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在日本做的第一套網絡劇就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東京女子圖鑑》,編劇黑澤久子拿到的素材只有人氣女性時尚生活方式網站「東京日曆」上講述「田舍女上京麻雀變鳳凰」的簡單記述。編劇要做的就是補全女主角的二十到四十歲,從懵懂不經事的小姑娘到經歷過婚姻的成熟女性的心態轉變,同時還要帶入女主角擦身而過的、遇見的、認識的各種各樣的女性,借她們的視角大膽發言。不同群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觀點碰撞,催生了這部劇與觀眾之間的化學反應。
《東京女子圖鑑》在國內的受眾頗多,其中的觀念能夠代表一部分落腳一線城市外地人的心境,同時也能給那些想要到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提供人生指南。
歸根結底,《東京女子圖鑑》和它最初的文本一樣,展示的是同一座城市中不同群體不同的生活方式,各個國家都市化進程不同,但都市化的成果彼此彼此,都市生活的內在一致性為本土化改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看過最近播出的網絡劇《北京女子圖鑑》,可能會讓一部分觀眾產生自己和東京人的距離比和北京人的距離要近的錯覺。
《北京女子圖鑑》在故事的基本架構上和《東京女子圖鑑》差不多,《東京女子圖鑑》裡的女主角綾從秋田奔赴東京,而《北京女子圖鑑》的女主角陳可依(戚薇飾)是一個北漂的成都女孩。
覺得成都沒有好東西的女主角為了擺脫被媽媽安排相親的日子,加上受到了瞧不上眼的女同學在北京過得還不錯的刺激,為了和東北男友的愛情以及一顆熾熱的、麻辣味的事業心奔赴北京,一開始就丟了愛情,但圍在她身邊的男人始終沒斷過,工作從前臺到外企,步步高升,十年之後終於可以在高層公寓裡俯視城市車水馬龍,開始回顧十年人生歷程。
如果不和《東京女子圖鑑》做比較,《北京女子圖鑑》在絕大多數喳喳呼呼的都市情感電視劇中算是合格的作品了,它習得了日劇相對平靜的表現手法,女主角的事業和情感問題交織,篇幅短,故事情節保證每集都有推動。
可一旦和《東京女子圖鑑》做比較,就會發現這部網絡劇不過是又一個詮釋「照貓畫虎反類犬」的事例。
《東京女子圖鑑》的故事只能發生在東京,只有東京才能容納下多個完全不同風格的區域供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理念的人進行選擇。但是《北京女子圖鑑》幾乎可以發生在任何大城市裡,劇中的北京並不具備它的獨特性。女主角的故事與時代完全沒有聯繫,2008年女主角赴京的第一年,更是奧運年,但劇中體現時代感的只有滑蓋手機和為了顯示女主角幼稚的馬尾辮而已。
北京有沒有像東京一樣有區分度的區域呢,應該是有的,四惠、雙井、朝陽公園,再往遠一點還有通州和順義的別墅區。東京的女主角體驗生活的方式其實是在吃、逛、喝茶、泡吧中完成的,但放到北京,生活完全圍繞著男人的餐桌展開,情感關係沒確定的時候是無知油膩中年男性愚蠢的酒局,情感關係確定的時候是和男朋友相對而食的一張餐桌,對生活體驗的消減再次削弱了北京特有的地域特徵。
如果不展示生活,川流不息的街道車水馬龍發生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又有什麼區別呢?換言之,北京都市生活能夠代表上海、廣州、深圳或者其他急速發展的都市嗎?
《北京女子圖鑑》和《東京女子圖鑑》的差距,歸根結底還是編劇意識和編劇理念的問題。
黑澤久子是一個對社會問題看法頗為犀利且有獨到見解的女編劇,因而在《東京女子圖鑑》中,所有對女主角事業、人生有過幫助、提點作用的女性都能說出一些為觀眾稱道的至理名言來,針對從事不同職業、身處不同階層、出身不同地方、擁有不同夢想的女性,也能寫出貼合人物設定的、有見地的臺詞來。這些觀點性的東西才是《東京女子圖鑑》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北京女子圖鑑》中的女性沒有一個發表過有獨創性的、有新意的觀點,但大膽發言屢見不鮮,整容是為了利用公司高層男性謀求上位,只要放得開就能用一張床換來北京一套房,公司女高管能擁有幾套房是幾次婚姻分得的財產……女主角在成長路上一直沒有一個可以追隨、學習的模範標杆,北京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座造夢的城市,反而像一座教人不學好的城市。
吳越飾顧映真
從拍攝手法上,《北京女子圖鑑》保留了女主角向觀眾吐露心聲的旁白,但沒有效法《東京女子圖鑑》使用讓劇中人物直接與觀眾對話的拍攝手法。這種莎士比亞理查三世式的直接對話手法,美劇《紙牌屋》也採用了,優點在於拉近觀眾與劇中人物距離,在人物和觀眾之間形成共謀。《北京女子圖鑑》沒有觀點可以表達,因而在面對觀眾時註定失語,只能選擇迴避。
作為一部消磨時間的影視消費品,《北京女子圖鑑》能夠提供一種陪伴,但想要表現都市女性成長和多姿生活,彰顯屬於首都的自信,這部劇距離這個目標還要走太遠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