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廠真的不夠用嗎?山葉MT-09改裝歐琳斯避震體驗

2020-12-06 MOTO

以下分享純屬個人意見,我很少滿胎,只追求流暢輕鬆騎行,可以有進步很好,騎的流暢很開心,騎得很慢,就吃吃喝喝當出遊。偶爾會去騎騎山道,最喜歡被別人超車,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欣賞人家流暢的騎行姿勢。觀念錯誤請用力鞭,如何可以更快,我這輩子是放棄這個夢了,就不多討論。

隨著自己的愛車破1萬大關,為了堅定自己繼續騎這臺車的決心,決定通過再破費一點的方式來增加自己以後的財務損失(賣車時,改裝品都不算數啊,改得越多,越不捨得賣)。

山葉MT-09的後避震真的是不太夠用,所以改裝後避震器,成了我這次改裝的重點。

當然基於對後座的重視及規避後座對我亂花錢的指責,要改裝都是為了要獲得"液壓預載"這個套件,以利於載後座出門,可以快速的調整。

選避震器,就搞了很久,畢竟上萬元的東西,是很難一改再改。所以一開始鎖定KYB、OHLINS跟YSS這三個品牌。總之因為一連串的研究跟商品到或時間的考慮,最後入手了OHLINS YA535。

但其實在上手前,又重新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避震器,畢竟前兩次避震器的改裝經驗,都不太美麗,所以這次真的是想了又想。根據一堆前輩的討論,我們可以把後避震有關的先摘要為彈簧+預載調整、回彈阻尼及壓縮阻尼等三個部分。

當然,更進階的還有高低速調整的問題,尤其是高階避震器,通常在這個部分會有許多設計,但根據我過去的經驗,光是調回彈壓縮我都快瘋了,我的屁股跟路況讓我覺得我一定不會花這麼多時間處理,甚至,也調不出個所以然來,我就放棄了。

自己挑選避震器,其實多數的廠商都有對應體重的彈簧調整,但我必須說,到現在我還是有一個疑問,對於街道用車,而且會載人的狀況下,彈簧是要?

1.用車主的體重下去設計?(那載人重量怎麼辦)

2.取車主跟雙人體重的平均值?(看起來好像很合理,但實際上應該是一個人騎太硬,兩個人騎預載調多少?)

3.用雙人的最大值?(這樣平常騎起來一定太硬)

汽車改裝是沒有這個問題,畢竟車本身就1300-2000公斤左右了,多一個車主或是乘客,差異都還再全部重量的10-15%之間;但以我的車來說,車重約200公斤,我自己70幾公斤,再加上後座就接近130公斤,達到車重60%,我是很難理解究竟設定是以哪個當關鍵?

很早以前用OHLINS體驗很差,彈簧太硬,我上車,車子幾乎不會下沉。後來改用國產闢震器,體驗也很差,也是問我單人跟雙人重量,但彈簧也太硬,我上車,車子幾乎不會下沉。

所以這次定製化彈簧的避震器不是我的首選,決定先選有液壓預載調整的品牌優先(其實如果有載後座需求,又很強調載人後的運動感,強烈建議液壓預載調整是一定要考慮的)。

因此幾乎國內品牌全部陣亡,只剩下三個進口品牌。但在作這個功課的過程中,我發現當年OHLINS被我嫌棄,似乎不無道理。以OHLINS前叉街道版的產品,你就可以發現,專用車型對應車主的重量,最低從130磅開始,且一般車型大都以170磅當作標準值。難怪當年體重還在50公斤徘徊的我,怎麼樣都覺得彈簧沒反應。

YSS被我淘汰,純粹是自己豬頭,上了SW MOTECH的馬鞍架後,油門端的後腳踏就廢掉了,無法再鎖其他東西(它的液壓預載鎖在這一側,氣瓶則是鎖在離合器端的後腳架上)

KYB則是因為保修問題,讓我放棄(我個人是覺得這樣真的沒辦法買,就算是改裝避震器,其實2-3年或2-3萬公裡,還是應該要保養調整一下,保養要寄回日本原廠,搞個一個多月來回,這真的會瘋掉,這真的要有錢又有閒才能選。

所以最終是由OHLINS的YA535跟YA534作選擇,原本是要選YA534的,畢竟差了1千元,但由於YA535可以明確確認交付時間,而YA534需要一等再等,就把YA535下單了。

