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東方IC)
「親,發論文嗎?」
面對這樣觸及靈魂的發問,在科研之路上勇攀高峰的學界中人,可能難有不心動的。但在發表論文的過程中,象牙塔內的眾生們極有可能踏上「陷阱重重」的旅程。
近年來,藉助網際網路之便利,各類學術欺詐呈現燎燃之勢。學人君耳聞過不少案例,但「紙上得來終覺淺」,隨著一次親身「探險」,不禁高呼「大開眼界」,以至忍不住與諸位分享這一「驚喜」。
一、《讀書》雜誌的「官網」?
某日,學人君在百度查詢著名期刊《讀書》的資料,搜索關鍵詞「讀書 雜誌」,首條顯示「歡迎訪問《讀書》雜誌官網-在線投稿」字樣的網站。
《讀書》(ISSN 0257-0270;CN 11 1073/G2)是一份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刊物」,創刊於1955年,當時名為《讀書月報》,1979年復刊後改為現名。它的內容介於專業學術刊物與大眾讀物之間,關注思想文化領域動態及書籍,在知識分子群體間擁有很大影響力,其簡約清新的裝幀風格也頗受讀者青睞。
初看,該網站首頁設計風格簡約精緻,內容排版也符合《讀書》風格。
面對這樣的網站首頁,毫無防備的讀者會產生懷疑的可能並不會太多。學人君第一印象也信以為官方網站。不過,學人君也有著多年網站的運營管理經驗,細看之下,才發現網站有不少「存疑」之處。比如:
(1)首頁ISSN(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是刊物具有唯一識別性的代碼)、CN碼錯誤;部分字符、段落錯位;
(2)內容更新滯後,且更新過於呈現周期性;
(3)投稿郵箱非官方域名、在線投稿頁面設計簡陋;
網頁右上角與左側選項欄ISSN、CN信息不一致
期刊導讀目前只更新到2015年。而正常網站通常會保持時間相差不多的同步更新
假冒《讀書》雜誌網站的投稿頁面非常簡陋。
聯繫方式只有郵箱,且並非官方域名
對於沒有太多學術刊物類網站瀏覽經驗的投稿者,很可能缺乏足夠的警惕性來甄別,進而忽略這些有疑問的細節。
二、揭開「《讀書》官網」的真面目
接著,學人君進一步驗證了網站的真偽:
1. 查詢備案號
網站首頁正下方列明備案號為「 京ICP備06074866 「,但在工信部網站(http://beian.miit.gov.cn/publish/query/indexFirst.action)無法查到備案信息。作為國有出版企業下屬的期刊,《讀書》在網站備案方面不可能存在太多障礙,更無偽造備案號的需要。
2. WHOIS查詢
通過whois(查詢與相關聯繫人、聯繫郵箱等關聯註冊的其他網站)進一步查詢網站註冊信息,竟發現該網站註冊人「鄭XX」及相關聯繫郵箱已註冊近百家與學術報刊相關的域名,並製作了相關徵稿網站,網站製作相對精良,很容易讓讀者相信為官方網站。
以下為通過whois反查隨機選擇點開的兩個網站:
《生物技術通訊》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三、「以身涉險」探虛實
為摸清這些網站的運營情況,學人君將一篇某老師已公開發表的文章投至該網站的投稿郵箱,數日後即收到回復。下為回信節錄。
尊敬的作者:
您向本刊投稿《XX》稿件本刊已收閱,您的稿件編號8529416,本刊初次審稿周期為十個工作日,錄取或退稿後會以郵件或電話的方式通知您,您的稿件若沒有錄取會退還您的審稿費用。
根據本刊規定,初次審稿需要繳納100元審稿費用,審稿費用不使用對公帳號,請您諒解。
個人銀行帳號:XX
註:請勿用支付寶轉帳
《讀書》編輯部
學人君未及時回復該封郵件。不久,對方又先後發來兩封熱情洋溢的郵件,對論文發表事宜,關懷倍切。第一封信中委婉提出可以代寫代發,第二封信則省卻客套,直接打起廣告。
第一封信:
尊敬的作者:
您好!您的稿件《XX》還需要發表嗎?我們可以幫您推薦發表。我們是文星核心發表網。本網站長期做核心期刊編輯組稿代理工作,在行業內接觸的審稿專家、主編、編輯部主任、編審較多,積累了大量可靠的人脈關係,您或您身邊有人發表核心期刊感到困難的,我們可以推薦發表到同類同級別的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雜誌的正刊上。經由我們推薦發表的稿件審稿周期短、採稿率高,但需要收取少量的推薦發表費用,推薦不成不收費。如果您對自己的寫作水平不滿意,我們也可以幫您代寫代發。您如有這方面需求歡迎隨時聯繫我們。
本信息長期有效,請妥善保留。歡迎QQ聯繫,方便詳談。
諮詢Q號:193****694 (陳老師)
《讀書》編輯部
第二封:
尊敬的論文作者:
您好!
