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百姓們有著怎樣的節日習俗,對如今的我們有什麼影響?

2020-12-06 鈞儒說史

宋朝由於處於十分關鍵的歷史節點,其對於我國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兩宋時期,中國的城鎮文化取得了高速發展,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區別被逐漸拉開。而且南北對立的政治局勢讓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變得十分興盛,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而且宋朝有著十分發達的文人氛圍,這也是民間文化取得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這也讓兩宋成為了人們神往的朝代。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兩宋時期也出現了十分繁榮的節日文化,許多傳統節日都在這時取得了發展。

比如在《水滸傳》等小說中,對於宋代都城中的節日慶典就有十分細緻的描摹。那麼在兩宋時期最重要的節日有哪些,其對於如今的我們又有哪些影響呢?

上圖——北宋都城汴京

一、新年伊始的重要節日

在中國文化中,春節始終是最為重要的節日,其不但意味著家庭的團聚,也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以及對新年的展望。因此在每個朝代,春節都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而在兩宋時期,除夕,元旦,以及隨後的元宵節便是每年初期最重要的三個節日,而當時這些節日的習俗也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上圖——用於驅邪的桃符

首先是除夕,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兩宋的百姓就已經開始了細緻的準備。他們不但要打掃乾淨自己的住所,還要購買一些特定的商品,其中以門神,桃板,桃符最為常見,這些物品都有著闢邪的作用。而有些百姓還會找來道士,並向他們討要仙術湯等物品。

除了闢邪之物外,爆竹和煙火也是兩宋百姓在除夕夜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兒,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便是對除夕夜盛景的完美詮釋。

上圖——孩童們燃放爆竹

而之所以兩宋時期,煙花爆竹會成為新年中的重頭戲,這和當時市民文化的高速發展是分不開的。熱鬧的城鎮文化使得當時的城鎮百姓擁有了豐富的夜生活,這也讓他們更習慣於在夜晚遊玩,而這一時期也是守歲這一習俗成為慣例的過渡期。從蘇軾"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依據中,我麼那就可以看到守歲已經成為了全體百姓參與其中的習俗。

在守歲成為習慣的同時,人們也會在除夕的長夜裡備下瓜果與飯菜,並和親朋好友相伴度過這一漫漫長夜,被稱為"別歲",而這可能也是如今年夜飯這一習俗的發源。

在除夕夜之後的元旦作為新年的開始,則更受到百姓和政府的重視。在這一天裡皇帝要在大慶殿中會見文武百官,並接見北方國家的使節。而百姓們則會進行多種活動了慶祝元旦。其中具有兩宋特色的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上圖——門神像

第一是鳴放爆竹,除了在除夕夜中放炮之外,兩宋百姓在新年當天也會放炮來表示除舊迎新,以及驅邪闢鬼,這也讓當時的火藥文化得到了快速發展。第二則是飲用屠蘇酒和椒柏酒,這兩種飲品都有防病健體的功效。

之後人們還會在門口掛上之前買來的桃符,貼鍾馗像,這都是人們進行驅邪的儀式。而在這些儀式中,還有一種被稱為"乞如願",即百姓們用細線繩拴住一個小人,然後將其投入糞堆,用竹杖痛打,範成大在其詩歌中有"除夜將闌曉星爛,糞埽堆頭打如願。"的描寫,而人們這麼做的原因,則是為了"只要我家常富足",這說明乞如願也是人們祈福的一個重要儀式。

上圖——如今的元宵燈會

而新年的慶祝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其又被稱為"燈節",這天便是新年慶祝的最後一個高峰。

在元宵節的時候,宋朝的都城中會舉行觀燈大會,其從正月十四日開始,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日的晚上,比唐代的元宵節慶典還要長兩天。而在這幾天中,人們會相約在夜晚出遊,到集市上觀燈,並欣賞類型豐富的文藝表演。

在兩宋時期,相對於唐代,花燈的製作技藝變得更加精湛,還發展出了一種上寫"藏頭隱語"的絹燈,這可能就是元宵節猜燈謎這一習俗的由來。而兩宋對於元宵節的重視,也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市民文化的高度發達。

二、兩宋時期風行的節日出遊文化

在兩宋時期,中國的經濟高度發達,這也讓人們有能力去通過娛樂項目提升自己的生活體驗。而出遊成為了十分流行的活動,而部分節日則成為了人們外出遊玩的最佳選擇。

首先是清明節,由於其處於初春時節,正是天氣乍暖,氣色乍新之際。因此人們在祭祖之後就會選擇到近郊野外遊玩,來感受春天的氣息。在南宋時,杭州百姓都會在南北兩山之間祭掃,在結束之後他們會選擇到西湖遊玩,欣賞春日美景。

上圖——龍舟比賽

而在清明之後,端午節也是人們外出遊玩的好選擇。在兩宋時期,端午節有著紀念屈原,曹娥和張天師的傳統,人們也會在這一天舉行驅趕毒蟲的儀式,來祈求自己的和家人身體健康。不過在這些傳統習俗之外,人們在端午節這個天氣溫暖的節日裡,也有著出遊的雅興。

