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科學家一項研究顯示,一種人們餐桌上的常見美食竟然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食物。
文匯報報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5日消息,挪威科學家一項研究顯示,大西洋鮭(俗稱「三文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食物,一個月最多只能吃一次。俄羅斯漁業信息署署長亞歷山大薩韋利耶夫也發出這一提醒。
為什麼廣受食客喜愛的三文魚,會成為毒性最強的食物呢?
對此,專家解釋稱,「現在市場上出現的三文魚大部分都是人工養殖的,並非是野外捕撈。在這種情況下,鮭魚缺乏運動,就會開始生病。」
在此之前,俄羅斯的漁業信息署署長也曾發出相同的警示,因為三文魚在人工養殖過程中容易生病,而為了讓它們順利成長,人們會在魚食中加入抗生素來增強它們的體質,同時也有生長激素,讓它們更快成長。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添加物,目的都是為了讓它們看上去更好看,更健康。
挪威海產局:在售挪威養殖三文魚可放心食用
另據光明網報導,對於「 三文魚毒性最強 」這一說法,挪威海產局回應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挪威海水養殖三文魚均會在其生命早期階段接種有效疫苗,因此抗生素的使用率已降99%。目前市場出售的挪威三文魚完全不含抗生素。
原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擁有豐富淡水和海洋資源的挪威和其他北歐國家鮭魚養殖業迅猛發展。由此造成的主要問題是幾千條養殖鮭魚染上癤瘡病。這是細菌病也存在於野生鮭魚中。因此在八十年代末,部分挪威養魚者開始將抗生素混入魚食,以預防和治療癤瘡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報導,也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挪威國家獸醫研究所針對挪威養殖鮭魚中的癤瘡病開發出了一種對人類沒有副作用的有效疫苗。此外,挪威養魚者還使用了一些其他方法,比如每個池中只養一代魚,或者定期清空魚池,進行消毒並空置幾個月,以此防止各代魚之間交叉汙染。
挪威海產局相關人士介紹稱,挪威是全球首個引入可追溯系統的國家,該系統能夠緊密跟蹤三文魚及其他魚類的健康狀況和捕獲情況,從而確保可靠的食品安全追蹤體系。
三文魚到底能不能吃了?這些問題你必須弄清楚
受訪專家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 陳舜勝
科信食品安全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鍾凱
中文「三文魚」原意特指大西洋鮭
英文裡「Salmon」不光指大西洋鮭,還指大馬哈魚(太平洋鮭)屬的很多種魚,泛指一種肌肉紅色的大型冷水溯河洄遊性魚類。
上世紀七十年代,大西洋鮭由挪威進入香港,挪威等地的大西洋鮭魚,鱗小且呈銀白色,英文稱為「salmon」。香港人將其翻譯成為「三文魚」。主要是基於粵語的音譯,同時因其魚肉呈多條紋狀,「三文(紋)魚」的名字譯得很巧妙。
必須指出的是,中文「三文魚」是針對大西洋鮭這條魚,本來特指來自挪威的「salmon」,而不是針對其他鮭科魚類。
「三文魚」種類的豐富
20世紀90年代後,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太平洋鮭魚也開始被稱為「三文魚」進入中國,這種魚雖然與大西洋鮭不同,但差別不算大,均為海水魚,英語也稱為「salmon」。這種魚生活在環太平洋地區的日本、美國阿拉斯加等地區沿海岸,外形類似於「salmon」、亦洄遊產卵的魚類,於是乎通常將它們統統稱為「salmon」。
正式的場合為了區分,人們將歐洲老家的三文魚稱為「大西洋salmon」, 「太平洋salmon」即太平洋鮭。後來為了進一步區分,又在統稱前加上了產地、形態等特徵,才有了現在大馬哈魚屬的諸如Pink salmon(粉三文魚)、Coho salmon(銀三文魚)、Sockeye salmon(紅三文魚)等眾多魚種。
虹鱒魚不可充當三文魚
所以,無論按照學名還是英文名或是中文名,強行將虹鱒魚充當三文魚是不妥的。必須注意中文的「三文魚」並不對等同於英文的「salmon」。
在學術分類上來說,虹鱒魚跟大西洋鮭魚同是鮭魚科但不同屬。虹鱒魚和大西洋鮭魚只能算是遠親,和太平洋鮭魚的親緣關係更近一些。
如何區別海水三文魚和虹鱒魚?
相對來說,虹鱒魚的顏色較淺。但如果在養殖時,加入了富含胡蘿蔔素的飼料,也會使肉質顏色加深,因此,單憑消費者肉眼很難區分。
若為整條魚,相對更易發現不同:
大西洋鮭的皮顏色銀亮,鱗光閃閃。
虹鱒魚兩側有較明顯的彩虹色鱗片,整體色澤比大西洋鮭略深一點,帶點褐色。
(綜合來源:文匯報、光明網、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