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開浪費時間與精力的低效會議?請用四二四注意力法則

2020-12-08 騰訊網

項目經理鍾偉近來煩惱事特別多,任務接連不斷,工作本來就繁重,而他一天要開好幾個會議,每個會議通知都是那種備註「會議重要,不得缺席」之類。

鍾偉只恨分身乏術,關鍵是那些「重要」的會議,很大部分一紙通知或一封郵件就可搞掂了。

最近,上司又要求項目組全體人員每天上午9點鐘,雷打不動開一個小時的會議,美其名為「推進會」。

其實就是說十分鐘正題,各小組匯報一下進度,提出些問題,剩下的時間就流於形式了,在說說笑笑中度過剩下的時間。作為會議召集人的鐘偉既焦躁又無奈,他覺得實際上一周開一次就足夠了。

除了開會,不是還有很多可以推進的手段嗎?電話,郵件、微信群,甚至面對面-------幹麼非要搞這種一成不變的形式?

想一想,所有人在一個房間裡,待上整整一個小時,這個成本,不說巨大,起碼也是驚人的。首先是時間成本,其次是因注意力毫無作為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可以說成本翻倍。

據統計,每周花兩個小時召開10人小組會議的做法,其花費的資金差不多等於增加了一名兼職員工。而鍾偉所在的項目部,每周開的會幾倍於兩小時。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不知為什麼,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途徑,較以前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開會的方式卻幾乎從沒有改變過。

會議,可能是職場上最常用的工作方式,也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不少會議往往既浪費參會者的時間和精力,又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推進和改變。出席這種會議,不論對管理者還是參加者,都是苦不堪言。

低效的會議,就像一個黑洞,吸走了大量的時間,消磨了大量的精力。

使鍾偉擺脫困境的,是他接觸到英國著名的高效培訓師,格·阿爾科特的相關研究和闡述。在多年的職場培訓中,格·阿爾科特發現對於那些必須要開的會議,如果想開成功,開成一個高效的會議,最好能採用「四二四注意力法則」

也就是把40%的注意力放在會前準備上,開會前把每件事都安排妥當,包括議題、議程;把20%的注意力放在開會上,即所有人聚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再把40%的注意力放在處理後續事情上,跟蹤推進結果、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這個法則收錄在格·阿爾科特的《高效忍者》一書裡。

善於學習的鐘偉大膽採用這個黃金法則,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使它變成了一個系統管理,將漫無邊際的「推進會」改革為會前有目標有規劃、會上有決策有承諾、會後有跟蹤有總結的高效率會議。

鍾偉運用這法則開了兩三次會,成效顯著,最終說服上司,將每天一小時會議縮減為每周兩次,周一開半小時和周五開半小時。其他的會議也在改革中。鍾偉得以從繁雜的會務中解放出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法則的奇妙之處。

一、40%的注意力用於準備——會前規劃

1.會前準備——高效會議的基本保障

不打無準備之戰,不開無準備之會。一般人總是忍不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開會上,比如會議日程怎麼安排,怎麼走流程,誰主持誰發言誰總結等等。

其實比這些更重要的事情是會前和會後,首先是會議規劃,即開會原因及目標、參會人員、議題框架,其次是能夠讓會議真正產生影響的行動,也就是在會議結束後把事情落實完成。

提前思考不是為了儘可能節省時間,恰恰相反,是為了得到最高的回報。只有充分的準備,做足功課,才能讓會議發揮作用。所以要

在準備階段把方方面面都考慮到,要做規劃,並且一定要用書面的形式通知到所有與會人員

詳細規劃一番後,還要列印會議日程、準備背景文件或信息資料等,因此用時會比較長。

2.檢查表——不犯錯的秘密武器

凡是流於形式的會議,一般都是沒有檢查表的,這是許多人都不善於利用的工具。鍾偉覺得在項目推進會、團隊例會中,檢查表有助於快速設置會議議程,可以複製之前的想法,對於重複性的流程,不需要每次都回憶,減少了錯誤和遺漏事情的風險。

