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焦慮:時間像火箭一樣嗖嗖往前趕,好多東西還沒來得及看,一天就過去了,真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時。
從物理學的角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不過,如果能增加每一分鐘的利用價值,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等於是增加了時間。
假如你自認還沒有達到學霸的高度,先來回憶一下你的一天是不是這樣的:
吃飯
睡覺
學習
一天的時間基本上是被這三項活動「承包」了。
再仔細想想,在這三項活動的間隙裡,其實還有很多瑣碎時間的存在,比如睡著前的那段時間、起床、洗漱、走路、等車、乘車等。這些時間很瑣碎,但加起來,也是相當可觀的一筆時間資產。
時間一直都是有的,不是嗎?
關於這些瑣碎時間該怎麼利用,並不是你臨時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而是要根據時間的長短、不同的場合,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制定「零碎時間」計劃表。這樣在實施的時候才不會盲目抓瞎。
01
明確每天的零碎時間段
為了減少時間上的浪費,我們可以以一周或一個月為單位,梳理出自己的零碎時間。
一天的零碎時間段一般有通勤(上下學)、等待(等吃飯、等家長接送、排隊)、放鬆(飯後、午睡後)。
你除了要知道每個零碎事件是什麼以外,還要知道每件事花費的時間,然後利用每件事之間的交叉點來進行學習。
02
明確自己的每日任務
將每天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列成一張表,並在每個任務的後面標註所需時間。
例如背英文單詞50個(20分鐘)看數學錯題10道(30分鐘)做本課必刷題(1個小時)……
03
根據「時間四象限」梳理每日任務
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學生,往往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在於:事情太多。
只要想填充自己一天的24個小時,總會有無窮的事情湧入自己的To-Do-List。
即便是初三緊張的學習時間,同樣存在著分給這個科目還是那個科目,去刷題還是歸納總結這樣的問題。
所以,在有限的時間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分清輕重緩急。很多緊迫的事情不一定等同於重要的事情,一定不能成為急事的奴隸。
我們可以將任務按照重要和緊急兩種不同程度進行劃分,得到「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個象限。
既緊迫又重要的事,馬上去做。
這些事在短期內會帶來較大的收益,需要在當下優先完成。
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抽時間也要做。
這些事雖然不會在短期產生明顯的收益,但確是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任務。例如制定學習計劃、歸納知識結構、分析錯題錯因、背單詞、課外閱讀等。
緊迫但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這些事看似十萬火急,但對自己短期和長期的收益有限,卻常常佔用非常多不必要的時間。例如朋友圈的一個新消息提醒、突然的一個電話,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底線和處理規則,比如拒絕或尋求幫助。
既不緊迫也不重要,想做也不要做。
這些事暫時擱置或削減必要的時間投入是最合理的決策。
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每天的任務中哪些是必要選項,將不必要的任務儘量刪減或縮短時間。
04
根據時間段的特點,安排任務
在時間利用與效率當中,也存在「二八定律」。
在效率最高的「黃金時間」,20%的時間投入就能產生80%的回報。在效率最低的「疲頓時間」,80%的時間投入卻只能產生20%的回報。
因此,在分清不同任務的輕重緩急後,我們還要清楚在每個零碎時間段,我們的學習效率如何。
如果按照學生的效率高低劃分,可以得到高效時間和低效時間。
低效時間(如晚自習後期):用於歸納、總結、調整、計劃。
完整的低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反饋時間」,適合進行對白天所學知識方法的總結、錯題的分析與歸納、反思自己的學習計劃、思考下一階段自己努力的方向。
高效時間(如清晨):背誦、記憶、複習、提升。
碎片化的高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積累時間」,適合進行與記憶和積累相關的學習任務,例如鞏固英語單詞、背誦語文古詩詞、熟悉作文素材、背誦文綜知識點。
在此基礎上,大家要根據自己每日的時間安排和精神狀態進行靈活的調整。
例如睡前的30分鐘,時間較短:如果精神狀態較好,即進入「高效時間」,完全可以進行積累、背誦、記憶工作;如果精神狀態較差,即進入「低效時間」,可以進行課外閱讀、練字、摘抄素材、聽力等。
需要認清的是:並不是只有「高效時間」才適合學習,每天有大量的學習任務發生在一些細枝末節或是精神萎靡的時間當中。
時間像海綿裡的水,得這樣擠才會有。
06
學會利用工具才能真正隨時隨地學習
隨身攜帶卡片、筆記本、書籍,不管何時何地,都能想看就看、想聽就聽,想學就學。這樣不僅將平時的碎片時間充分利用了起來,而且擠掉了無聊發呆的時間,無形中增加了學習時間。
現在就動起來吧,給自己列任務清單,將自己的碎片時間整合利用起來,相信你的學習效率將有大幅度的提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