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8年初,襄陽軸承(000678,SZ)控股股東三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環集團)迎來國企改制,湖北當地民營企業武漢金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凰集團)通過增資和收購股權,合計以69.98億元獲得三環集團99.97%股份,三環集團員工持股平臺武漢鑫三環科技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鑫三環科技)以200萬元受讓三環集團0.03%的股權。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完成三環集團股權交割以及工商變更登記的同一天,即2018年12月29日,金凰集團和鑫三環科技均將各自所持三環集團的全部股份質押給湖北省國資委和湖北省興楚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楚公司),而後兩者正是三環集團股權的出讓方。
此前,面對深交所的問詢,金凰集團表示,其除了已向三環集團及湖北省國資委支付28億元以外,還計劃通過工商銀行等舉債42億元完成剩餘增資款及股權對價款支付。那麼,金凰集團拿下三環集團股權的資金到底從何而來?
股權變更當天被質押給原出讓方
三環集團的改制主要包括增資和股份轉讓兩部分,根據2018年1月14日各方籤署的《增資擴股協議》,金凰集團以37.60億元的資金認繳三環集團新增註冊資本11.60億元,金凰集團在《增資擴股協議》籤署後5個工作日內,應支付首期增資款16億元,在首期款付款日起一年內,應支付剩餘增資款21.60億元,金凰集團付清全部增資款後便可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
2018年12月29日,襄陽軸承表示,三環集團的改制完成股權交割和工商變更登記手續,三環集團的註冊資本由10億元變更為21.60億元。
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就在完成三環集團股權交割以及工商變更登記的同一天,金凰集團和鑫三環科技均將各自所持三環集團的全部股份質押給湖北省國資委和興楚公司,後兩者則正是三環集團改制中股權的出讓方。
事實上,就在三環集團改制之時,市場上關注較多的便是金凰集團的資金來源。彼時,襄陽軸承在對深交所問詢函的回覆中稱,金凰集團除了已向三環集團及湖北省國資委支付28億元以外,還計劃通過工商銀行等舉債42億元完成剩餘增資款及股權對價款支付。
如今回過頭來看,金凰集團為何在獲得三環集團股份時,立馬又將其悉數質押給股權的出讓方?其剩餘的收購款,是否真的來自於向工商銀行舉債?4月28日,記者就此多次致電襄陽軸承董秘辦以及金凰集團,但電話均未獲接通。
「從上述展現的情況來看,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肯定存在貓膩,在整個改制過程的程序上存在不合理乃至不合法的情況。」重慶大學經管學院一位不願具名的教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2018年1月24日,在襄陽軸承披露的有關控股股東改制結果的《關於股東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中,襄陽軸承僅披露了金凰集團的情況,卻並未披露另一股權受讓方鑫三環科技的出資人等具體情況,僅表示鑫三環科技為三環集團的員工持股平臺。
啟信寶顯示,鑫三環科技於2018年1月成立,目前的執行事務合伙人為舒健與梅漢生,兩人還是鑫三環科技的出資人。今年1月8日,鑫三環科技的出資人在原有的彭建軍、梅漢生和舒健三人的基礎上新增了20人,包括三環集團副總經理楊躍華、副總經理湯致彪、副總經理袁宏亮等一眾高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17日,據湖北省紀委監委消息,三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舒健涉嫌嚴重違紀和職務違法,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而三環集團的法定代表人也於4月23日由舒健變更為了梅漢生。
信託公司成為賈志宏重要融資來源
金凰集團資金緊張的情況早已不是秘密,根據此前披露的信息,金凰集團在2016年末和2017年末的資產負債率分別達98.47%和84.27%。記者注意到,信託公司是金凰集團實控人賈志宏主要的融資來源。
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賈志宏實際控制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武漢金凰珠寶股份有限公司資產負債率達76.33%,遠高於同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在其總共20.61億美元的負債中,有13.93億美元來自於信託貸款,佔比達67.59%。
在非上市公司體系內,賈志宏在2018年下半年也頻繁從信託公司處獲得融資。2018年9月14日,賈志宏引進東莞信託向金凰集團增資16億元;2018年9月17日,賈志宏將其所持有的金凰集團、宜昌信通電纜有限公司所有股份全部質押給東莞信託;2018年11月14日,賈志宏引進東莞信託向武漢金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增資2250萬元。
2018年11月26日,金凰集團還將持有的北京環渤海正奇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99.99%股權全部轉讓給了長安信託。
此外,湖北省國資委旗下的興楚公司同樣向金凰集團提供了幫助,2018年12月20日,後者將其持有的湖北金弘泰融資租賃有限公司75%股權質押給了興楚公司。
襄陽軸承2018年迎來大幅虧損
三環集團改制後的效果又如何呢?儘管三環集團2018年年報尚未公開披露,但從襄陽軸承於4月26日晚間披露的年報來看,效果可能並不理想。
年報顯示,襄陽軸承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4.91億元,同比下滑2.07%,淨利潤由2017年盈利1157.28萬元,變為虧損5968.42萬元。上市公司扣非淨利潤甚至錄得虧損7271.14萬元,較2017年虧損幅度擴大超10倍。
除了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帶來毛利率下滑的因素外,襄陽軸承同樣也面臨資金緊張的局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其業績。截至2018年末,襄陽軸承的資產負債率為54.35%,其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分別為10.89億元和12.07億元,流動比率僅為0.90。2018年度,襄陽軸承的財務費用同比增長26.91%,達到2032.96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歸母淨利潤大幅虧損,但襄陽軸承2018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卻為9248.5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31.14%。襄陽軸承解釋稱,主要是由於本期以現款方式支付的採購業務減少以及收到的稅費及財政返還款增加。
記者注意到,襄陽軸承2018年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同比增長,主要在於其2018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較2017年減少2.89億元。但襄陽軸承的應付票據及應付帳款卻由2017年末的5.26億元下降至2018年末的4.76億元。
一位中級會計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按理說這兩組數據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並不清楚除了應付票據及應付帳款之外,襄陽軸承還可以以哪些非現款方式進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