鍾偉說:「沒有檢查表,就很難要求工作上的一貫性。檢查表就是要確保每一次的工作流程都一模一樣。」他每次開會,都要設計一張專用的檢查表,以免會議開了半天漏掉重要的事情。

檢查表一般包括:

追蹤上周會議結論

檢查項目實施細則

確認規劃中的活動

3.提前閱讀資料——高效實用的開會文化

摒棄了以往的低效會議,鍾偉漸漸使推進會形成一種規律,或者說文化:有會必準備。

不僅會議主持人要做準備,其他所有與會者都要準備,提前閱讀資料。這樣,會上彼此之間的談話就能集中於想法和行動,而不是放在說明和長篇大論的解釋上。

在每一個議題開始前,鍾偉都忘不了說一句:「我相信所有人都已經讀過資料了。」然後迅速轉入決議階段。

如果你沒做準備,那你就是準備好迎接失敗了。在讀過所有必需的背景資料後,你才能做好準備迎接下一場戰鬥。現在,鍾偉很少再為開會而煩惱,團隊裡形成了這種準備,工作起來輕鬆多了。

4個建議:

召開會議一定要有原因,即目標明確

以書面形式將開會的原因、時間和地點告知與會者

明確強調所有人按時到會不能遲到

要求與會者提前閱讀相關資料,做好準備

二、20%的注意力放在開會——會上決議

在花了十分之四的時間做細緻的準備工作,同時也敦促其他人做了準備之後,接下來就是確保會議得到成效。

1.控制會議進程

作為會議召集人,首先要控制會議進行的速度。最好能尋求到這麼一種平衡:既不能為節省時間而太過乾脆——這很可能讓與會人員無法融入,不能全力去討論和決議。也不能給大家太多說話的機會——這會導致翻來覆去討論一件事。

要在這兩種情況之間達到平衡,就必須清楚把握好你想要達成的共識,並知道何時放開討論,何時收攏做決議。

2.適時的話術讓決策更迅速

會議主持人可以嘗試使用一種「有點兒不舒服」的話術,它通常是小組決策的強效催化劑,比如:

我知道大家都想去喝杯咖啡,那我們就先抓緊時間把這個問題解決。

這兒確實有點熱,這個議題完成之後,我會讓人去修空調。

我們再討論5分鐘,然後就溜達溜達。

3.關注結果,杜絕扯皮

低效的會議往往議而不決,大家都在相互扯皮,造成一再拖延,猶豫不決。而遵循四二四注意力法則的會議,往往在會議開始時就關注結果。辦法就是:既給出問題又結出問題的答案,讓大家圍繞更明確的話題展開討論,闡明各自的想法。

例如,本次會議的目的是制定預算,那麼在會議開始前就讓人起草一份預算,讓與會人員各抒己見,也許意見會不統一,但總的方向是一致的。

4.總結陳詞

會議臨結束,最好留作總結,讓所有與會人員都有機會發言。即使參與得很好,每個人也能用幾分鐘把注意力放在反思上,反思自己的參與情況並開始提前規劃下一步行動。

主持人一般可以問以下問題:

在這次會議中,你最稱道的是什麼?

在這次會議中,哪些事情讓你特別關注?

會議結束後,你計劃怎麼做?

你的期待是什麼?