安裝對車行來說,並不是太大的問題。但不知道是不是中了籤王,我的後腳踏死活拆不下來,對應當初另一側安裝馬鞍架10分鐘搞定的經驗,這個腳踏大概搞了快一個半小時,用破壞的方式拆卸這些螺絲,真是為難老闆了(原廠當初裝左右腳踏是怎麼弄的?一邊螺絲膠,另一邊焊接的?)。

裝上去之後,我只能說究竟是在貴在哪了?如果沒有液壓預載調整這個需求,我應該是不會買這個牌子,光從外觀的精緻度來說,不能說它不好,但國產品牌的外觀真的也不輸它(畢竟差價巨大)。

過程中,車行當然花了不少時間來調整預載(標準的預載設定有很多學問)然後就是自己騎行的調整。

第一個感受:我完蛋了,避震器比先前的原廠避震器還軟?(預載只轉三圈而已)

在車行調預載時,我就有不祥的感受,後避震非常軟,軟到我坐在車上,用力往下壓,車子立刻就下沉,有一種老款MT-09的感覺,不只是會下沉,同時它的幅度有點大。立馬希望預載再調強一點,但車行老闆不建議我這樣做,希望我是當做被他騙,因為他根據自己的經驗跟對我騎車習慣的了解,他覺得這個預載剛好,這個版本彈簧對應我的體重大概就是最低極限(幸虧體重比年輕時增加不少),因此我一定會有預載不用調很多的狀況,他覺得我可以先這樣騎看看。

基於對老闆的信任,我只能這樣就先騎看看了,但離開店裡回家,立馬就感受到非常有趣的現象。

1.後避震真的很軟,用感受的方式,會覺得後避震下沉很明顯,但後輪的貼地性非常棒。

2.後避震雖然很軟,但遇到坑窪不會有連續搖晃的感覺,都是震動一次,就會感覺到輪胎繼續貼地滾動。

3.後避震真的很軟,但過彎時並不會有沒信心的感覺,不會有後輪可能會滑掉的感受,你會感受到後輪下沉,然後到出彎點加速時,後輪完全沒有晃動就可以加油出彎。

我必須承認,我第一次覺得避震器的彈簧在工作,而且是像我們在戳布丁一樣那種柔軟感覺。

第二個感受:阻尼基本上老闆建議我依照手冊調整,然後主觀的調多一點先試試看(原廠建議設定都是12格)

安裝改裝避震器,當然都知道調教很重要,但除非老闆是你,否則你很難在店裡面安裝完,靜態調整的過程中,就有一個完美的阻尼設定。因此老闆建議我就用原廠建議設定的12格當基礎。依照自己騎行幾天的經驗再來做調整。我只能說可以手轉真好。

從車行騎回家,大約要40分鐘的車程,就在等紅綠燈的過程中,調了三次阻尼設定。

目前大概是回彈17格,壓縮15格,不過純山路還需要再調整。這是一個我覺得在通勤過程中,自己覺得最舒適及平衡的設定(不堵車,15分鐘市區/15分鐘快速道路/10分鐘山路)。

不會有原廠避震器,預載怎麼調都是太軟或太硬,阻尼怎麼調,都覺得幾乎沒有變化的狀況。

一定有人覺得花這麼多錢,有差別是應該的,但說真的,上一臺車也花了5000多買國產避震器,調來調去就只有硬、很硬、非常硬,其實裝兩根鐵棍可能效果差不多(我自己是覺得彈簧設定就太硬了)。

第三個感受,老闆賺我這單真的很辛苦(連安裝跟調整設定大概搞了三個多小時)理論上,我們在安裝後避震器,車行設定是很理所當然的,雖然遇到後腳踏拆不下來的窘境,但最讓我尷尬的是,前避震其實調整最久。

其實這個調整很久,讓我覺得有點焦慮,畢竟這似乎表示

(1)我之前的設定非常爛?

(2)老闆是要用另外一種方式暗示我要換前避震嗎?

同時這次的設定跟我原本的設定在預載、阻尼設定上有很大的差異,預載強化非常多,阻尼則是回彈跟壓縮都跟我調的不一樣。我必須說,覺得人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在調整,然後……

(3)搞一個我一定覺得會很硬的設定,我等一下還要調回來,有點煩。

但是我覺得預載一定太多,阻尼調的怪怪的設定,我現場前叉壓不動的設定,跟後避震莫名的匹配。這個前叉應該很硬的設定+後避震好像太軟的設定,在路上騎行的感覺一點問題都沒有。

