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評價法》(2018年修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59號)、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部令第4號)以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130-2014)的相關規定,以及《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環境保護促進開發區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的相關規定,山西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委託北京欣國環環境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對「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現將規劃環評有關內容進行第二次公示:
一、規劃概述
名稱:山西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
規劃範圍:山西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與三泉鎮,規劃總面積14.77平方公裡。
新絳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規劃範圍具體為:東至臨夏線,西至新鄉公路,南至豐產方路,北至義泉村北,規劃面積12.34平方公裡。
新絳縣新材料及高端裝備產業園規劃範圍具體為:東至臨夏線輕紡園東區,西至窯頭村東邊界,南至孝義坊村,北至九原大路,規劃面積2.43平方公裡。
規劃年限:2018年-2035年,近期規劃至2020年;遠期規劃至2035年。
規劃主要內容:
(1)戰略定位
以精細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裝備製造為主導的晉陝豫協調合作試驗區和山西省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2)產業定位
著眼於國家和省市發展政策,結合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自身轉型與升級的發展訴求,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定位應緊緊圍繞經濟轉型和區域示範的戰略使命,實現「三新」產業定位,具體如下:
傳統產業轉型新示範:傳統產業提升和精細化工鏈條延伸的重點發展區。
新興產業培育新高地:新絳縣資源接續與替代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核心區。
現代服務支撐新模式:以現代服務業為連結,建設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融合發展的產業新城。
(3)產業結構體系
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模式為:一區兩園,多點支撐,集聚發展,協作互補。其中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以焦化為基礎、精細化工為核心,以新材料為補充的產業園;新材料及高端裝備產業園:以高端裝備製造為核心,以新材料和小微企業為補充的產業園。
構建「131」產業體系,即一個基礎、三個主導、一個支撐,實現點、線、面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一個基礎:以延伸資源型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轉型為目標的煤焦化產業作為基礎;
三個主導:以配套基礎產業延伸為主要發展方式的精細化工產業和以上遊產業接續、產業承接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一個支撐:以信息技術為核心,融合現代物流、金融商貿、總部經濟、研發培訓等業態的現代服務業。
(4)產業布局
布局思路以產業定位為指導,立足產業上下遊銜接和企業間協作,以產業鏈條延伸為主線,按照同類產業組團布局、協作企業相鄰布局的原則,分層級分主次高效布局。
1)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
規劃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五個功能區,四大產業板塊。
①精細化工區
主要布置於現狀園區工業用地外圍,大部分為未建設用地,有少量村莊建設用地,該區發展重點是以現有510萬噸焦化副產品及周邊工業區焦化副產品為原料,發展精細化工,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
②新材料區
規劃布置於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區中西部,大部分為未建設用地,有少量村莊建設用地,發展重點是延伸精細化工產業鏈條,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實現產業高端發展。
③傳統產業提升區
主要指園區現狀工業企業聚集區,該區發展重點是實施智能化改造和「騰籠換鳥」,汰落後技術與產能,優化產業布局。
④倉儲物流區
該區位於園區西南部,基本為未建設用地,用地條件良好。該區是結合規劃鐵路貨運專線設置的一處貨運站場,用於解決開發區未來貨物運輸問題。
2)新材料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
規劃新材料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主要形成三大產業板塊,即高端裝備製造區、新材料區和小微企業區。
①高端裝備與新材料區
規劃布置於南部高新園區北部地塊,基本為未建設用地,用地條件良好,發展重點是依託高義鋼鐵,通過進一步加工,向下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包括超硬材料和面向高端裝備製造的新材料)產業。