5.結尾好一切才好

會議既要開得好,收尾也要收得好。最後三五分鐘,通常是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因此在與會者離開前,要讓他們獲得明確的目標,感覺到團隊的進取、和諧,迸發出工作動力。

確保每一個人都清楚自己下一步的工作,並作出公開承諾。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便於讓參會人員承擔起各自的責任。讓與會者把各自的任務寫到紙上,一目了然。

4個建議:

按時開始會議

人手一份會議議程並且遵照執行

指定專人做會議記錄

圍繞會議的主題開展討論,控制離題的問題

三、40%的注意力用於跟進——會後跟蹤

會議的後續跟進不止是重點,它還是唯一的重點,因為沒有後續跟進以及紮實的行動,開會是沒有意義的。承諾不代表完成,更不會改變世界

1.劃重點郵件

跟進要在會議結束時就開始。會議結束前,每一個參會者都必須清楚需要採取什麼行動。最好是列出行動清單,或者用圖表展示出來,並輸入到會議記錄裡或列印到紙上。

會後,主持人要及時向與會者發送一封「劃重點」郵件,包括:行動要點、截止日期、提醒每個人各自的目標。尤其要說明他們各自的任務完成後,將對整體項目做出什麼貢獻,旨在激發他們的工作動力。

2.提供窗口澄清問題

提供的窗口可以是跟進郵件,或是定期檢查、走動管理(即負責人到工作區走走,讓團隊有機會接觸到你)。

走動管理時,可以問這些問題:

你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嗎?

你需要的東西都有嗎?

你的方向正確嗎?

我們遇到了一些比較大的困難,你那裡怎樣?

3.跟進郵件

這是除了「劃重點」郵件之外,會後一周或一個月後再發郵件跟進。可以直接把之前的行動清單再發送一遍,以示提醒。

或者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及項目進度,增強工作動力。跟進郵件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讓大家可以藉此機會問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有疑問或問題出現時該找誰處理。

4.量化行動

量化每一個行動的內容及其效果。在開始的頭幾個階段,量化行動內容會給人帶來條理感,起到自我提醒作用,讓人目標更明確,從而讓監管和跟進變得更容易。

5.行動的文化

這是體現開會成效的習慣性做法,項目團隊應該形成一種行動文化,也就是在跟進活動完成之後,相關人員應當得到嘉獎,讓每個人都有一種成就感

不過,最好不要把完成視為意外驚喜。因為我們完成後續工作是分內之事,是一種常態,應當在意料之中,不應該為此大驚小怪甚至大舉慶祝。

4個建議:

會議結束時,一定要讓所有的與會者充滿信心

如有必要,總結一下會議成果

寫出書面紀要,以便跟蹤落實會議精神

按時結束會議

結語:好的會議能改變世界

總有些會議是不得不開的,有些事情非開會不能解決。作為與會者,重要的是思考,怎樣使參加的會議高產、高效、有價值。

問題在發展,方法需更新。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很多人在不斷尋求解決之道。

四二四注意力法則是個創新,也是突破,誰用誰知道。嘗到甜頭的鐘偉,深知這個法則的奧妙,因為它源於團隊上下都意識到,「我們所開的每一場會議,都必須產出效益,否則就不必去開。」

運用了四二四注意力法則的會議,與會者有信心、有幹勁。會議簡潔明快,節奏緊湊,每個人都有備而來,會後扎紮實實做事情。

最重要的是,開會時間減半,成效至少加倍。

歡迎關注@櫻桃莊園8,二級心理諮詢師,今日頭條職場領域優質創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書評達人,涉獵廣博,持續分享硬核乾貨

