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最近一段時間,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鑑》熱播,我也看了幾集,對於一畢業就「北漂」了八年的我而言,是有很多共同心聲的。我很慶幸,曾經也是一名「北漂」。但我不像是一名真正的「北漂」,要麼奮鬥,要麼頹廢!反而很平淡地度過八年的青春時光,剛到北京一無所有,離開北京還是一無所有。但是我不後悔,因為北京留給我太多太多美好或是痛苦的回憶,這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可惜的是,自從我08年離開北京之後,這一別就是十年,至今也沒有再回過北京了!
我在北京的那幾年,寫了不少的文章,很多都是四處遊玩的隨筆和心情日記,現在翻閱起來,感慨頗深。雖然文筆略顯稚嫩了些,心智還不夠成熟了些,但這些卻是當時的我,最真切的情感流露。現在挑出其中三篇06年、07年創作的心情日記,來懷念以前的美好時光。
——志遠天下行2018.5.8
2004年,我在《中國國家地理》創刊55周年慶典大會上
漂 在 北 京 城
(2006年)
我一直在想,也是到時候該把我這幾年在北京走過路過看過的地方,統計一下列表出來。北京很大,許多地方我是不只一次去過。像天壇、香山、長城,以及各個寺廟、教堂、博物館、風景區等等。也有些地方是我至今沒有去過。因為喜歡玩,不管這是一處景點,或是一個古蹟,只要我想看的,我都想找機會去那裡看一次。
我記得很清楚的是05年的5月18日,這一天是法定的博物館日,北京有三十多家博物館在這一天免費開放。我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一天之內去了八家博物館(北京孔廟--原首都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真覺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魯迅博物館,白塔寺,廣濟寺,徐悲鴻紀念館,萬壽寺--北京藝術博物館)。其實這些地方我之前都曾去過多次,所以那次去的時候根本沒有細看內容,就是拿著相機狂拍照片(因為以前光看沒有拍照),每一處景點我平均只參觀了半個小時,這次很瘋狂啊。
還有一次,在04年的五一期間,當時我買了一本博物館通票,利用七天假期的時間,參觀了十幾家的博館,一天兩到三家博館。像一些鮮為人知,很少人光顧的博物館,我都是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那地方。比如中國鐵道博物館,就是大山子往裡,根本沒有通公交,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才能到那裡。還有一些在胡同裡的博物館,像智化寺,我曾問過許多老北京人,是否知道智化寺,但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這個寺廟。其實智化寺是北京文博交流館,智化寺有一絕,就是「智化寺音樂」,至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與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臺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並稱五大古典樂種,被譽為音樂界的「無形文物」、「出土唱片」、「活化石」,很是值得一去,可惜由於地處胡同深處,許多人不知去參觀啊。
在北京的這幾年,我剛開始的那兩年都是以旅遊的心態去逛北京的各大公園和景點,一般都是那些比較知名的地方。就像是一個來京的遊客一樣,挑那些很值得一遊的景點。而從03年04年這兩年,我開始用博物館通票,一到周末就去逛博物館。但可惜的是,還是沒有走完通票裡的所有景點。從05年開始,我開始專注於玩戶外,慢慢地,北京周邊的景區或是野長城,野山等等,只要是我們感興趣的地方,幾乎都去了。
當然,北京城裡或郊區還有許多我沒有去過的好地方。北京十八個區縣,我唯一沒有到過的地方就是平谷,每年的桃花節都想去,都未能如願。金海湖也不錯,城裡大觀園一直也沒去過,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年來,我一直不斷地在行走。終於有一天,當我發現我行走的目的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有一句廣告語說得真好:「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是啊,現在的我,還有像以前的那種心情和心態嗎?
