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由於處於十分關鍵的歷史節點,其對於我國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兩宋時期,中國的城鎮文化取得了高速發展,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區別被逐漸拉開。而且南北對立的政治局勢讓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變得十分興盛,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而且宋朝有著十分發達的文人氛圍,這也是民間文化取得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這也讓兩宋成為了人們神往的朝代。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兩宋時期也出現了十分繁榮的節日文化,許多傳統節日都在這時取得了發展。
比如在《水滸傳》等小說中,對於宋代都城中的節日慶典就有十分細緻的描摹。那麼在兩宋時期最重要的節日有哪些,其對於如今的我們又有哪些影響呢?
一、新年伊始的重要節日
在中國文化中,春節始終是最為重要的節日,其不但意味著家庭的團聚,也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以及對新年的展望。因此在每個朝代,春節都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而在兩宋時期,除夕,元旦,以及隨後的元宵節便是每年初期最重要的三個節日,而當時這些節日的習俗也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是除夕,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兩宋的百姓就已經開始了細緻的準備。他們不但要打掃乾淨自己的住所,還要購買一些特定的商品,其中以門神,桃板,桃符最為常見,這些物品都有著闢邪的作用。而有些百姓還會找來道士,並向他們討要仙術湯等物品。
除了闢邪之物外,爆竹和煙火也是兩宋百姓在除夕夜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兒,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便是對除夕夜盛景的完美詮釋。
而之所以兩宋時期,煙花爆竹會成為新年中的重頭戲,這和當時市民文化的高速發展是分不開的。熱鬧的城鎮文化使得當時的城鎮百姓擁有了豐富的夜生活,這也讓他們更習慣於在夜晚遊玩,而這一時期也是守歲這一習俗成為慣例的過渡期。從蘇軾"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依據中,我麼那就可以看到守歲已經成為了全體百姓參與其中的習俗。
在守歲成為習慣的同時,人們也會在除夕的長夜裡備下瓜果與飯菜,並和親朋好友相伴度過這一漫漫長夜,被稱為"別歲",而這可能也是如今年夜飯這一習俗的發源。
在除夕夜之後的元旦作為新年的開始,則更受到百姓和政府的重視。在這一天裡皇帝要在大慶殿中會見文武百官,並接見北方國家的使節。而百姓們則會進行多種活動了慶祝元旦。其中具有兩宋特色的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鳴放爆竹,除了在除夕夜中放炮之外,兩宋百姓在新年當天也會放炮來表示除舊迎新,以及驅邪闢鬼,這也讓當時的火藥文化得到了快速發展。第二則是飲用屠蘇酒和椒柏酒,這兩種飲品都有防病健體的功效。
之後人們還會在門口掛上之前買來的桃符,貼鍾馗像,這都是人們進行驅邪的儀式。而在這些儀式中,還有一種被稱為"乞如願",即百姓們用細線繩拴住一個小人,然後將其投入糞堆,用竹杖痛打,範成大在其詩歌中有"除夜將闌曉星爛,糞埽堆頭打如願。"的描寫,而人們這麼做的原因,則是為了"只要我家常富足",這說明乞如願也是人們祈福的一個重要儀式。
而新年的慶祝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其又被稱為"燈節",這天便是新年慶祝的最後一個高峰。
在元宵節的時候,宋朝的都城中會舉行觀燈大會,其從正月十四日開始,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日的晚上,比唐代的元宵節慶典還要長兩天。而在這幾天中,人們會相約在夜晚出遊,到集市上觀燈,並欣賞類型豐富的文藝表演。