②小微企業區
位於該園區南部兩個地塊,共佔地面積0.689km2。該區現已基本成型,尚有少量用地可以建設,同時,該區也存在部分企業已經倒閉空置現象。
該區將作為新絳縣相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主戰場和平臺,為創業、創新提供場所和平臺,鼓勵發展各種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有效激發社會活力,釋放巨大創造力,使其成為新絳縣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5)重點規劃項目
規劃項目主要涉及焦化、精細化工、有色、鋼鐵、固廢利用等相關行業,全部布局於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區。開發區近期擬建的重點項目無《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2013修訂)中的產業類別為淘汰類和禁止類的項目,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修改本)》(修正)的要求。
(6)配套基礎設施
給水系統:規劃利用水源包括三泉水庫引黃地表水源和再生水源。規劃開發區的水源利用現狀三泉水庫的供水廠為開發區提供地表水源3萬m3/d,另外規劃利用開發區汙水處理廠提供再生水源2.0萬m3/d。
排水系統:規劃園區採用雨汙分流排水體制。規劃園區汙水處理廠位於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中東部,2017年底建成。生產、生活廢水排入園區集中汙水處理廠處理,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2828-2002)中V類標準。
再生水系統:汙水處理廠配套再生水處理回用系統,汙水全部用於回用。再生水水質滿足《城市汙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 18920)的要求,部分用戶對水質要求高的,可單獨深度處理使用。
供熱系統:規劃遠期預留熱電聯產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規劃新建熱電聯產項目,可為園區及縣城提供相應電能與熱源。
(7)生態建設
生態建設注意生態資源、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空間、生態社會五個方面。生態資源主要考慮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效率提高三個方面。生態環境方面注意環境汙染治理,包括大氣汙染治理、水汙染治理、土壤汙染治理等,同時注重生態建設,包括植樹造林、溼地保護、荒漠之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綠地規劃方面,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綠地景觀系統形成「一心多點、一廊多軸」的規劃結構。「一心」是指將位於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中規劃三街中段、結合文物古蹟保護規劃的一處綜合公園,規劃將其打造成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綠心;「多點」是指結合文物古蹟保護、片區服務點等設置的多個小型公園景觀節點。「一廊」是指依託文物古蹟保護、村莊搬遷,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規劃一條貫穿園區南北並與縣城相呼應的生態景觀廊道;「多軸」是指依託園區規劃道路兩側預留的10-15m不等防護帶林,形成多條綠化軸帶。
新材料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綠地景觀系統整體形成「一點、多軸」的規劃結構。「一點」為園區公園景觀節點,「多軸」是指依託園區規劃道路兩側預留的5m左右防護林帶和高壓走廊安全防護要求,形成多條綠化軸帶。
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內容
(1)規劃協調性分析
開發區總體規劃定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國務院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山西省「十三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山西省「十三五」焦化工業發展規劃》、《運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運城市「十三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新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新絳縣城鄉總體規劃(2017-2040)》等上位規劃相協調。
(2)開發區選址與相關規劃協調性
開發區選址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新絳縣城鄉總體規劃(2017-2040)》、《新絳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新絳縣生態功能區劃》、《新絳縣生態經濟區劃》等相關規劃,開發區周邊交通便利、資源保證性較好,開發區選址合理。
重點考慮規劃園區內部及周邊文物保護,將文物保護範圍設為限建區。文物保護範圍內原則上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但因特殊情況需要在地下文物保護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建設單位在取得項目選址意見書後,應當報請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進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後,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批准。
