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的孩子下得那麼好,我的孩子就不行呢?

2021-01-09 騰訊網

每次比賽後,都有家長朋友們問我們:為什麼別人的孩子下得那麼好,我的孩子就不行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總結如下:

首先,學習西洋棋的益處,我們都已熟知,但是學習西洋棋的目的卻各有不同:

其次,針對以上幾種目的,學棋的方式也不同:

1. 天天上課練習的,多數是要成為職業的孩子,要成為職業棋手不這樣練是不行的。

2. 一周三次課以上(多為日常班),這樣的孩子進步是最快的,能很快達到高水平。

3. 一周二次課,回家又刻苦練習的,這樣的孩子進步也很快,能迅速達到一定的水平。

4. 一周二次課,回家沒有練棋的孩子,進步較快,但要達到高水平,時間也很漫長。

5. 一周一次課,回家多練的孩子,進步稍快一些,但不能達到高水平。

6. 一周一次課,回家不練不摸棋。這樣的孩子進步最慢,結果自不必說。

7、多參加比賽,特別是有機會參加全國錦標賽或省錦標賽,沒有經過大賽的歷練,缺乏比賽經驗,也很能到達頂尖水平。

實際上在孩子學棋的過程中,需要老師、家長、孩子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而孩子們由於悟性、理解等方面的差異,同樣學棋一段時間後,棋力也會有高有低。

所以,家長們在進行比較的時候,要根據孩子自身情況,首先要看看孩子學棋的目的;其次再看看孩子為此付出了多少。同樣的學棋時間,一周一次課,回去又不練習的孩子,要趕上一周二次課,甚至課更多,回家後又多加練習的孩子,恐怕就很難做到。做任何事都是天道酬勤!

根據全國各地的經驗,我們建議想要成績的孩子要多上課、多練習,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學棋練棋,水平很難得到快速提高。

另外,缺課也是限制孩子進步的一個原因,特別是剛開始學棋的孩子,缺課多了,很難趕上,等於重頭再來。

還有的家長只想上小課,不上大課,這也是不正確的。大課是一種氣氛,在這個環境裡合作、交流、討論以及與不同風格對手較量,有利於發現問題,有利於學生自己不斷犯錯和糾錯。小課有利於老師全面指點學生。所以,最好是大小課兼顧。據了解,在省錦標賽獲得冠軍的棋手一般學棋的時間為每周5至7次,而且大多是大小課均上,在全國錦標賽獲得冠軍的一般每周的學棋時間多達32個小時,而且在經濟上投入相當大。

最後,選擇一家有資質的培訓機構和名師也是至關重要,現在社會上有些業餘棋手在家裡隨便教,以個人名義進行招生,選擇到這樣的地方學棋,沒有氛圍,自然也影響了孩子的進步。