2004年,我在北京青龍峽長城
2005年,我在北京大學
北 京 的 雙 面 性
(2007年)
聽著許多北漂人說過,在北京漂著,是又愛又恨。怎麼說呢,北京這個地方很美,雖然這裡的空氣不好,雖然這裡的生活節奏太快。北京沒有南方的那種細膩,沒有東北的那種豪情,也沒有西部的那種廣闊。北京很小,但很大氣。北京人很貧,但很親和。說不上喜歡或是不喜歡北京城和北京人。雖然我不是北京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在北京打工的北漂一族的一員,但我一直在北京城裡努力去生活和工作著,也在與各種各樣的北京人打交道。
是的,就是這樣,北京是雙面性的。有時候,它讓許多人在這裡富足地生活,這裡交通方便,物質生活豐富,各類文化活動繁多。但有時,它又讓許多人感到無所適從,許多人因到了北京而壓力倍增,這裡匯聚了全國乃全世界各類的優秀人才,這時競爭激烈,這裡物價高,這裡環境差,這裡交通堵塞,這裡不是他們的家。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努力實現了北京夢,或正在努力著,他們在北京就業了,買了房,成了家,入了戶,他們成了北京人。北京不是排外的一座城市,它以它寬大的包容性,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北漂一族。
北京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城市,明清兩朝古都留下了許多的文化遣產。北京以北的燕山山脈也成就了北京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以南就是華北平原,以東就是渤海灣,以西就是西部黃土高坡和草原。因此,北京自然成了許多人嚮往的好去處。
但是,許多外地來京的人們,對北京留下的印象除了那些曾經的歷史遣跡,剩下的只是對那些紅色的記憶,對於許多自然風光卻了解甚少。這是很片面的。是啊,北京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長城、十三陵,這些地方太有名了,以致於大家忽略了那些美麗的自然風光。北京的山水,雖然沒有南方的秀麗和壯觀,但由於地質和南北方的差異,自有南方的山水所沒有的風景的。靈山的雪,雲蒙峽的冰瀑,都是很美的。
2005年國慶,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
2006年,我在北京最高峰--靈山
融 入 城 市
(2007年)
有時候我想,對某些人來說,融入某座城市的願望幾乎是一個妄想。
多年以來,我懷揣著暫住證,在北京當一個常住人口,說句實在話,我對北京的情況了解得並不多,實在對不起常住人口這個稱呼,也對不起那張廉價的暫住證。
假如我想突然離開北京,可能過個半個月,城裡人也不會發覺失蹤了這麼一個人口,那裡完全像一個迷宮,每個人的IP都是微妙而獨特的。大家在這偌大的城中,不知疲倦地位移,不知疲倦地互相結識,不知疲倦地印刷新的名片,也不知疲倦地厭倦舊人,心裡多多少少渴望與昨日全然不同的新生活,在門口等著自己,我也不例外。
當然,要讓我繼續住下去,如下三個理由不可缺少的,一是路寬;二是氣候乾燥,每天起來基本上都是豔陽天,不用為出門帶不帶傘而傷腦子;三是人情淡漠。別看這裡有這樣那樣的圈子,每個圈子都能有一些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圈友,但實際上你最後獲得的私交甚少。大家的交際欲由於過於廣博,分到每個人頭上份額很少,所以在北京我擁有很多熟人,真正的朋友卻屈指可數,而所謂真正的朋友平日裡能見上一面也不容易。有了簡訊以後,連電話也少見得打。
有人問我喜不喜歡北京,我隨口敷衍,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但此刻心灰意冷,捫心自問,真正讓我喜愛的本地民風可以說少之又少。認同一座城市,比認同一頭毛驢要困難。俗話說,愛拼才會贏,但在漂泊不定的人生裡,贏來的不過是一團水蒸氣,既沒有建設性,也沒有延續性。也因此,家園或故鄉這類詞會讓我們敏感,沒有或得不到的東西總是會有點美好或神秘,我們總是沿途紮根,但一個人成年以後,根就再也扎不下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化或融入這類想法是不著邊際的,說起來有點令人傷感。更何況,我們都是睡在一些大同小異的水泥盒子裡,推開窗,外面燈火輝煌,流光溢彩,貼近前去,就變成了形狀相似的門窗和沙發,它基本不會叫人產生什麼特別的情感和依戀。
2007年,我在北京最高的長城--長峪城
2008年,結束「北漂」前,我在北京798藝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