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個誤區,覺得「忙碌」就是「時間不夠用」,後來參加工作才發現,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人到中年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卻不知道每天在忙什麼,日子每天過,卻只是在機械地重複著。
【關於忙碌】
俞敏洪掌管著年收入百億的集團,在我們想來,他應該是每天忙到腳不沾地,處理公司上下的大小事務,但事實上,他除了會處理公司事務,還有時間看書、寫作、直播、接受訪談,甚至還會出國旅行……
為什麼人家與我們的時間是同樣的,卻可以做那麼多事情?俞敏洪每天工作近15個小時,他曾說:我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並不忙,我只是時間不夠。
忙,是一種略帶焦慮感的心理狀態。當你只能完成2件事的時候,後面還有10件事等著你去完成,於是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忙,有做不完的事,並充滿焦慮。
有位朋友在一家公司做副總,每天都很忙,一次去拜訪他,沒聊幾句就打進來好幾個電話,粗略算來,差不多5分鐘就有一個電話,這樣當領導哪裡還有自己的時間。在後來的交流中才發現,原來公司裡的大小事務他都抓在手裡,不懂授權,事事操心,把自己搞得很累,還難免有考慮不周的時候。更嚴重的是,下屬越來越沒有主動意識:反正做什麼領導都不放心。由此看得出,因為「忙碌」帶來的焦慮感,只是片面的思維問題,只要換個思路,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分清主次就不會感覺很忙了。
【學會給事情排序】
當事情多到讓我們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給事情排個序,然後按照這個順序去一一執行,你會發現所謂的忙碌,只不過是給自己事情做不好找一個藉口而已。依照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假如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天,如果我們已經完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三件事,就不會有什麼遺憾了。可是,如果沒有給事情排過序,當最後一天來臨的時候,就會感覺遺憾太多。因此,要先把手頭的事情逐一篩選,排個一二三出來。
【辦事要分優先級】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作者史蒂芬·柯維說:你應該先給事情排優先級,再按優先級把事情放進日程表。要清楚這是兩件事而不是一件事。先排優先級,再按優先級把事情放進日程表。這樣一個流程下來,該做的事情也做了,也不會覺得很忙。所以「要事第一」就是要求我們給事情做優先級排序。
【如何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
按照時間管理的邏輯和方法,將事情按照緊急和重要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
第三象限:緊急但不重要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
然後把你要完成的事情按照輕重緩急的程度分別放進這四個象限裡面。熟悉這個方法之後,就可以根據圖形,每周、每日檢查項目進度和安排工作。同時我們也要很清楚,在這四個象限裡面,儘可能地著手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時,你的工作將會有條不紊,你也會從容淡定,能夠把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否則總是把事情拖成重要且緊急,你就會像個消防隊員,四處救火救場。
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做了很多事情,卻依然感覺好像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被遺漏,其實這種狀態就是忙碌且焦慮。職場中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在按照事情的優先順序來進行。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人與人的差別其實就是時間管理,更是自我的管理呀。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歡迎關注,一起學習成長,有關於本文你的觀點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