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是個人最寶貴的財富」,「與時間做朋友」……可是,如果讓你說清楚時間到底是什麼?時間到底如何存在?每個人的時間是相同的嗎?等等,這些問題的時候,又會懵懵懂懂,難以描述。總之,時間對我們來說,屬於那種日用而不知的概念。
關於時間為何物,有本書肯定會顛覆你的認知,這就是義大利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的《時間的秩序》。如果你問羅韋利,什麼是時間?羅韋利會告訴你,時間是不存在的,沒有客觀存在的時間,時間因我們而生,是我們的一種幻覺。
回憶初中時期學過的相對論,我們隱約記得:速度越快,時間流逝的越慢。實驗結果也是如此,時間的流逝在不同的物體上是不一樣的,比如:太空人的時間流逝就比我們陸地上的要慢一些,高山上的時間流逝比海平面快。還有一個最出名的例子——雙生子佯謬:有一對雙生兄弟,其中一個跨上一宇宙飛船作接近光速的長程太空旅行,而另一個則留在地球。結果當旅行者回到地球後,我們發現他比他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輕。簡而言之,就是時間在一些地方,流逝的慢一些,在另一些地方則會快一些。
從這些例子,羅韋利告訴我們:時間不存在統一性。即每個人的時間其實不是統一的,或者說你的「現在」和我的「現在」是不一樣的。
現在的我永遠看不到現在的你。假如一對異地戀要想見面,可以通過視頻就「實時」見到,可是實際上考慮到信號傳輸的延時,此刻的女朋友,其實是幾秒或者幾百毫秒之前的女朋友,當然對男朋友也是如此。你看到的、聽到的男(女)朋友,並不是此刻的,而是「過去」的。之所以我們覺得是「現在」的你,那是因為時間太短了,我們感受不到而已。但是,如果你在劉慈欣《三體》裡的比鄰星呢?光從地球到比鄰星需要4年時間,如果你用望遠鏡可以看到比鄰星上的我,也只能看到4年前的我,現在的我你永遠也看不到。考慮到不同地方的時間流逝不一樣,4年後的我和現在的你,其實是不一樣的。如果又一個絕對參考的話,4年後的我,也許只是3年前的你,也有可能是10年後的你。
所以,在整個宇宙中並不存在一個共同的「現在」,我們所說的那個「現在」,它的範圍有多大,取決於我們的限定精度。如果精度是納秒,那麼現在就是幾米範圍內;如果精度是秒,範圍就是地球,所以我們才會覺得全球範圍內的事都是「同時」發生的。
因此,羅韋利說:「現在」就像是彩虹碰到森林的交界點,你可以看到它,但當你走過去的時候,它並不在那裡。或者說,現在就像高山上的霧,遠看可以清晰地看到,當你走進山中,卻無法發現它。
更神奇的是:時間,不是連續的。
我們一直的體會都是,時間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流,就那樣連續的流淌著,人類文明只是其中的一段漣漪而已。可根據量子物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又告訴我們,時間其實是一段一段的,是一堆點的集合,而不是一條線。時間,就像手機屏幕一樣,肉眼看它是一幅完整連續的畫面,可如果用放大鏡深入看,它只是那些由分散的紅綠藍三原色點的集合而已。
最後,羅韋利告訴你:時間既不是勻速的,也沒有方向;在微觀的量子世界裡,它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時間,只是我們人類觀察世界時,顯現出來的一個變量。
用羅韋利最後的總結就是:時間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則,而是我們人類在特定的子集,從特定的視角觀察世界的時候,從世界中顯現出來的。
《俄狄浦斯王》裡智者對俄狄浦斯的忠告:停下來,不要再調查了,否則,你會找到你自己。
在追逐關於時間的追問中,我們最終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