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很多時候明明沒做多少事情一天就匆匆過去了,忙忙碌碌年復一年好像什麼目標也沒實現,我是深有感觸的,所以我一直在尋找有沒有一套時間管理法則讓我們學習如何有效率的過每一天?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內容。
在開始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故事的開始是在一個動物園裡一天,動物園管理員驚訝的發現袋鼠竟然從籠子裡跑了出來,於是馬上開會討論,大家都認為應該是籠子的高度太低了,他們便將籠子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30米,第二天他們又發現袋鼠跑到外面來了,這次他們便將籠子的高度加到50米,這時隔壁的長頸鹿問籠子裡的袋鼠「你覺得他們還會不會繼續加高你的籠子呢?」袋鼠笑著答道:「很難說,如果他們還繼續忘記關門的話!」故事中的袋鼠每天可以跑到外面並不是因為籠子的高度過低,而是因為管理員們忘記了關門,一味地加高籠子的高度並沒有解決問題的真正核心,這樣的做事方式當然不會有效率,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忙得團團轉,可是當你問他忙些什麼的時候他卻說不出具體的問題,只說自己忙死了,還沒了解事情的條理和原因就開始瞎忙,時間當然永遠不夠用。
還有另一個故事,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給學生們上課時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後從桌子下面拿出了一些鵝卵石把石頭全部放到了罐子裡,之後蘇格拉底問向全體同學「你們認為這個罐子是滿的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是的,這時蘇格拉底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把沙子從罐口倒下去,然後又問了相同的問題。這時學生們都不作聲了,過了一會兒班上有一位學生低聲回答說可能滿了吧,不料蘇格拉底又從桌子旁邊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和沙子填滿的罐子裡,然後他又問同學們「你從我做的這個實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學生們搶答道「我明白,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每天的行程有多滿,如果要硬擠一下的話還是可以有很多時間做別的事情的」蘇格拉底微笑著說「你們的答案也許不錯,但我還要告訴你們另一個重要經驗,而且這個經驗比你說的可能還重要,那就是如果你不先將大鵝卵石放進罐子裡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再把它們放進去了。」從這個故事我們會發現做任何事情前,應該在行動前停下來思考和規劃,把問題和工作按照性質分成不同等級然後再安排事情解決的順序,這樣才能有效率的處理你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簡單有效時間管理的方法是——艾森豪分類法則,艾森豪是美國第三十四任總統,他也是美國史上第二位職業軍人出身的總統,為了應付繁複的事務並且爭取有效率的處理他就發明了這個艾森豪分類法則,我們也稱為十字法或四象限法則,這個法則共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先挑選目標
就如最前面動物園的例子,先思考影響事件最重要的是什麼?以終為始從結果倒推影響事情的重要原因,理清每件事情的條理之後再開始安排。
第二步:設定每件事情優先次序
就如蘇格拉底所說得不先將大鵝卵石放進罐子裡以後就沒辦法把它們放進去了,如何優先次序處理事情呢?首先,把事情分成重要和緊急的然後再用十字法分為四象限:第一象限這裡的事情重要且緊急,我們稱為必要區,這象限的事情需要儘快處理;第二象限這裡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我們稱為效率區,雖然事情可以暫緩但是我們必須加以重視,想要提高效率我們每天花最多心思與時間在這個象限上;第三象限這裡的事情緊急但不重要,我們稱為分心區,這象限的事情不應該佔據我們太多時間;第四象限這裡的事情不重要而且不緊急,我們稱為浪費區,既然不重要而且不需要儘快處理我們該學會拒絕,避開這個浪費時間的事情。明白了事情的優先次序就可以把時間放在對的事情上。
第三步:進行自我評估
審視每天把時間都花在哪個象限裡?我們會發現過去的時間往往都放在第一與第三象限,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二象限,這時候你要學會問自己如果持續待在第一與第三象限會帶來什麼成長?只有主動的將時間投入到第二象限效率區我們才可以預防和消除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帶來的危機和問題,把第二象限的任務放在首位也就是投資在自己的身上,你就會發現更加多的控制權,也會有更加多的時間更有效率地處理每天的事務。
結語
艾森豪原則的三個步驟就是先挑選目標清楚事情的原因,之後再設定優先次序將它分類,最後再自我評估審視自己的行為。那麼希望你從今天開始按照艾森豪原則開始規劃你的每一天,讓每一天過得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