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經理鍾偉近來煩惱事特別多,任務接連不斷,工作本來就繁重,而他一天要開好幾個會議,每個會議通知都是那種備註「會議重要,不得缺席」之類。
鍾偉只恨分身乏術,關鍵是那些「重要」的會議,很大部分一紙通知或一封郵件就可搞掂了。
最近,上司又要求項目組全體人員每天上午9點鐘,雷打不動開一個小時的會議,美其名為「推進會」。
其實就是說十分鐘正題,各小組匯報一下進度,提出些問題,剩下的時間就流於形式了,在說說笑笑中度過剩下的時間。作為會議召集人的鐘偉既焦躁又無奈,他覺得實際上一周開一次就足夠了。
除了開會,不是還有很多可以推進的手段嗎?電話,郵件、微信群,甚至面對面-------幹麼非要搞這種一成不變的形式?
想一想,所有人在一個房間裡,待上整整一個小時,這個成本,不說巨大,起碼也是驚人的。首先是時間成本,其次是因注意力毫無作為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可以說成本翻倍。
據統計,每周花兩個小時召開10人小組會議的做法,其花費的資金差不多等於增加了一名兼職員工。而鍾偉所在的項目部,每周開的會幾倍於兩小時。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不知為什麼,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途徑,較以前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開會的方式卻幾乎從沒有改變過。
會議,可能是職場上最常用的工作方式,也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不少會議往往既浪費參會者的時間和精力,又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推進和改變。出席這種會議,不論對管理者還是參加者,都是苦不堪言。
低效的會議,就像一個黑洞,吸走了大量的時間,消磨了大量的精力。
使鍾偉擺脫困境的,是他接觸到英國著名的高效培訓師,格·阿爾科特的相關研究和闡述。在多年的職場培訓中,格·阿爾科特發現對於那些必須要開的會議,如果想開成功,開成一個高效的會議,最好能採用「四二四注意力法則」。
也就是把40%的注意力放在會前準備上,開會前把每件事都安排妥當,包括議題、議程;把20%的注意力放在開會上,即所有人聚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再把40%的注意力放在處理後續事情上,跟蹤推進結果、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這個法則收錄在格·阿爾科特的《高效忍者》一書裡。
善於學習的鐘偉大膽採用這個黃金法則,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使它變成了一個系統管理,將漫無邊際的「推進會」改革為會前有目標有規劃、會上有決策有承諾、會後有跟蹤有總結的高效率會議。
鍾偉運用這法則開了兩三次會,成效顯著,最終說服上司,將每天一小時會議縮減為每周兩次,周一開半小時和周五開半小時。其他的會議也在改革中。鍾偉得以從繁雜的會務中解放出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法則的奇妙之處。
一、40%的注意力用於準備——會前規劃
1.會前準備——高效會議的基本保障
不打無準備之戰,不開無準備之會。一般人總是忍不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開會上,比如會議日程怎麼安排,怎麼走流程,誰主持誰發言誰總結等等。
其實比這些更重要的事情是會前和會後,首先是會議規劃,即開會原因及目標、參會人員、議題框架,其次是能夠讓會議真正產生影響的行動,也就是在會議結束後把事情落實完成。
提前思考不是為了儘可能節省時間,恰恰相反,是為了得到最高的回報。只有充分的準備,做足功課,才能讓會議發揮作用。所以要
在準備階段把方方面面都考慮到,要做規劃,並且一定要用書面的形式通知到所有與會人員。
詳細規劃一番後,還要列印會議日程、準備背景文件或信息資料等,因此用時會比較長。
2.檢查表——不犯錯的秘密武器
凡是流於形式的會議,一般都是沒有檢查表的,這是許多人都不善於利用的工具。鍾偉覺得在項目推進會、團隊例會中,檢查表有助於快速設置會議議程,可以複製之前的想法,對於重複性的流程,不需要每次都回憶,減少了錯誤和遺漏事情的風險。
鍾偉說:「沒有檢查表,就很難要求工作上的一貫性。檢查表就是要確保每一次的工作流程都一模一樣。」他每次開會,都要設計一張專用的檢查表,以免會議開了半天漏掉重要的事情。
檢查表一般包括:
追蹤上周會議結論
檢查項目實施細則
確認規劃中的活動
3.提前閱讀資料——高效實用的開會文化
摒棄了以往的低效會議,鍾偉漸漸使推進會形成一種規律,或者說文化:有會必準備。
不僅會議主持人要做準備,其他所有與會者都要準備,提前閱讀資料。這樣,會上彼此之間的談話就能集中於想法和行動,而不是放在說明和長篇大論的解釋上。
在每一個議題開始前,鍾偉都忘不了說一句:「我相信所有人都已經讀過資料了。」然後迅速轉入決議階段。
如果你沒做準備,那你就是準備好迎接失敗了。在讀過所有必需的背景資料後,你才能做好準備迎接下一場戰鬥。現在,鍾偉很少再為開會而煩惱,團隊裡形成了這種準備,工作起來輕鬆多了。
4個建議:
召開會議一定要有原因,即目標明確
以書面形式將開會的原因、時間和地點告知與會者
明確強調所有人按時到會不能遲到