車行老闆是有點吃虧,他可能騎車技術不錯、修車功夫很好+念佛也不錯(說實話看一個比我年輕,不到40歲的老闆在自己車行放"心經")。

講不出什麼很厲害的道理,但做的設定對我來說倒是非常受用(有興趣的車友可以看一下前後懸掛搭配的資料,我覺得應該是這個原理)。

第四個感受,OHLINS有他貴的道理,但不一定是多數人最好的選擇前後幾臺車,都改裝避震器。其實我們在選擇改裝時,車友間的推薦,會是一個關鍵。但不可否認

(1)鍵盤車手很多

(2)每個人的感受差異很大(騎行習慣差很多)所以自己可能還是要對自己的需求有一些想法。

我自己的觀點是這樣(當然最完美的是你有很好的車友,跟你騎一樣的車,可以直接體驗:

1.給你建議的車友、朋友、網友、老闆,你究竟有沒有跟他一起騎過車?

2.你跟他們的差異有多少?(過彎時速可能差20km/h,你是通勤車,他是山道專用車)

3.你自己究竟改完以後,希望得到什麼?(你自己很愛調嗎?屁股癢調一調,你不會覺得很煩嗎?)

但真的很多都是聽說其實自己都沒有改、拿小車的經驗來說、或是根本聽別人說,不過這種討論有助於你掌握更多的可能性或避免你忽略掉的東西。(小車由於重心、胎寬跟原廠設定的問題,我自己過去的經驗,其實避震器改裝比重車容易有感,要改裝無感或很糟的可能性真的比較低)如果你很難從車子小調整,騎的有順一點這件事情得到喜悅,真的不要花太多錢去改這玩意(我到現在還是覺得,或許YA534我就夠用了)。

第五個感受,屁股不能亂坐,東西不能亂改,騎士的技術決定了速度,改裝只能滿足自己的喜悅,改完避震器只有兩天,我就覺得好像可以再好一點點。默默的我自己的前叉就換了顏色(這樣是不是跟後避震比較搭一點明明沒有任何關係)

Andreani的前叉阻尼套件,就默默的也裝上車了。但說實話,這個前叉套件,沒有很合我的口味,或是說CP值不夠高。

前避震的支撐性比原廠高很多,但阻尼的調整,只要調一點點,我覺得就有種過硬或碎震太明顯的問題。(老闆也是沒有很支持我改,就自己犯賤啊,但這樣就不會動歪腦筋)

如果以過去所有的經驗來看,大概就是這個概念。還需要花一點時間,找到自己需要的狀況,所以改裝真的不是一定就比原廠好。

原廠夠不夠用?

我覺得其實很夠用,沒有到你不改裝,好像就不能騎,或是會騎的特別慢,過彎會特別卡的狀況。但有時候,改裝追求的是易於操控跟安心感,絕對不會因為改裝完,就會快個三秒,但同樣的彎,你可以再放心一點過去。

第六個感受:MT-09究竟要改那些東西?

新版09的前後避震,認真說,都是夠用,甚至我認為前避震是很夠用了。雖然很多人都提到09後避震的問題,但我自己的觀感,MT-09本來就是介於運動街車跟ADV車型(或是說有一點點滑胎車的味道)之間,懸掛行程較長,原始設定較軟。對沒有騎慣這類車的車友來說,會有點不安全感,但真的是夠用(騎越野車跟ADV的車友覺得MT-09算穩的,同時大家可以發現,MT-09SP版,多數評論都專注在操控的安心感)。如果你一直不習慣09有點晃、有點軟的後避震,適當的改裝會讓你更愛這臺車。

新版09的剎車要不要改?雙子星輻射卡鉗常常被詬病,算是Y牌自己的特殊產物(同等級活塞最小),但如果是要控制車速,其實頂多換個剎車皮就夠了。我自己是很想改Brembo卡鉗,但因為(1)自己豬頭,sw-motech的護弓會卡到(2)車行老闆堅決反對,這個人很喜歡有錢不賺,所以我目前應該是不會做這個改裝了。確實像某些專家的意見,很多人喜歡把剎車改到最強(我自己也是)。

新版09的電腦要不要刷?排氣管要不要改?雖然我也很想改,但還是放棄了。到現在我還是會覺得MT-09的扭力有點大,現在這種完全不用拉轉的騎法,也讓我覺得可以換不同的騎行模式。唯一聲音可以接受的天蠍排氣,又會卡到我的下擾流,還是默默地放棄。

其實這次改裝是因為原本想換車了,想要入手MV Turismo Veloce 800的二手車,踩不到地當通勤車,我還是做不到,那還是把預算拿來調整自己的車好了,但很多都被車行老闆給阻止了,而且他說的有道理。

