會舉行比較隆重的祭祀活動。比較典型的就是在家門外豎起掛黃旗的天杆,並於杆頂掛三盞「天燈」,祭品就是南方地區比較傳統的食物「糰子」。
按照農業角度來講農曆十月十五之時,正值收穫的大好季節,所以南方很多地區,幾乎各家各戶都要用新收穫的穀子,將其磨成糯米粉然後包素菜餡心做成糰子。
人們也會使用糰子在大門外「齋天」,這便是俗語:「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的由來。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以及歲月流逝,這種習俗逐漸在民間消失。
後來逐漸轉變為祭祀祖先、燒庫等儀式,「燒庫」又稱「燒五七」,在農村地區這種習俗有很很多講究,屬於祭祀祖先中的重要儀式之一,「庫」就是庫房的意思,如紙房子,車子、生活用品等。
實際上農村「燒庫」習俗還有一些禁忌,如果家中有出閣的女兒,「燒庫」的財物都由女婿家承擔,實際上體現是的一種孝道,也是俗語「五七不吃家中飯」的具體表現。
古人曾作下元節詩歌《七絕·下元節》:「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從這首詩中就可以感受到,下元節到來之時的蕭瑟,以及人們為逝去的親人燒紙衣的重要習俗。
第二、下元節特色習俗
今年的下元節農曆時間為11月29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祭祀逝去親人的時節。在古代社會這一天道觀會舉行大規模的道場,而官府在這一天需要「禁屠」,遇到處決死刑犯的時候,還要適當地延緩執行日期。
民間老百姓則開始祭祀亡人,同時還要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很多地方的工匠還要祭爐神即太上老君,最重要的是還要祈願神靈。如果從大體上來看,下元節的習俗可以分為兩類,即修齋設醮和享祭祖先。
福建莆田一帶在下元節傍晚,還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水神可以滋養大地,這樣農作物就可以平安過冬了。
在祭祀之時需要擺上齋品,還要在田埂上插上香燭以示虔誠。如果按照道家的說法來看,這天是「水官」即「水神」生日,亦或是下元節乃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
屆時各地禹廟等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其中,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進行「水色」。所謂「水色」其實和「水官」有關,祭祀活動為是扎彩船在河中巡遊。
結 語
下元節作為道家的「三官」之水官的生日,在封建社會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
尤其是民間對這個節日更是情有獨鍾,因為親人故去對活著人而言,絕對是一種莫大的痛苦。所以能夠有專門的節日去祭祀他們,想必也可以聊表活人的寸心。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下元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弱,甚至在北方地區早已經淡漠了,但是作為一種具有歷史內涵的祭祀節日,實際上所表達的是對逝者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