相關焦點

  • 開會沒效率,根本浪費彼此生命!用3步驟,快速提升會議效能
    轉頭就能達成的溝通,因為在實行遠距後,不是擠進了「遠距會議」,就是這個溝通變成了另外一個「會議本身」!會議是用來表決成果,評估未知風險用的會議之所以變成所有人的夢魘。其實歸根究底,是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根本不懂如何有效地開會。甚至誤會開會的目的。
  • 警惕24種榨乾時間精力的"生命水蛭":電視睡覺等
    這種東西是你會遇見的最可怕的生命水蛭之一,完全是浪費時間,而且對你有害。  3.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站:  我承認,我是每天都要用一整天網絡的人。有時候,我會發現網絡正在利用我。網絡很狡猾,有多少次你心想「我只是來查一個東西」,但一小時之後你卻發現自己泥足深陷,讀著某位阿根廷博主寫的小甜甜布蘭妮的評論文章。
  • 孩子假期內沒有時間觀念,巧用「四象限法則」,樹立正確時間觀
    不可否認娛樂性的項目對我們產生巨大誘惑力,導致我們把應該放在第一、二象限的精力大量的使用於第四象限,但根據主流社會來看,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資於第一、二象限未雨綢繆會迎來更好的明天。到底是電視遊戲機太誘人,還是孩子自己沒有自制力,個人觀點還是沒有時間觀念呢?下面我們來聊聊孩子們為啥沒有時間觀念!
  • 時間管理工具3:ABC法則的定義及應用,助力高效職場
    時間就是這麼溜走了,王莉越是想抓住時間,越是感覺自己無力,最後課件是東拼西湊,結果可想而知,她被領導批評了一頓,錯失了升職的機會。王莉的一天是很多職場人的縮影,總是覺得自己很忙,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這期間有十幾個小時,如何合理的安排,這裡面是大有學問。本章節介紹一種時間管理工具ABC法則,用這個方法幫助王莉規劃時間。
  • 別在無聊的人、事上浪費時間
    嚴格來說,不撕無價值的逼,不寫序都可以歸結於不無謂浪費時間,三個規則其實就是一個規則:不在無聊的人或事上花時間。為什麼會這樣要求自己?關鍵是,如何才能不在無聊的人、事上花時間?這裡搜集了幾個建議。1)認清自己的目標:沒有目標,就容易短視,隨遇而安,隨意抉擇,什麼都行,結果常常會是什麼都不行。而在目標的指引之下,我們總會更加集中精力,就算偶爾「脫軌」,也會很快回歸正道。
  • 時間不夠用,經常要加班?這樣活用四象限法則,解決時間管理難題
    比如你今天的任務是:開一次總結會議、準備會議資料、完成項目PPT(今天要上交)。那我們今天的工作安排就是把大部分時間去完成項目PPT,因為這是重要而且緊急的事情;然後抽一部分時間完成會議資料和開會上,因為這兩者是緊急但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事情。
  • 大學裡有5件事,不僅沒意義還浪費時間精力,如果中了就儘快改正
    有些人跟自己就是合不來,不要勉強自己去迎合這些人,「無用社交」最是浪費自己時間精力的東西。「無用社交」除了會浪費時間與精力之外,還令你感覺到焦慮與不快樂。因為這些事情都是毫無意義的,大學時光也就僅僅只有4年,看起來長其實一轉眼就過去了,你沒必要迎合別人,做好你自己就可以。
  • 看完這些例子,你也許將開始運用80/20法則來改善你的時間管理
    如果快樂能測度,則大部分的快樂發生在很少的時間內,而這種現象在多數的情況裡都會出現,不論這時間是以天、星期、月、年或一生為單位來度量。用80/20法則來表述就是:80%的成就,是在20%的時間內取得的;反過來說,剩餘的80%時間,只創造了20%的價值。
  • 高效能人士的 13 項時間管理技巧
    星期四:精力開始走下坡路。可用來安排會議,尤其是在需要達成共識的時候。 星期五:精力達到了最低點。可安排一些開放性的工作,進行長期規劃,建立關係。 7.排除幹擾 分心會損害工作效率和注意力。
  • 墨菲定律之艾森豪法則:抓住重點,讓工作不再繁重
    應有重點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地放在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這樣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艾森豪艾森豪??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有熟悉二戰史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不錯,這個法則就是這位將軍,後來的美國總統總結出來的,也稱為四象限法則。
  • 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四象限法則了解一下
    這曾經是我生活的日常,在這種時間不夠用的狀態下,我很快陷入了焦慮,所以,我想到了曾經偶然看到的四象限法則。1.四象限法則:最簡單的時間管理法四象限法則,又叫做艾森豪法則,因為創始人是艾森豪。它是指在紙張畫出橫豎交叉的兩個箭頭,讓空白變成了四個象限,而這四個象限分別代表著緊急又重要、不緊急但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和緊急不重要這四種事情。
  • 孩子時間不夠用?是效率不行,「艾森豪法則」助孩子高效成事
