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時間不夠用?是效率不行,「艾森豪法則」助孩子高效成事

2020-12-05 騰訊網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曉琳家的大孩子今年上小學了,但是她感覺自己的大孩子總是沒有辦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且在其他事情的時間安排上也不是特別的好。

他們家的大孩子在放學之後就會先跑去打籃球,因為他認為打籃球這件事情比寫作業這件事情更加的重要。但是孩子打完籃球之後精力就會下降,再寫作業的話完成效率就十分的低下,這樣孩子就總是沒有辦法按時完成作業。

孩子沒有辦法及時的完成自己的事情其實不是因為他們的時間不夠用,二是因為他們的效率不行。

孩子們時間總是不夠用是因為他們的效率不行

孩子們小時候自己是不能夠正確的判斷事情的重要程度,所以他們沒有辦法合理安排自己的事情的先後順序。父母總是看著孩子沒有按時的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而感到十分的著急卻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去幫助孩子們。

孩子們如果他們的時間不夠用的話,就是因為孩子們沒有合理的安排時間去完成事情把所有事情都擠在了一起所以降低了自己完成事情的效率。

因此我們要幫助孩子們去提高他們完成事情的效率,只有這樣,孩子們以後才能夠高效成事。

"艾森豪法則"就是一個幫助孩子們高效成事的一個好方法,它幫助孩子們把所有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分成了四個部分,讓孩子們合理的安排時間按照順序高效率地完成了事情。

既然這個法則對於孩子們來說如此的有效的話,我們不如來進一步的深入認識一下這個法則,在充分的了解了這個法則之後教會孩子們用這個法則去高效率的安排自己的時間。

這樣子孩子們就不會總是感覺到自己的時間不夠用了,有的時候還能給他們流出額外的空閒時間。

什麼是"艾森豪法則"?

艾森豪法則的明智之處就在於它告訴我們在行動之前,一定要懂得思考,把問題和工作按照性質、情況等分成不同等級,然後巧妙地安排完成和解決的順序。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科學地安排。特別緊要的事情要安排在第一位,正所謂跟驅使牛按照我們的意願行動的時候要先抓住牛鼻子才能更好的控制牛一樣,然後再依照輕重緩急逐步執行,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所有的事情條理性的拎起來。

在做事情的時候只有條理清晰,成效才能顯著。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就把所有的事情完成掉。我們都知道凡事都有本與末,輕與重的區別,千萬不能做本末倒置、輕重顛倒的事情。只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法則我們才能夠幫助孩子高效率的完成事情。

還有一個故事更能體驗出"艾森豪法則的重要性"。曾經有一天,動物管理員發現猴子從自己的籠子跑出來了,於是管理人員們開會討論如何解決猴子老是出逃的這個問題。

最後他們一致拍板決定把猴子的牢籠加高,因為他們覺得猴子出逃是由於它的牢籠高度過低。但是第二天,他們就又發現猴子在動物園裡大搖大擺的晃來晃去了。於是他們咬牙決定再次增加牢籠的高度。

住在猴子旁邊的鸚鵡問猴子說,你覺得你下次跑出去他們還會不會再增加你的牢籠高度?猴子回答他說,我覺得這很難說,如果他們再次忘記鎖上我牢籠的門的話。

通過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做事情的時候規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所有事情按照他的重要程度進行劃分,我們才能夠在規定的時間裡高效率的完成事情。

上面的管理人員就是只考慮到了牢籠的高度而沒有考慮到鎖門這件事情,所以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錯,既沒有很好的完成事情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我們應該如何運用"艾森豪法則「幫助孩子們高效成事?

"艾森豪法則"也被稱為四象限法則,我們如果能教孩子們很好的去運用這個法則的話就能夠幫助孩子們高效率的去完成事情。

四象限法則其實是時間管理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是讓我們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處理那些重要而且緊急的事情上,才能高質量的去完成這些事情。

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的應變能力還不是很好的,所以他們及時集中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夠在短時間之內把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迅速的完成好。

因此,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精力重點放在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上面。這些事情往往被我們放在第一象限上面。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教育孩子們根據"艾森豪法則"把需要處理的事情分成四份,分別放在四個象限裡面,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的時間不被重要性不是特別大的事情所佔據,提高自己做事情的效率。

第一象限中包含的是一些緊急而重要的事情。這一類的事情具有時間的緊迫性和影響的重要性,也是孩子們無法迴避也不能拖延的事情,是孩子們必須優先處理的事情,它表現為我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事情。

第二象限則跟第一象限有所不同。這種事情往往具有影響的重要性,但是並不具備時間上的緊迫性。它對於個人的影響性也是跟第一象限一樣的,因為它的時間比起第一象限更加的寬鬆,所以我們可以把第二象限的事情放在第一象限的事情後面,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不慌不忙的去完成這些事情。