(3)環境質量現狀
①開發區及周邊區域均屬於環境空氣品質二類區域。評價採用新絳縣2017年SO2、NO2、PM10、PM2.5、CO、O3例行監測數據,並對園區及周邊下風向監測NH3、H2S、非甲烷總烴、苯、甲苯、二甲苯、苯並芘、TVOC等。其中PM10、PM2.5、CO保證率日均濃度有超標現象,其餘監測項目汙染物濃度均能滿足《空氣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要求及相關標準要求。
②開發區所在區域涉及地表水體為汾河新絳段,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V類標準。汾河水體COD、BOD5、氨氮、總氮出現超標,其餘監測項目全部能夠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V類標準限值。
③評價區地下水用途為農村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執行《地下水質量標準》(GB14848-2017)中Ⅲ類標準。開發區地下水環境質量較好,從檢測的21項水質指標來看,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氟化物出現超標現象,其餘各項監測指標均能達到《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氟化物超標可能由於當地巖石蘊含較多含氟礦物等原因導致。
④開發區所在區域現狀以農業生態系統為主,土壤侵蝕較輕,各監測因子均滿足《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中城市建設用地,及《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中其他農用地標準。
⑤開發區所在區域敏感目標的聲環境質量現狀較好,均能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二類標準限值的要求。
(4)規劃環境影響預測與分析
①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根據大氣環境預測結果,開發區規劃項目常規大氣汙染物排放對周邊敏感目標的環境質量貢獻較小;規劃項目的特徵汙染物達標排放後對環境空氣影響主要集中在排汙點附近。規劃項目及削減項目對區域環境影響貢獻疊加背景值後,基本滿足環境質量標準要求。
②地表水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園區內廢水分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兩類。
其中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規劃重點工程投產後,企業採取清汙分流等措施,工藝廢水先進入企業內部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後根據自身情況回用處理水,其餘汙水達到汙水處理廠納管要求後,排至園區汙水處理廠。工業廢水經汙水處理廠處理,處理後回用於企業、園區道路衝洗、綠化灌溉等公共設施用水。如無法利用部分,出水水質達標後排至汾河。
新材料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生產廢水由水泵管線送至開發區汙水處理廠,經處理達標後回用於企業生產用水、開發區綠化與道路澆灑等。
園區汙水處理廠的設計規模為近期1萬m3/d,遠期2萬m3/d,採用水解酸化池+ A2O生化池工藝+混凝沉澱+轉盤濾池+消毒等處理工藝,出水水質近期氨氮、COD、總磷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其餘水質因子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遠期全部水質因子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同時滿足有關再生水用作工業水水源的水質標準,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水不能回用的部分排至汾河。
③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開發區所處地貌類型為山前傾斜平原,其包氣帶存在多層粉質黏土層,防汙性能為中-強,同時園區地下水位埋深較大,園區生產活動對其影響較小。
根據對園區及周邊地下水井的監測結果,存在區域性氟化物超標的情況,其超標的主要原因為巖石及其風化產物以及黃土沉積物中的含氟礦物經過風化、淋濾,溶解進入地下水中,是地下水中氟的主要來源。
開發區在古堆泉域範圍內存在較厚的第四系地層,園區活動對其深層巖溶水的影響較小。
園區工藝設備和環保措施在設計要求正常運行的工況下,且廢水池或事故池及汙水管網加強防滲的情況下不會對地下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在對園區內可能對地下水環境產生影響的物料堆場、固廢堆場、生產場所、固體廢物收貯、處置場所等採取嚴格的防滲措施,並做好廢水池、事故池及汙水管網防滲的情況下,園區形成了良好的控制地下水汙染的基礎條件,不會對園區地下水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④生態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範圍內現狀以耕地為優勢景觀類型,而開發區規劃以工業生態系統為主,現有耕地將全部轉化為工業、綠地等不同用地。開發區規劃範圍內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改變了開發區內的生態系統組成,使得系統內部的能流物流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原本具有生態意義上的生產者和分解者的農田生態系統,轉變為需要從外部輸入大量能流物流以維持自身穩定的工業生態系統。