    "艾森豪法則"就是一個幫助孩子們高效成事的一個好方法,它幫助孩子們把所有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分成了四個部分,讓孩子們合理的安排時間按照順序高效率地完成了事情。 既然這個法則對於孩子們來說如此的有效的話,我們不如來進一步的深入認識一下這個法則,在充分的了解了這個法則之後教會孩子們用這個法則去高效率的安排自己的時間。
  • 8個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的方法
    忙碌的人總會受到外界的幹擾,如何協調時間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過我們不一定要做出取捨,只需要學會把事情按照優先順序排號,找出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完成它。那麼,如何集中精力有效地完成一件事呢?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第一步需要我們給任務排序。
  • 注意力經濟:別讓你的廣告浪費在無效注意力上!
    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在信息煙塵化的時代,搶佔有效注意力成為商業戰爭的核心,有效注意力是有效購買力的前提。有效注意力和無效注意力首先要區分一個概念,有效注意力和無效注意力。有效注意力是一切商業活動的起點。它的界定範圍不是消費者「看」,而是消費者「看到」。
  • 寒假孩子時間觀念等於零?用四象限法則,幫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一放假時間觀念為零,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來說都是不利的,父母需要學會及時的制止孩子,但是也有許多的父母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樹立好時間觀念。各位父母別著急,學會用四象限法則,就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樹立好時間觀念。
  • 孩子明明很努力成績卻不好,巧用帕累託法則改善,學會時間管理
    2.時間規劃不合理,目標不明確隨著孩子接觸的學習科目的增多,時間規劃就會顯得特別重要。一個合理的時間規劃可以讓孩子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孩子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完美地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三、解決孩子的此類問題,父母學會巧用帕累託法則當孩子努力了很多,卻沒有收穫時,學會巧用帕累託法則,或能幫助孩子打破禁錮。所謂的帕累託法則,又可以被稱為二八定律,來源於帕累託的一項實驗。帕累託法則強調的是學會分配時間和精力的重要性,要學會用百分之二十的投入創造出百分之八十的效率。
  • 時間總是不夠用?你可以試試艾森豪法則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很多時候明明沒做多少事情一天就匆匆過去了,忙忙碌碌年復一年好像什麼目標也沒實現,我是深有感觸的,所以我一直在尋找有沒有一套時間管理法則讓我們學習如何有效率的過每一天?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內容。
  • 面對有限的注意力,我們該如何高效利用?
    在這樣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總是在談如何提高注意力,但很多人卻沒有注意到一個事實:那就是絕大多數人注意力稀缺的根本原因是出於人類的本能。那麼,當現代人類的提高注意力的需求與自己的本能產生矛盾時,我們如何破解呢?
  • 帕累託法則:除了努力,還需要學會時間管理
    這就涉及到時間效率的問題。簡單來說,他在學習上花了80%的時間,卻只產生了別人用20%的時間就能帶來的效率,這種現象就是"帕累託法則"在小波身上的典型體現。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者帕累託發現,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這就是著名的帕累託法則,又名二八定律。帕累託法則表明,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就要學會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
  • 時間管理重要,精力管理亦重要
    面對這個豐繁複雜的世界,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每天在工作中,生活中處理了諸多事情,忙碌了一整天,但還是覺得時間,精力不夠用,本來計劃今天完成的事情,等到下午了,就已經覺得力不從心,只好安排到了第二天。周末了,終於自己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了,但還是覺得很累,常常睡一覺、看會劇,不知不覺周末又過去了。我們常說,每個人每天的精力,會決定一個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