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點地,桑葉成為你的記憶;一天一天地,情絲吐盡思念至死;生命如此短暫……
從古至今,詠蠶和借用蠶描寫的詩歌不少。我們都知道蠶的一生雖短暫,但周生是寶、吃進的是普通桑葉吐出來的確實金絲,供人們所用,部分蠶蛹可以做成美味供人們食用、而蠶排除的廢物蠶沙可以施肥也可以做燃料。
蠶一生經歷四個階段,蠶卵--幼蠶--熟蠶到最後破繭成蛾、這個過程大概經過四十多天的時間。短暫而輝煌。
最近偶然發現朋友圈裡有人曬養蠶,才得知曾經的合作夥伴竟辭去輕鬆國企工作,回家包地專職養起蠶來。
看到他曬的這些小寶貝們,倒讓我想起曾經自己的哪些養蠶歲月。
我的家鄉是一個農業大縣,不過現在已經看不見養蠶的人家了,畢竟早在幾年前,連收蠶繭的繭站都早已被拆除掉了。
要是擱現在,把蠶放到我面前,我是斷不敢再去觸碰它,對於這種軟綿綿的節肢動物沒來由的牴觸。
不過小時候倒不覺得蠶是多麼可怕的小動物,那時候村裡為了讓大家增加收入,鼓勵家家戶戶養蠶,至於養多養少就看各家能力。一般在春夏交替的季節裡,爸媽從村幹部那裡領回蠶種。
將蠶种放置在乾淨、消過毒的簸箕裡,待小蠶出來後丟些嫩的桑葉在上面。隨著蠶的快速長大,而把蠶移裝在不同的簸箕裡,哪些吃剩的桑葉徑以及蠶沙便成為蠶的睡床。
每天放學後做完作業就要去地裡摘桑葉,大背小背的桑葉運回家,沒辦法這些小傢伙食量不小。其實家裡餵得也不多,十來個簸箕的樣子。摘完回家後也幫著爸媽餵蠶,餵蠶也需要點技術,一般將桑葉分散丟在簸箕裡,確保不要鋪太厚以免蠶缺氧而死。
有時候還可以幫著他們翻翻桑葉,方便蠶能快速吃到。
養蠶還有一個工作就是不定期的幫蠶更換睡床,在蠶打眠的時候,需要給他們換一個乾淨的簸箕。
那時候看著這些白白嫩嫩的胖傢伙覺得很可愛,呆頭呆腦的,無聊的時候也捉一隻蠶在手上感受它在手裡爬的感覺,這麼多小腳在手上撐著酥酥麻麻。
不過外面桑樹上看到的那些野蠶就是另外一種感覺了,野蠶和家蠶大體就顏色上有些差距,但看起來就嚇人的多、
大概三十來天后蠶就開始慢慢的不吃食了,身體開始發亮,這時候也是我們比較忙碌的時候,通常幹活到十一二點,得抓緊把這些亮蠶捉到專門紮好的草龍裡,供蠶吐絲結繭。
節繭兩三天後,用手感覺些蠶繭的硬度,覺得適當就開始摘下繭子,將這些繭子運到繭站去賣掉,至於後面是怎麼繅絲,蠶蛹怎麼處理的倒是沒能親眼見過。
曾經也算是個勞動小能手,大小動物都養過,餵過豬、養過雞鴨、貓狗還有蠶,也許正是這些難能可貴的經歷造就了我現在堅韌、樂觀的品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與樂。大家可以學學蠶的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為自己的夢想奮鬥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