第三象限的事情包含的是那些緊急但是並不重要的事情,由於它緊急但是並不重要,所以這一象限的事情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孩子們自己對於分辨事情的重要程度的能力是有些弱的,他們總是認為緊急的事情就是重要的,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比如別的孩子約他出去打球這種事情就是緊急但是不重要的,因此我們可以把這件事情的完成時間推後一點。

第四象限的事情則大多是那些瑣碎的事情,這些事情既沒有時間上的緊迫性也沒有任何的重要性。

這種事情我們也可以延後做或者是不做,比如上網衝浪,跟別人閒聊之類的事情就屬於第四象限的事情。

我們如果要幫助孩子們提高他們做事情的效率的話就要教育小孩子優先去解決第一象限的事情,然後去投資第二象限的事情,最後才去解決第三與第四象限的事情。

我們在解決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區分一下第一與第三象限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對於自己來說很重要的話它就屬於第一象限的事情,如果它不重要的話就屬於第三象限的事情。

在孩子們知道如何區分事情的重要性的時候,我們就要讓孩子們馬上去做第一象限的事情,然後計劃去做第二象限上的事情,完成第二象限的事情之後再授權去做第三象限上的事情,而第四象限上的時候我們就要減少去做的數量,因為這些事情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時間總是不夠用?你可以試試艾森豪法則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很多時候明明沒做多少事情一天就匆匆過去了,忙忙碌碌年復一年好像什麼目標也沒實現,我是深有感觸的,所以我一直在尋找有沒有一套時間管理法則讓我們學習如何有效率的過每一天?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內容。
  • 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四象限法則了解一下
    越是年紀大,越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早晨醒來,收拾完畢,趕到公司,打開電腦,一篇文章寫完,竟然就該吃午飯了,吃過午飯下午開個會,加班兩小時,之後下班,竟然又該吃晚飯了,吃過晚飯,運動一下,聽聽網課,竟然就該上床睡覺了……原本還想看看電影、看看書,居然已經沒有時間了。
  • 善用「帕累託法則」,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在點滴中提高學習效率
    文\路卡編輯\結媽看育兒家長在生活中會發現孩子有早上起不了床,上學總遲到,完成家庭作業拖拖拉拉等情況,對此感覺到分外焦慮,認為孩子這樣的生活習慣不行,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改變孩子。但如果家長能夠善用"帕累託法則"的話,不僅孩子的學習效率會提高,生活惡習也會得到改善。"帕累託法則"又稱作"二八定律",指的是"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即在任何特定群體中,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20%的投入和努力產生80%的效益。其本質就是強調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 艾森豪法則:優先去做最緊要的事
    要事第一艾森豪法則,又稱四象限法則,是指處理事情應分清主次,確定優先級別,以此來決定事務處理的先後順序,這一法則是由傳奇將領、美國第34任總統(1953—1961年在任)艾森豪將軍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艾森豪一人身兼數職。
  • 寒假孩子時間觀念等於零?用四象限法則,幫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一放假時間觀念為零,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來說都是不利的,父母需要學會及時的制止孩子,但是也有許多的父母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樹立好時間觀念。各位父母別著急,學會用四象限法則,就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樹立好時間觀念。
  • 掌握艾森豪法則,工作中就能主次分明,高效做事!
    20多年前,無意中看到了一本書,叫《不是不可能》,那是一本勵志的書,也算是心靈雞湯。那時候正年輕,需要一些心靈雞湯的激勵和引導、指導。在書中,讓我受益匪淺的、而且記憶最深刻的、最後一直在運用的,就是艾森豪法則,我的職業生涯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做事磨蹭拖拉,教會孩子「吃青蛙法則」,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其實想要改變孩子的磨蹭作風,家長可以通過「吃青蛙法則」來幫助孩子培養時間管理能力,徹底改變磨蹭的現象。王女士在當媽之前,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哥哥在管教兒子的時候大發雷霆,對孩子一點耐心也沒有。她時常勸哥哥教育孩子要溫柔一些,沒想到哥哥卻笑話她什麼也不懂,以後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 孩子假期內沒有時間觀念,巧用「四象限法則」,樹立正確時間觀
    二、沒有時間觀念對自身的成長極其不利1、孩子學習效率降低這個是很明顯的事情,將屬於學習的時間用於其它的事情,久而久之學習的時候就會發現學習的時候集中不了注意力。小孩子不能在學習上得到優越感就得不到動力,很容易就放棄學習,一但出現放棄學習,在學習上不努力,就會發現小孩以後學什麼都很慢很困難,除非天賦異稟或者有超強的意志力。學習的效率降低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 孩子明明很努力成績卻不好,巧用帕累託法則改善,學會時間管理
    1.孩子學習方法沒找對,學習效率低下在很多時候,學習也是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好的並且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孩子事半功倍,不對的學習方法只能是耗時又耗力,做無用功。比如說,同樣是背誦一篇課文,學習方法對的孩子很快就可以搞定,而方法不對的孩子只能是多發時間,所以永遠都很忙碌。因此,當孩子學習成績不見進步時,就要觀察一下孩子的學習方法,錯誤的學習方法只會拉低孩子的學習效率。
  • 疫情後開學,孩子學習狀態不好怎麼辦?教孩子用好「四象限法則」