祝願家長朋友們,看了以上的說明,能正確的引導自己的孩子如何學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專注度那麼差?家長用好「閾限法」,輕鬆培養專注娃
    鬧鬧媽媽輔導鬧鬧作業讓這原本安靜的樓道「熱鬧」起來,後來聽鬧鬧媽媽說:原本想讓鬧鬧坐那看會書,我打掃衛生,誰知道鬧鬧坐那還沒兩分鐘呢,就到處亂跑,要麼就是在我扭頭瞬間看書,我沒看的時候左顧右盼不知道想啥呢!鬧鬧媽媽很生氣就對著鬧鬧說:「你看你一天天的都不能坐那待五分鐘,我一轉頭你就裝模作樣,看書專心點想啥呢?」
  • 孩子為什麼會變「笨」呢?
    他說,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裡,就會覺得他們「越學越笨」了。那麼,孩子是怎麼變「笨」的呢?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話,怕被別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經過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驚為天人,救出了她。這 位公主才對著鏡子意識到自己原來如此的美麗。
  • 浙大教授鄭強:中國孩子不差啊,為什麼他成年了就不行了?
    「中國孩子跟別國孩子一起玩都不差,為什麼他成年了就不行了?」浙大鄭強教授一席話,驚醒夢中人。「我特別希望新聞媒體搞什麼訪談,能不能把幼兒園老師安排跟我們坐在一起?」「為什麼?你看我們的少年不差啊!「他為什麼成人了就不行?我們中小學教育、特別是幼兒園教育,它特別摧殘我們中國男孩的自尊心和責任感。」「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他們叫什麼?我們現在的教育觀念在哪裡呀?我們已經成為了我們有很多老師謀生的手段!他已經不再搞教育了!」
  • 父母都愛孩子,但現在為什麼卻愛得「千瘡百孔」。原因只有1個
    爸爸是控制型的,不管家裡大事小事,都要聽他的,我害怕,也從不敢頂嘴。爸爸從小到大很少有好臉色給我。每天都過得很緊張,我是不敢惹他,即使很生氣、委屈,也要含著眼淚吃飯。並且,爸爸對我的期望特別高,應該是想讓我完成他的夢想——出人頭地,所以就對我的學習要求很高。什麼都可以不做,但是學習不好就不行。
  • 古代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原標題:古代那些「別人家的孩子」身為父母,在有意無意中總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由於「這山看到那山高」心理作祟,總覺得孩子是別人家的乖。於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詞悄然發生了語義增值,既是對人家孩子的充分肯定,也被賦予了優秀孩子的潛在含義。
  • 難道就是告訴別人我曾經來過!孩子一句話字字戳心!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大致的意思就是在討論旅行的意義,大家都這麼喜歡旅行,那旅行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為什麼要旅行.我們每次的旅行都有有什麼收穫,我特別喜歡看到的一句話.我們的旅行不只是告訴別人我曾經來過!發覺這句話,還真的挺直白的.我們很多人的旅行不就是為了告訴別人我曾經來過嗎.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璟頤看著臺下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好孩子的誇出來的:誇孩子是一門學問,掌握這三點,正確誇獎孩子
    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的老師說過: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當時不是太明白這句話的真正涵義,但隨著不斷地實踐,之前的認知被逐漸內化,也慢慢地懂得了這句話的真諦。01 誇獎孩子會讓孩子更認同自己好孩子確實的誇出來的。這點我在我家兩個孩子身上得到了印證。
  • 為啥別人就能撿到好石頭、賣高價,我就不行呢?
    然而對於大多數石友來說,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便覺得:為何別人就能撿到好石頭,賣高價石,我就不行呢?這人的運氣真好,哎,只怪自己石運不好!難道真是運氣的原因?也許有石運的因素,但卻影響不大。每當和其他石友一起去撿石頭,最後看看大家的收穫,怎麼別人就撿得到好石頭,自己就撿不到呢?於是,便將原因歸咎於自己的石運沒有別人的好。只會這樣想的石友,也難怪他撿不到好石頭了。
  • 讓孩子當老師,激發孩子的自我求知熱情…