不過和清明的踏春不同,人們在這一天會到周邊的河流湖泊中進行龍舟競渡,而這一活動最早也是出於對屈原的紀念,不過之後則成為了百姓們喜聞樂見的民間娛樂活動。《增補武林舊事》便描寫了端午的盛景:

西湖競渡自二月八日為始,端午尤盛。是日畫舫齊開,遊人如蟻。龍舟六隻,俱裝十太尉、七聖、二郎神雜劇,飾以彩旗、錦傘、花籃、鬧竿、鼓吹之類,帥守往一清堂彈壓。

除了清明和端午之外,另一個人們集中出遊的節日便是重陽節了。在兩宋之前,重陽節登高便成為了固定的習俗。這主要是因為九乃是陽數之極,人們認為這一天是兇日,會發生災難,所以才要登高避險。

上圖——重陽節賞菊的人群

不過到了兩宋時期,重陽登高已經成為了人們十分熱衷的風雅習俗。在兩宋之前,茱萸是重陽節中最重要的嘉賓,人們會用它來泡酒,希望驅趕壞運氣,因此其也被稱為"避邪翁",唐代大詩人王維更是用"遍插茱萸少一人"來指代重陽佳節。

不過到了宋代,茱萸的地位逐漸被菊花所取代,人們會在這一天賞菊,飲菊,簪菊,詠菊,還會點菊燈,吃菊花餅,這徹底讓重陽節變成了"菊花節"。而所謂登高避險的習俗,在兩宋時期也轉變為登高賞菊,而這則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三、兩宋時期具有宗教性質的節日

除了上述提到的傳統節日之外,兩宋時期還有一些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節日,其對於我國的節日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六月六以及中元節。

上圖——宋真宗趙恆畫像

在宋代,農曆六月六這天被人們認為是道教元始天尊賜書給人間的日子,而自從宋真宗聲稱自己從仙人處得到經書,這一天便變得十分重要。而在這天裡,人們除了會到道觀中上香之外,還會結伴出行,"登舟泛湖,為避暑之遊"。而這樣的習俗在如今還有一定的影響力。

而中元節則是在農曆七月十五的時候,傳說這一天是陰間官吏赦免鬼魂的日子,而且還是地官大帝的生日,因此地獄之門會被打開,而鬼魂們則會返回家鄉。因此這天也被宋代百姓當做祭祖的日子。

在這一天,人們要為祖先奉上素食,而且還要到墳前灑掃祭祖,之後還要前往寺廟禮拜。而為了紀念先人,在宋代的中元節,所有的屠宰行業都是要閉市的。而寺廟也會在這天放燈,其目的是為了度出被放出冥界的鬼魂,而這樣的習俗也流傳到了今天。

雖然這些習俗在今天看來有些許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它們在兩宋之後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成為了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圖——盂蘭盆節的放燈儀式

四、結語

兩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高峰期,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而其中的許多節日習俗流傳至今,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文化面貌。

比如在最重要的春節時,兩宋百姓會用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像和懸掛桃符等方式來驅邪避災,這樣的習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只不過我們用祈福的對聯和福字取代了傳統的門神。而在除夕夜守歲的習俗也是在兩宋時期確立的。

而且兩宋時期的百姓養成了在節日期間出遊的習慣,他們會利用節日契機,呼朋引伴,一道到野外踏青,或是遊山玩水,這讓他們能夠親近自然,也讓節日變得更加親切而美好。

參考文獻:

【1】《夢梁錄》

【2】《增補武林舊事》

相關焦點

  • 與節日集合,兼顧生活的玩具,充當著宋朝孩子們放鬆、啟蒙的老師
    其中就有大量的店鋪在售賣玩具,不僅是各種關於節日類的,還有非常多生活當中的一些玩具。 那麼你知道在宋朝時期各式各樣的玩具是如何發揮它多方面的功能呢?1.除夕和元宵當中兒童玩具體現出喜慶的節日氛圍 首先就是在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其中就包括除夕和元宵這兩大部分,首先除夕是源自於古人的迷信習俗,認為有煙花爆竹就可以驅除惡魔,以及達到來年順利的祈禱願望。
  • 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 這些夏至日習俗你知道嗎?
    夏至在民間有祭祀樂舞的習俗,「把遺產留給未來——2014年古琴進社區」首場分享會舉行   重慶晨報訊 (記者顧曉娟)昨天是夏至,也叫夏至節,在民間,有夏至祭祀樂舞的習俗。昨天,重慶民盟市委文化專委會攜手重慶天風古琴院,啟動了「把遺產留給未來——2014年古琴進社區」首場分享會的序幕。夏至節的琴聲,讓人仿佛穿越古今。
  • 【本網策劃】我們的節日·中秋——新疆篇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 張燈的寓意是什麼?有哪些習俗是你沒聽過的
    也是我們嘴上常常說的一句話:「一年之計在於春」。而元宵佳節從兩千年開始就有了,我們會想到這一天,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團聚,一起吃元宵(吃湯圓),張燈結彩,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舞獅,逐鼠,送燈等習俗活動,(送燈又稱送花燈)。我國民間每年元宵節是有張燈習俗的。但是,你們知道元宵節為何張燈?知道張燈的寓意是什麼嗎?
  • 今日冬至,你知道「冬至大如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習俗嗎?
    同時,冬至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一陽節」或「亞歲」。此外,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冬至的日期是每年的幾月幾日?冬至具體是什麼含義,有什麼習俗?為什麼會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一般來說,每年陽曆12月21日至23日,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就是「冬至」節氣。
  • 「七月半,鬼門開」,中元節是個什麼節日?老祖宗留下哪些習俗呢
    那麼這個節日究竟是怎樣來的?又有哪些習俗呢?中元節的由來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個「元」節,分別是上元節,中元和下元節。這三個節日,來自於三位道教最早遵奉的神明,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這三位又合稱「三官大帝」。而這三個節日,是根據三位天官老爺的生辰來定的。
  • 「小年」是什麼時候?「小年」的由來及習俗,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之前都聽家裡的老人們說過「小年」,可是也不知道「小年」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有關「小年」的知識。圖片來源網絡打開萬年曆上面寫的是「臘月二十三——小年」,但是我小時候總覺得老人們跟我們說都是「臘月二十四」,為了了解一下
  • 冬至習俗是什麼?
    冬至習俗是什麼?2020年冬至時間是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下面山東中公教育帶大家詳細了解冬至: 2020年冬至是幾月幾號?冬至習俗是什麼?2020年冬至是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
  • 2020節日表(下半年)
    端午之後,半年時光已過,或轉變或潛行或直往,都已成為片片記憶,讓我們期待下半年的自己如何走完剩下的2020,(如你如我)請加油!1、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 上巳節是怎樣產生的呢?它到底是什麼節日?你知道嗎?
    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又來和大家分享歷史了,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上巳節是怎樣產生的呢?它到底是什麼節日?你知道嗎?希望今天的內容能給大家帶來驚喜。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不曾斷過的中國,五千年的積澱孕育了不朽的文明成就。
  • 如何陪孩子過一個有意義、有儀式感的中秋節,其實只需這五點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距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背景,寄託了上掐年書被人的「思念與團圓」的美好願望。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 關於蜈蚣的古老節日習俗—蜈蚣閣
    蚣閣民間習俗始於明代,閩南流行的蜈蚣閣遊藝活動多集中在廈門海滄區民間。蜈蚣閣文化節和閩臺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種祭拜民俗。
  • 冬至是什麼意思 2019冬至幾月幾號有哪些習俗?
    冬至是什麼意思 2019冬至幾月幾號有哪些習俗?時間:2019-12-22 23:5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是什麼意思 2019冬至幾月幾號有哪些習俗? 在我國南北方,冬至普遍都一個習俗那就是吃餃子,在民間傳言,吃餃子於人的耳朵有關。
  • 掛艾草 包粽子 戴五色線……「這些端午習俗讓節日更有意義」
    大河網訊(記者 賀志泉)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6月24日,在鄭州街頭隨處可見賣艾草、賣香包,以及包粽子的場景,這些祖祖輩輩傳下的習俗你是否也參與了呢?「這些習慣都是從小跟父母學的,雖然也有買粽子的想法,但想想還是自己包更有節日的氣氛,也更有意義。」陳慧說。除了這些常規的過法,對陳慧來講端午節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可以借節日之名和家人聚會。明天她將會帶著粽子去看看父母,「中午炒幾個菜,大家一起吃粽子,再喝點小酒,這才是最開心的」。
  • 留學君教你用英文給外國人講中秋習俗
    從唐朝初年開始,就有慶祝中秋節的記載,許多唐朝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也因此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中就有「 而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之後民間才有了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人們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在這一天,遠離家鄉的人們借賞月來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三月三是什麼日子?三月三活動習俗有哪些 和上巳日同一天嗎
    三月三是什麼日子?三月三由來習俗介紹 和上巳日同一天嗎  轉眼又是「三月三」了。  大家知道,「三月三」是我國多個少數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比如說壯族,在這一天,壯族同胞會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小夥子、姑娘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之物,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 立冬有哪些習俗?要怎樣養生?為什麼很多地方天氣還很熱卻立冬了
    「冬」,當然就是每年的最後一個季節冬季,「立冬」即冬季自此開始,現在很多人會受到祝福,立冬快樂,千萬不要驚訝,在現代,立冬只是一個節氣,但是在古代,立冬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之始,在古代都是重要的節日,也有相應的節日活動。
  • 「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都有哪些與我們相關的文化習俗?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留長,其中包括各種節日,各類民俗等等。明天就是11月22日,你知道這一天代表了我們什麼傳統文化嗎?沒錯,今天就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雪」,小雪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這些節氣是我們祖先根據不同時候的季節變化和生活習慣而總結出的一種節氣文化。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小雪」這個節氣包括哪些習俗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