要求與會者提前閱讀相關資料,做好準備
二、20%的注意力放在開會——會上決議
在花了十分之四的時間做細緻的準備工作,同時也敦促其他人做了準備之後,接下來就是確保會議得到成效。
1.控制會議進程
作為會議召集人,首先要控制會議進行的速度。最好能尋求到這麼一種平衡:既不能為節省時間而太過乾脆——這很可能讓與會人員無法融入,不能全力去討論和決議。也不能給大家太多說話的機會——這會導致翻來覆去討論一件事。
要在這兩種情況之間達到平衡,就必須清楚把握好你想要達成的共識,並知道何時放開討論,何時收攏做決議。
2.適時的話術讓決策更迅速
會議主持人可以嘗試使用一種「有點兒不舒服」的話術,它通常是小組決策的強效催化劑,比如:
我知道大家都想去喝杯咖啡,那我們就先抓緊時間把這個問題解決。
這兒確實有點熱,這個議題完成之後,我會讓人去修空調。
我們再討論5分鐘,然後就溜達溜達。
3.關注結果,杜絕扯皮
低效的會議往往議而不決,大家都在相互扯皮,造成一再拖延,猶豫不決。而遵循四二四注意力法則的會議,往往在會議開始時就關注結果。辦法就是:既給出問題又結出問題的答案,讓大家圍繞更明確的話題展開討論,闡明各自的想法。
例如,本次會議的目的是制定預算,那麼在會議開始前就讓人起草一份預算,讓與會人員各抒己見,也許意見會不統一,但總的方向是一致的。
4.總結陳詞
會議臨結束,最好留作總結,讓所有與會人員都有機會發言。即使參與得很好,每個人也能用幾分鐘把注意力放在反思上,反思自己的參與情況並開始提前規劃下一步行動。
主持人一般可以問以下問題:
在這次會議中,你最稱道的是什麼?
在這次會議中,哪些事情讓你特別關注?
會議結束後,你計劃怎麼做?
你的期待是什麼?
5.結尾好一切才好
會議既要開得好,收尾也要收得好。最後三五分鐘,通常是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因此在與會者離開前,要讓他們獲得明確的目標,感覺到團隊的進取、和諧,迸發出工作動力。
確保每一個人都清楚自己下一步的工作,並作出公開承諾。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便於讓參會人員承擔起各自的責任。讓與會者把各自的任務寫到紙上,一目了然。
4個建議:
按時開始會議
人手一份會議議程並且遵照執行
指定專人做會議記錄
圍繞會議的主題開展討論,控制離題的問題
三、40%的注意力用於跟進——會後跟蹤
會議的後續跟進不止是重點,它還是唯一的重點,因為沒有後續跟進以及紮實的行動,開會是沒有意義的。承諾不代表完成,更不會改變世界。
1.劃重點郵件
跟進要在會議結束時就開始。會議結束前,每一個參會者都必須清楚需要採取什麼行動。最好是列出行動清單,或者用圖表展示出來,並輸入到會議記錄裡或列印到紙上。
會後,主持人要及時向與會者發送一封「劃重點」郵件,包括:行動要點、截止日期、提醒每個人各自的目標。尤其要說明他們各自的任務完成後,將對整體項目做出什麼貢獻,旨在激發他們的工作動力。
2.提供窗口澄清問題
提供的窗口可以是跟進郵件,或是定期檢查、走動管理(即負責人到工作區走走,讓團隊有機會接觸到你)。
走動管理時,可以問這些問題:
你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嗎?
你需要的東西都有嗎?
你的方向正確嗎?
我們遇到了一些比較大的困難,你那裡怎樣?
3.跟進郵件
這是除了「劃重點」郵件之外,會後一周或一個月後再發郵件跟進。可以直接把之前的行動清單再發送一遍,以示提醒。
或者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及項目進度,增強工作動力。跟進郵件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讓大家可以藉此機會問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有疑問或問題出現時該找誰處理。
4.量化行動
量化每一個行動的內容及其效果。在開始的頭幾個階段,量化行動內容會給人帶來條理感,起到自我提醒作用,讓人目標更明確,從而讓監管和跟進變得更容易。
5.行動的文化
這是體現開會成效的習慣性做法,項目團隊應該形成一種行動文化,也就是在跟進活動完成之後,相關人員應當得到嘉獎,讓每個人都有一種成就感。
不過,最好不要把完成視為意外驚喜。因為我們完成後續工作是分內之事,是一種常態,應當在意料之中,不應該為此大驚小怪甚至大舉慶祝。
4個建議:
會議結束時,一定要讓所有的與會者充滿信心
如有必要,總結一下會議成果
寫出書面紀要,以便跟蹤落實會議精神
按時結束會議
結語:好的會議能改變世界
總有些會議是不得不開的,有些事情非開會不能解決。作為與會者,重要的是思考,怎樣使參加的會議高產、高效、有價值。
問題在發展,方法需更新。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很多人在不斷尋求解決之道。
四二四注意力法則是個創新,也是突破,誰用誰知道。嘗到甜頭的鐘偉,深知這個法則的奧妙,因為它源於團隊上下都意識到,「我們所開的每一場會議,都必須產出效益,否則就不必去開。」
運用了四二四注意力法則的會議,與會者有信心、有幹勁。會議簡潔明快,節奏緊湊,每個人都有備而來,會後扎紮實實做事情。
最重要的是,開會時間減半,成效至少加倍。
歡迎關注@櫻桃莊園8,二級心理諮詢師,今日頭條職場領域優質創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書評達人,涉獵廣博,持續分享硬核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