    你家寶貝有沒有沉迷玩耍,到了該休息,該吃飯,該洗澡的時間卻怎麼都不過來呢,不妨試試我這個方法呦~讓孩子當老師具體有哪些好處呢,讓我們以學習為例看一下:讓孩子「當」老師的目的是什麼?考高分,爭名次?NO!為什麼?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可明明這一次又是孩子犯了錯誤,他卻並不希望被孫先生教育。反而在孫先生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真是煩死了!」這讓孫先生表示非常無奈,你要是不犯錯的話,我不就不會說你了嗎?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很常見,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樣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樣子呢?為什麼孩子怕被說?
  • 想要孩子長得高就得「睡懶覺」?科學證明有道理,家長卻很為難
    文|秘籍君孩子長高,現在可是個大問題。現在家庭條件好了,每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孩子在飲食上營養都很豐富,所以個頭一般都不會太矮。也正是如此,大家普遍都高,如果自己的孩子個子矮,父母就會很焦心。我表姐家兒子今年13歲了,身高才一米四多,跟他同齡的男孩都有170cm的了,女孩也普遍150cm左右了。所以表姐特別焦慮,生怕兒子以後成矮個兒。
  • 孩子挑食偏食怎麼辦?提高廚藝呢或是有別的辦法呢?
    首先是飲食種類的單一化,我們有些家長在買食材的時候總是買那幾樣,問起來還會說我就擅長做那幾樣飯菜別的不會,時間長了孩子吃習慣了自然也就挑食偏食了。我長在南方深有體會,整年吃大米飯,一個月就吃一次麵食,吃菜總是炒菜,時間長了自己都吃膩了別說孩子了,所以換著口味吃變著花樣吃很重要。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阿布媽媽聊育兒有些人經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的。」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 孩子問我為什麼要學英語?我這樣回答
    孩子學英語的積極性一直不是很高,而且還不止一次問我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孩子有這樣的疑惑也很正常,就連成人也常會糾結,這麼費勁地學一門外國語言,究竟是為了什麼。面對孩子的提問,豆爸想到了去年有兩個微博紅人在網上互相罵架。一個是國民老公王思聰,一個是農民作家花千芳,倆人在針對「學英語無用論」這點在微博上互懟,在網上掀起了不小浪花。其實豆爸很多時候分享學習英語的方法時,就有一些網友會在文末留言說為什麼讓孩子花那麼多時間學英語,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相信你看出哪吒其實本意是不壞的,但是村子裡的人都認為哪吒是個怪我,哪吒也在這些人的指責中變得十分頑皮,但是後來因為他的父親一句善意的謊言:"你的真實身份是靈珠轉世"讓哪吒走出了自暴自棄的狀態,決心去除妖斬魔。為什麼會有這麼神奇的現象呢?
  • 懷孕後我找了一個接盤俠,沒想到接盤俠哄我生下孩子,自己卻跑了
    這些人的如意算盤打得很不錯,但是要知道的是天下沒有那麼多便宜可以讓你佔,身邊養著一個備胎這種事情是非常有危險的。我叫郭雪,長相屬於那種耐看型的,從小到大身邊並不缺少追求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習慣了被人追,遇到了哪些主動追我的人,我都沒有感覺。
  • 尊重孩子話語權,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1、我們怎麼能夠破局呢?現在的年輕爸媽很少有會下圍棋的,不如向孩子的爺爺、姥爺取取經。中國孩子應該學點中國遊戲,比如下圍棋。圍棋有口訣:金角銀邊草肚皮。也就是說,中間的大塊空地不值錢。有一個術語叫棄子爭先,就是焦灼到不行的時候,誰先放棄誰先爭下一個先手,這盤棋先放棄的下盤棋先下子。也就是還有金角銀邊呢,我去佔邊掛角。因為我要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在這一個子兒懟一個子兒的規定性。一個人究竟是在可能性上自由,還是在規定性上黏著,這取決於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 丈夫的另一個「孩子」(下)
    然後便去那個女人的破房子蹲點,她發現那個女人每天傍晚都會推著嬰兒車出來散步。 姜娜跟小媛商量好了計劃,一切準備就緒後,姜娜趁那個女人打電話時,立刻衝過去抱.走嬰兒車上的孩子。 在那個女人反應過來之前立刻跑到小區外坐上小媛的車。 那個女人追出來時,小媛已經開車離開了。
  • 為什麼孩子總是很慫,這三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慫」
    家裡人著急的不行,問孩子問老師,最後才搞明白孩子和班上的小朋友有矛盾了,自己的玩具總是被霸道的小朋友搶走。而且因為鬧矛盾,對方那個小孩比較強勢,又因為坐在自家孩子前面,以至於孩子上課根本不敢朝前看。小孩子們都有一套自己的理由,特別是表現得「慫」的小朋友,因為害怕被兇,也可能是擔心沒有人願意和他玩,甚至是毫無理由的就是害怕。長久下去,孩子的性格越來越懦弱,做家長的也慢慢的無可奈何了。一,那孩子為什麼會「慫」呢?很多家長都表示父母的性格並不是膽小懦弱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慫」和自己沒多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