相關焦點

  • 想入手山葉MT-07的車友可再等等,2021款有新變化!
    2021款MT-07首先,繞不過去的是升級排放標準為歐5(MT-09已經先行達標),勢必要對引擎進行調整。將現款的菱形車架,更改為與2021款MT-09一樣的更具動感的「Deltabox」鋁合金車架,使車體更整,更堅固,有效改善騎乘體驗。2021年MT-07的前制動碟由現款的282mm更換為更大的298mm碟片,官方表示可以提高制動力,卻又不至於增加重量。輪胎更換為米其林PR5輪胎。
  • 探索摩託車儀表的另一種可能,山葉2021款Tracer900旅行車!
    ,這才回過味來了,感情這山葉是來中國清庫存了,泱泱中華,何至於此?↑老款車型,注意車頭和大包圍,和新款比是土肥圓的外觀不就是看國內摩企暫時無力攀登10萬元以上的大貿車型嗎?所以才表現的有恃無恐,等到國產公升級車型一一出世之時,這些企業還敢如此賣老款撈錢?
  • 改裝不走彎路:如何區別一款避震的好與壞
    運動短簧如果是對原廠的阻尼設定比較滿意,僅僅只是希望降低車身帶來的視覺效果,那麼一套物美價廉的短簧應該才是您的首選。降低了車身,車底的亂流更少,高速行車更加平穩。更何況,優質短簧帶來的更強大的支撐會讓你信心更足。
  • 真的比原廠好嗎?
    它裡面大部分都是水來的,但是由於冷卻液的配方問題,裡面的化學物質會有些差異,廠家們也考慮到這個情況,各個類型的顏色基本上也會不一樣,基本上如果你原車是藍色的,你可以加藍色,一般來說是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如果你的車是藍色的,就不要加那種紅色的,因為它的化學物質都不太一樣,其實廠家可以把冷卻液做成無色的,但它為什麼要做成好幾種顏色呢,一個的話是為了醒目,第二的話就是為了區分冷卻液的種類。
  • 山葉又一厚道王!9.1kw功率149cc,續航600km,8600你會買嗎
    我說的這款山葉 天劍YBR150Z,它是山葉又一厚道王!9.1kw功率149cc,續航600km,8600你會買嗎。山葉 天劍YBR150Z是目前受到市場廣泛眷注的摩託車之一,因為其優良的動力性能,使得大部分騎士們享受速度快感的要求得到滿足,正是如此,才能在繁多同價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 改裝車極致姿態的終極選擇:氣動避震系統
    氣動避震的工作原理其實也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一套控制系統來控制一套帶有空氣氣包代替彈簧的避震系統,通過控制系統來改變氣包的氣壓,改變氣包的高低,這樣車身的高低也就隨之發生改變了。先來說一下最重要的氣動控制系統,這類控制器目前在市場上真的是五花八門,品牌繁多,價格也是從大幾萬到幾千塊不等。
  • 寫給「想改避震」卻「害怕被坑的你」
    在一般的懸掛調校或者原廠街用車的四輪定位過程中,這些參數非常重要。有些是廠家設計好的固定值,有些則很方便調節。 即使是不改裝的普通街用車,適當調節這些參數也可以獲得明顯不同的操控特性。
  • 機車圈難題:山葉R1,鈴木隼,川崎六眼魔神,哪個性能好?
    山葉R1的參數表規格表 引擎 四衝程水冷並列四汽缸DOHC 16閥門 排氣量 998cc 缸徑 x 衝程 78 x 52.2mm 供油系統 Mikuni 雙油閥電子燃油噴注系統 壓縮比 12.7:1 最大馬力 182ps/12,500rpm
  • 【改裝教科書】2017鬼爪樣式|山葉 FORCE 155(附改裝明細)
    商業合作請私信:baodaogetw2      在這位車主的精心設計下與眾不同的改裝車輛就此呈現也為Force打造不一樣的改裝風格      MSP倒叉、鯊魚鍛造輪框,賦予更新鮮的路感體驗。      RacingBros Force專用後避震,外牽式氣瓶相當顯眼!
  • 劍指山葉T-MAX530,顏值更高,售價更低,光陽AK550勝算幾何?
    劍指山葉T-MAX530,顏值更高,售價更低,光陽AK550勝算幾何?光陽旗下旗艦版運動踏板AK550,作為要對標山葉T-MAX530的一款車型,它的各方面自然都相當出色,否則也不敢宣稱向T-MAX530發起挑戰。畢竟競爭對手的產品力可是有口皆碑的。
