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賀志泉)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6月24日,在鄭州街頭隨處可見賣艾草、賣香包,以及包粽子的場景,這些祖祖輩輩傳下的習俗你是否也參與了呢?
一大早,家住宏鑫花園的陳慧便騎著自行車來到新密,在曲梁鎮一片荒地上,折了4棵艾草和一大包蘆葦葉,回到鄭州後又在菜市場買了一袋蜜棗和一包江米。陳慧介紹,下午會把這些食材洗洗蒸蒸,然後再將艾草掛在門口,這樣可以驅瘴避邪,等冬天幹了,再取回來泡泡腳,對身體也好。
「這些習慣都是從小跟父母學的,雖然也有買粽子的想法,但想想還是自己包更有節日的氣氛,也更有意義。」陳慧說。
除了這些常規的過法,對陳慧來講端午節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可以借節日之名和家人聚會。明天她將會帶著粽子去看看父母,「中午炒幾個菜,大家一起吃粽子,再喝點小酒,這才是最開心的」。
在興華南街,95後的徐馨彤為自己和妹妹各買了兩條五色線,小徐說自己之前在北京工作,每年過節的時候都會為自己買一條戴上,今年回到鄭州,她要把這個習俗和妹妹一起分享。「畢竟過的是中國人自己的節日,戴一個的話更有意義。」
背著五色線和香包在街頭售賣的孔師傅露出了含蓄的笑,5月14日從駐馬店上蔡來到鄭州,租住在南關街的他,每天背著香包五色線穿梭於金水、二七、管城三區,雖很辛苦但掙的也相當可觀,「上午一個鞋城賣鞋的老闆,一次買了300多個香包,說搭配著鞋賣,買鞋送香包。還有一個人買了30多個香包要送人。」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2000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我國地域廣大,南北方的端午節有很多差異,因此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端午節習俗。
1.南鹹北甜
北方喜甜,粽子餡料有紅棗、蜜棗、豆沙、果脯……
南方愛鹹,粽子餡料有鹹蛋黃、香菇、肥豬肉……
2.南船北馬
南方:賽龍舟是龍圖騰的產物,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成為娛民的活動。
北方:馳馬射柳和打馬球為主,現在已很少見到了,很多地方改為舉行端午詩文徵稿或紙鳶大賽等活動。
3.南菖蒲北銅錢
在南方,主要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其目的就是為了闢邪,而北方端午節有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以闢邪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