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規劃建設會改變其規劃範圍內的土地利用方式與生態系統組成,建設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規劃範圍內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但系統原材料的服務功能的增加,對於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有利於園內的工作與生活。
(5)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
①大氣承載
評價採用AERMOD模型和TCA模型計算新絳縣大氣環境容量。根據大氣環境容量計算結果,SO2、BaP近期及遠期均未超出大氣環境容量;近期NO2滿足大氣環境容量,遠期超出大氣環境容量;PM10超出大氣環境容量。開發區遠期發展要嚴格控制各汙染物的排放以滿足大氣環境承載的要求。
②水資源承載
開發區規劃供水廠水源為引黃水以及園區汙水處理廠處理後可回用中水供園區內工業用水。在確保優先使用非常規水、工業用水嚴禁使用地下水的方案下,區域水資源供給能力能夠滿足開發區規劃發展需要。
③土地資源承載
開發區發展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要科學合理的開發使用土地資源,就必須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的承受能力。開發區選址和功能布局與周邊自然、社會以及環境特徵的適宜度好,即開發區建設不會對區域環境質量、自然地理特徵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開發區內部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正在完善中,所在區域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因而開發區工業用地適宜度評價的綜合得分較高,開發區工業用地整體的適宜度好。
(6)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1)大氣環境汙染防治措施
①開發區實施集中供熱,由開發區規劃電力項目對開發區範圍內工業和生活統一供給,同時做好開發區廢熱的收集和利用,減少開發區燃煤量。
豐富開發區能源類型,積極採用焦爐煤氣、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的推廣和使用,優化調整能源結構。
開發區集中供熱熱源要求執行超低排放標準。
②對入區企業生產工藝和環保措施進行有效監管,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清潔生產水平需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入園企業推行ISO9000質量體系和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體系,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嚴格項目生產運營中的廢氣汙染源控制,加強無組織排放粉塵、工藝廢氣的控制,推行清潔生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汙染治理水平,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排汙量。
③按照控上遊、增中遊、擴下遊,積極發展焦油、煤氣深加工、焦化副產品加工等下遊產業,從開發區總體把握,以綜合能耗、水資源消耗、汙染物排放為抓手,提高準入門檻。發揮新材料及高端裝備製造園優勢,發展無汙染和輕汙染、附加值高的產業,從源頭控制開發區發展對環境空氣的影響。
④加強環境監督管理,從項目建設、投產運行環節全面把關,要求落戶工業園區的項目採取先進、清潔的生產工藝和先進的汙染治理措施,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汙染物排放量。
⑤加強交通幹線的路面防護和兩側綠化隔離,改善路面條件和清潔衛生,減少道路揚塵。加快完善園區主幹道路的綠化帶建設;在主幹道兩側設置防護隔離綠帶和生態景觀綠化長廊,減少揚塵汙染;在工業用地周邊加大綠化隔離帶的建設,特別是工業用地與敏感目標、綜合服務區間的綠化隔離帶建設;加強倉儲物流運輸管理,確保粉狀物料運輸車輛管理,通過全封閉、清洗車輪等措施,減少運輸車輛揚塵。
2)地表水環境汙染防治措施
①強化開發區企業內部水循環利用系統的建設以及相關工藝設備的改進工作,在企業內部做好一水多用以及水資源的梯級利用工作。開發區要優化汙水管網建設,全面收集來自各園區的生產生活廢水,汙水處理廠要嚴格控制入水水質和出水水質,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外排廢水近期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主要汙染物達地表水Ⅴ類標準,遠期各項汙染物達地表水V類標準。
②優先採用中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其次採用引文水等地表水源,禁止企業利用地下水作為生產用水。開發區建成後,評價要求企業關閉現狀自備水井,工業用水全部由引文水、中水等供給。
③開發區內各行業要加快實施清潔化改造。焦化行業要完成幹熄焦技術改造;對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開展行業清潔生產水平和汙染治理現狀的基礎調查與評估。
3)地下水環境汙染防治措施
①優先採用中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其次採用引黃水等地表水源,禁止工業企業利用地下水的原則下,園區應做好分質供水、優水優用、一水多用以及水資源的梯級利用工作,切實做到中水、引黃水用於生產,地下水用於生活;工業用水全部由引黃水及中水供給,同時遠期加大非常規水資源使用量以滿足園區用水需求。另外還應限制高耗水行業,鼓勵節水型企業,減少工業用水量。
②強化企業內部水循環利用系統的建設以及相關工藝設備的改進工作,在企業內部做好一水多用以及水資源的梯級利用工作之後,實現工業廢水的非直接排放。
③園區內企業要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政策,並保證環保設施正常運行,確保廢水全部集中處理。