在兩宋時期,相對於唐代,花燈的製作技藝變得更加精湛,還發展出了一種上寫"藏頭隱語"的絹燈,這可能就是元宵節猜燈謎這一習俗的由來。而兩宋對於元宵節的重視,也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市民文化的高度發達。
二、兩宋時期風行的節日出遊文化
在兩宋時期,中國的經濟高度發達,這也讓人們有能力去通過娛樂項目提升自己的生活體驗。而出遊成為了十分流行的活動,而部分節日則成為了人們外出遊玩的最佳選擇。
首先是清明節,由於其處於初春時節,正是天氣乍暖,氣色乍新之際。因此人們在祭祖之後就會選擇到近郊野外遊玩,來感受春天的氣息。在南宋時,杭州百姓都會在南北兩山之間祭掃,在結束之後他們會選擇到西湖遊玩,欣賞春日美景。
而在清明之後,端午節也是人們外出遊玩的好選擇。在兩宋時期,端午節有著紀念屈原,曹娥和張天師的傳統,人們也會在這一天舉行驅趕毒蟲的儀式,來祈求自己的和家人身體健康。不過在這些傳統習俗之外,人們在端午節這個天氣溫暖的節日裡,也有著出遊的雅興。
不過和清明的踏春不同,人們在這一天會到周邊的河流湖泊中進行龍舟競渡,而這一活動最早也是出於對屈原的紀念,不過之後則成為了百姓們喜聞樂見的民間娛樂活動。《增補武林舊事》便描寫了端午的盛景:
西湖競渡自二月八日為始,端午尤盛。是日畫舫齊開,遊人如蟻。龍舟六隻,俱裝十太尉、七聖、二郎神雜劇,飾以彩旗、錦傘、花籃、鬧竿、鼓吹之類,帥守往一清堂彈壓。
除了清明和端午之外,另一個人們集中出遊的節日便是重陽節了。在兩宋之前,重陽節登高便成為了固定的習俗。這主要是因為九乃是陽數之極,人們認為這一天是兇日,會發生災難,所以才要登高避險。
不過到了兩宋時期,重陽登高已經成為了人們十分熱衷的風雅習俗。在兩宋之前,茱萸是重陽節中最重要的嘉賓,人們會用它來泡酒,希望驅趕壞運氣,因此其也被稱為"避邪翁",唐代大詩人王維更是用"遍插茱萸少一人"來指代重陽佳節。
不過到了宋代,茱萸的地位逐漸被菊花所取代,人們會在這一天賞菊,飲菊,簪菊,詠菊,還會點菊燈,吃菊花餅,這徹底讓重陽節變成了"菊花節"。而所謂登高避險的習俗,在兩宋時期也轉變為登高賞菊,而這則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三、兩宋時期具有宗教性質的節日
除了上述提到的傳統節日之外,兩宋時期還有一些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節日,其對於我國的節日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六月六以及中元節。
在宋代,農曆六月六這天被人們認為是道教元始天尊賜書給人間的日子,而自從宋真宗聲稱自己從仙人處得到經書,這一天便變得十分重要。而在這天裡,人們除了會到道觀中上香之外,還會結伴出行,"登舟泛湖,為避暑之遊"。而這樣的習俗在如今還有一定的影響力。
而中元節則是在農曆七月十五的時候,傳說這一天是陰間官吏赦免鬼魂的日子,而且還是地官大帝的生日,因此地獄之門會被打開,而鬼魂們則會返回家鄉。因此這天也被宋代百姓當做祭祖的日子。
在這一天,人們要為祖先奉上素食,而且還要到墳前灑掃祭祖,之後還要前往寺廟禮拜。而為了紀念先人,在宋代的中元節,所有的屠宰行業都是要閉市的。而寺廟也會在這天放燈,其目的是為了度出被放出冥界的鬼魂,而這樣的習俗也流傳到了今天。
雖然這些習俗在今天看來有些許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它們在兩宋之後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成為了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結語
兩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高峰期,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而其中的許多節日習俗流傳至今,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文化面貌。
比如在最重要的春節時,兩宋百姓會用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像和懸掛桃符等方式來驅邪避災,這樣的習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只不過我們用祈福的對聯和福字取代了傳統的門神。而在除夕夜守歲的習俗也是在兩宋時期確立的。
而且兩宋時期的百姓養成了在節日期間出遊的習慣,他們會利用節日契機,呼朋引伴,一道到野外踏青,或是遊山玩水,這讓他們能夠親近自然,也讓節日變得更加親切而美好。
參考文獻:
【1】《夢梁錄》
【2】《增補武林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