您的稿件《XX》還需要發表嗎??我這邊是做期刊論文編輯組稿的老師,在行業內接觸的審稿專家、主編、編輯部主任、編審較多,積累了大量可靠的人脈關係,您或身邊有人寫發核心期刊感到困難的,我們可以幫忙dai寫dai發到同類同級別的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統計源雜誌的正刊上。我們這邊會根據您的要求去針對性的安排寫作,文章質量保證,經由我們推薦的稿件審稿周期短、採稿率高,但需要少量的推薦發表辛苦fei。您如有這方面需求, 歡迎隨時聯繫我們!
本信息長期有效,請妥善保留。有意歡迎扣扣聯繫.
諮詢Q號:193****694
既然對方如此熱情,學人君閒極無聊順勢添加了對方的QQ,進行了更為深入的交流。大體不外乎承諾發表,但要求提前預付定金,不發表可退款之類的話術。
左右滑動查看
四、「報案兩次,都沒有結果」
事實上,真正的《讀書》雜誌根本沒有官方網站。
學人君將該造假網站信息發給《讀書》雜誌某位編輯。這位編輯向學人君確認網站是橫行已久的假網站,並曾收到過投訴。為此事,編輯部曾兩次向有關部門報案,但都沒有下文。這一假網站「安然無恙」活到今天。
從製造虛假學術期刊網站開始,誘騙「涉世未深」的潛在作者投稿,進而通過各種方式騙取版面費,是這些騙子的基本套路。對於不具備甄別網站真實意識與經驗的投稿人而言,將論文投遞出去,不僅可能被騙走錢財,還會造成論文被轉賣的風險。
據《科技日報》公眾號《假網站,假郵箱,假編輯部……期刊騙子們還要蹦躂多久?》的報導,某高校臨近畢業的研究生王麗(化名)因將論文投給了虛假期刊網站,不僅被騙子騙去了版面費,還面臨著個人信息洩露、論文被轉賣、畢業論文受影響等風險:
「論文要是被賣了,我自己的就發不出來了。更可怕的是,這篇論文是我畢業論文的一部分,如果被賣了、發表了,以後我的畢業論文就涉嫌抄襲,成了學術不端。
而在王麗之前,她的同學也剛在前一年被騙:
這位同學2018年通過同一個郵箱對《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投稿。整個流程和王麗的如出一轍——他被騙了審稿費100元加版面費900元。從去年12月轉帳直到現在,編輯部再無動靜。
《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的一位編輯也向科技日報記者確認,該期刊沒有官網。他知道有人假冒雜誌行騙,但是雜誌管不過來。「投訴了也沒用。」
「報案兩次,都沒有結果」「投訴了也沒用」——作為虛假期刊網站的受害者之一,真正的期刊編輯部在尋求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履行其應當的網絡監督管理職責時,後者卻似乎並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能。
面對假冒網站,正規雜誌的編輯勢單力薄,最常見的是在自己的網站或者期刊上發布公告,但是效果十分有限。圖為《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的編輯部聲明
在處理詐騙網站上,固然有許多棘手之處,比如:網站的伺服器可能設在海外,處理成本相對較高;即使將發現的虛假網址域名解析關閉,對方仍然可以將網站內容轉換到另外一臺伺服器。
但學人君認為這不應該成為對冒牌網站長期置之不理的理由。我們的網際網路監管技術日新月異,取得的成就可謂有目共睹,若拿來對付此類學術詐騙網站,料應並非難事?
五、餘論:那些主動上鉤的人
2011年海南非法學術期刊案的辦案人員在接受採訪時,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大部分人否認投過稿件、匯過錢,對辦案人員閉門不見,甚至惡語相加,取證比較困難。[《假報刊何以騙倒眾多知識分子——海南特大非法學術期刊案追蹤》,《 中國青年報 》(2011年04月01日 01 版)]而從其中透露出的,則是另一種別樣的心態與社會生態了。
面對虛假學術期刊網站,不乏年輕的科研人員因經驗不足上當受騙。但如上文所示,遇到像學人君這樣不太熱情的投稿者,騙子在後續的交往中便會漸漸暴露自己的真面目。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選擇聯繫對方進行深入交流的人,可能已是這場非法交易的潛在共謀者了。這種「主動」上當的行為,或許正反映出片面強調以論文為考量標準的制度弊病。許多科研機構對論文發表數量、級別做出了許多不切實際的「硬性規定」,從而製造了非法刊物滋生的土壤。
主動「上鉤」的論文投稿者,顯然違背了應有的學術操守。 「提升學者的學術倫理和學術道德也刻不容緩。」一位清華大學法學教授曾在海南非法學術期刊案後指出,「只有讓學術造假者身敗名裂,才能開創清明的社會創新風氣。」
無論是科研評價體系的改革,還是學界風氣的轉變,對今天的中國學界而言,都還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
附:學術詐騙基本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