  • 一低遮百醜 一剮毀所有 3分鐘看懂改裝避震
    汽車改裝界很流行一句話:「一低遮三醜」,尤其是在換上一套漂亮的輪圈以後,不改低車身的話視覺上似乎真的會少了些什麼(除非你開的是性能車)。要改低車身自然得換避震了,改裝避震器的話不僅能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只要調教得宜還能帶來操控、舒適及穩定性方面的提升。今天就讓小編由淺至深,談一談懸掛系統的改裝!
  • 三輪摩託車跑的更快,山葉NIKEN即將改款?
    時序進入了2021年,繼山葉在2020年底接連推出採用新發動機的MT-09、TRECER 9之後,以MT-09為基礎、搭載相同發動機的NIKEN,也將迎來第一次的改款?為了對應EURO 5必須進行的改款計劃在山葉於2014年推出MT-09時,就因為這具847cc水冷四衝程並列三缸發動機而名聲大噪,因為雖然是四衝程發動機,但最大馬力與扭力卻能與二衝程發動機相比,也讓它獲得「扭力大師」的稱號,且當時低於8000美金的售價也相當平易近人且實惠。
  • 原廠滷素燈太暗,可以升級LED提升亮度嗎?
    我是2017年的新騏達智行版,原車蠟燭燈沒有透鏡。晚上近光燈太暗,視線不好很操心。已經買了暴享的H11 LED燈泡,希望光線能好一些。想直接換個燈泡,不想換大燈總成,加透鏡還要烤燈等等麻煩。但又不想做遠光狗,不知可以嗎,不知效果怎麼樣,能調切線嗎?
  • 摩託車企業故事系列 飛鷹摩託是山寨還是山葉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一部分車型完全就是飛鷹國產山寨,和山葉一點關係也沒有。另一部分車型直接是採用的臺灣山葉山葉的技術,但是不能懸掛山葉的標誌。這也就導致買到山葉山葉技術產品的朋友對飛鷹的評價還算不錯。如果買到飛鷹品牌自己生產的摩託車,那肯定是口碑非常差。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飛鷹和山葉到底是什麼樣一個關係。其實飛鷹摩託是最早給山葉做出貢獻的企業之一。它的全稱叫做廣州番禺華南摩託車製造有限公司。
  • 山葉大型斜倒三輪摩託車新專利解讀
    然後車輪比MW-Vision的車輪大,比例有所提高而且也不太像概念車,因此更容易想像這輛摩託車加入了山葉「傾斜多輪」系列。基於MT-09-的Niken trike在出現在生產形式中,就足以證明以最接近概念車的形式直接量產是可行的。
  • 氣動避震能過年檢嗎
    【太平洋汽車網】能,一般對於轎車和越野車而言,車管所對於減震器的檢查不是很嚴格,只要你在進行年審檢測的時候,把車身高度調節為正常高度即可,這樣外觀上也看不出來有什麼異常。氣動避震一直被視為HellaFlush改裝中必然出現的元素,不同的品牌車款所適合的氣動避震等級不同,氣動避震的產品也有不同。
  • 山葉R125再次被「皮尺」,這次被飛鷹塞了臺250cc發動機進去
    且先不談山葉吧,反正車再好,國內也買不到,那就聊聊這臺飛鷹用另一種形式帶給我們的R25吧,外觀無可厚非,山葉的底蘊在哪,國內所有「地平線」的鼻祖,車型飽滿戰鬥,衝擊力強,也難怪會被爭相模仿。夏天的為山葉上一代R125,自行感受一下。
  • 155cc+15馬力,油耗僅2.2L+LED燈,2.6萬你會買嗎
    比如接下來要闡述的這款山葉 N-MAX 155,它是摩託車界性價王!155cc+15馬力,油耗僅2.2L+LED燈,2.6萬你會買嗎。山葉 N-MAX 155是山葉在國內的主推產品,眼下可以說是風頭正盛,依託自身動感前衛的外觀構型,較好切合購車人的「講排場」的要求,所以,騎士們對交口稱讚。
  • 搭載149cc單缸風冷,6年難有大修,1.3萬你會買嗎
    正如我所講的這款山葉 飛致YS150,它是街車界厚道王!搭載149cc單缸風冷,6年難有大修,1.3萬你會買嗎。山葉 飛致YS150是山葉順應時代締造的一款街車,善於利用它獨樹一幟的外形設計,以騎士們把外觀當作選車首要標準的需求為切入點,自然而然得到了騎士們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