④對園區及企業汙水處理單元、汙水管網、事故池等單元地面硬化要求採用耐腐蝕材料、設置圍堰,並對地面進行防滲處理,防滲效果要求進行可行性論證。
⑤對於物料堆場和一般工業固廢臨時堆場最為有效的措施為不露天、不落地,對於園區遠期規劃項目可能產生的危險廢物臨時堆場要求重點進行防滲處理,同時要設置堆場滲濾液收集渠,引入汙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⑥針對汙水處理和貯存過程加強封閉性,主要包括建設完善的園區下水道系統,各類貯水設施均採取規範的防滲措施,保證汙水收集、處理、貯存各環節的封閉性。
4)固體廢棄物汙染防治措施
①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對開發區固廢進行合理處置,應設置相應的大宗固廢協調機構,統籌考慮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途徑和方式,不斷提高綜合利用水平。
②對暫時無法綜合利用的工業固廢,進行安全填埋處置,一般工業固廢填埋場設計應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範進行。
③入區各企業危險廢物自行處置為主,對涉及到的危險廢物應嚴格按照危險廢物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管理。
④開發區應設置相應的環衛機構,完善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在建設中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儲運設施,將其納入新絳縣生活垃圾處置系統統一處理。
5)生態建設與防護措施
①豐富綠化植物多樣性,優化綠地群落的生態結構,注意園區景觀建設與人居環境相協調。
②加大防護綠地建設力度,注意同步實施植被復墾,及水土保持相應措施,防治建設期間加劇水土流失。
③建設施工進行時及完成後均應及時對其進行生態修復建設,從而對其所佔用的土地資源進行重新利用。
④加強開發區生態管理,建設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在開發區開發建設過程中與環保部門密切配合,做好實現規劃和生態影響評估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6)環境風險防範
區內功能區應合理布局,嚴格執行選址、總圖布置和建築安全防範措施;做好生產、貯運等系統自身的安全設計、設備製造、安全建設施工、安全管理等;突發環境風險事件應以預防為主,評價建議從先進工藝技術選擇、加強日常監管、制定預案、開展應急聯動等方面進行事件預防;建立有效的企業和園區層面風險防範措施,制定有效的風險應急預案。
(7)環境影響報告書總結論
山西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在定位、空間布局、發展規模、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方面符合國家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對開發區及所處區域的總體要求,與山西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運城市城市總體規劃、新絳縣總體規劃等相關上位規劃相協調。評價認為,區域資源環境能夠承載規劃的實施,在認真落實規劃環評提出的優化調整建議和減緩措施後,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能夠控制在可接受範圍,規劃總體具有環境可行性。
三、公眾查閱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的方式和期限
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放置於山西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或可以信函、傳真、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與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聯繫,要求提供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及相關內容。
公眾查閱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期限為:本公告公布日起10個工作日內。
四、徵求公眾意見的範圍和主要事項
徵求公眾意見的範圍:主要為開發區總體規劃區內和可能受到影響的居民、單位職工或團體、組織和管理部門。
徵求公眾意見主要事項:
(1)公眾是否支持規劃的建設;
(2)公眾對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的意見;
(3)公眾對規劃環評提出減緩措施的建議;
(4)公眾對開發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5)公眾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公眾意見表見附件:
五、徵求公眾意見的具體形式
公眾可以信函、傳真、電子郵件、固定電話或者其他聯繫方式,向主管單位或者其委託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提交書面意見。
管理機構:山西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聯繫人:光科長
電話:0359-7670432
評價單位:北京欣國環環境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通訊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旱西門街中保大廈302
郵編:030031
聯繫人:郭工
電話:0351-3982150
傳真:0351-3982150
郵箱:sxep66@sina.com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日
公參意見表(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