    提高孩子學習效率的關鍵在於時間管理很多孩子對時間觀念的掌握都是十分的模糊,不知道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能夠做到十分自覺自律的孩子少之又少。只有教會孩子做好時間管理,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什麼是時間管理呢?
  • 孩子在家學習的關鍵在於時間管理,用好四象限法則,能事半功倍
    一提起孩子在家學習的情況,許多家長都有許多怨言,孩子在家裡面學習總是不專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不是一會就看看外面,一會就吃東西,一點也不專一,導致孩子的學習效率十分低下,也集中不了精神。孩子在下學習的關鍵其實是在於時間管理,學會利用時間管理工具,就可以提高孩子宅在家裡面學習的效率,能夠事半功倍。
  • 孩子不懂「時間管理」怎麼辦?運用「四象限法則」,開啟高效人生
    媽媽是一個公司的領導,她意識到孩子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時間,於是打算教他運用"四象限法則"來管理時間。小孩子為什麼也需要時間管理?時間觀念缺失的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都十分的缺條理性,大多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去做事情的。
  • 娃學習時間總是不夠用?帕累託定律告訴你:80%時間要用在這才對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往往會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不少是因為時間觀念不強、時間意識淡薄,導致學習效率不高,比如起床磨磨蹭蹭、做作業拖拖拉拉,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任務,包括學習任務、培養興趣愛好……隨著事情的不斷累積,孩子如果又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最終所有問題累積起來,就無可避免地將影響到學習。
  • 家有「熊孩子」咋管都不聽,「費斯汀格法則」,能助你一臂之力
    後果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認為強硬的態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方式,這會形成他們性格中的一項定向思維。可家長卻只是簡單把其歸為是孩子調皮、愛搗亂,其實這是不全面不理智的。01家有「熊孩子」咋管都不聽,「費斯汀格法則」了解一下這種煩惱可是困擾了好多家長,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怎樣才能不讓孩子再這麼調皮呢?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聽說過「費斯汀格法則」?如果孩子再有調皮搗蛋等行為,此種方法就能助你一臂之力。
  • 你不是沒時間,只是沒效率:高效能人士的七大效率法則(精闢)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做什麼事都捉襟見肘。其實,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之所以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是真的因為沒時間,而只是沒效率。高效能人士的一大成功之處,就在於能夠合理規劃時間、掌控時間,從而提升做事的效率。
  •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下得那麼好,我的孩子就不行呢?
    每次比賽後,都有家長朋友們問我們:為什麼別人的孩子下得那麼好,我的孩子就不行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總結如下:首先,學習西洋棋的益處,我們都已熟知,但是學習西洋棋的目的卻各有不同:其次,針對以上幾種目的,學棋的方式也不同:1.
  • 孩子難管不知如何是好?學會「費斯汀格法則」,讓你成功掌控孩子
    後來抓到了孩子,小偉的母親忍不住就是一頓打。打完之後,氣是消了,可孩子卻變得更加的膽大妄為了,既然連打都不怕了,他還怕什麼?像小偉母親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面對孩子頑皮的行為,往往都是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打罵,結果事情往更加糟糕的方向發展了。什麼是「費斯汀格法則」?
  • 孩子磨蹭,要寫一個晚上的作業嗎?看看「三隻青蛙」的法則
    1沒有良好的時間管理意識孩子是時間的概念模糊,例如,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他們玩幼兒園的生活除了玩,也不會有其他的工作和任務,所以,沒有平等的時間管理的培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進入小學家長的早期培養孩子的管理意識,不讓孩子馬上就無法應付老師的作業,所以他們在第一次接觸的必要的挑戰的任務,為了逃避的感情也排斥也"的待遇,形成了家庭作業拖拖拉拉的態度
  • 人民日報推崇的《九大教育法則》(為孩子收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特定的生長軌道,能飛多高走多遠,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掌握專業的教育方法,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讓養孩子變得簡單可靠。 人民日報推薦的《父母教育應該知道的9大教育法則》,我們一起學習。
  •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作業要寫一晚上?你不妨看看「三隻青蛙」法則
    孩子拖拖拉拉的原因:1、沒有良好的時間管理意識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比如剛從幼稚園到小學的孩子,他們在幼稚園的生活除了玩就是玩,壓根沒有其他作業和任務,所以並沒有培養出對等的時間管理。3、 大人給了壞榜樣中科院心理研究博士張梅玲曾說過,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大人的行為模式孩子都看在眼裡,如果說大人本身是一個喜歡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拖延症患者,那麼在孩子眼裡會全盤接受乃至模仿起大人的行為模式,變成一個做事沒有效率、並且不放過一切可以"拖延"的機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