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人類與犬類或通過病毒感染共享DNA

2020-12-05 環球網

科學家猜測,數千年來,人類與犬類或已經通過病毒交換遺傳物質。

逆轉錄酶病毒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可導致獲得性免疫缺乏綜合症(愛滋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這些「搭車者」可以吸收其主人的遺傳物質並複製。

所有的哺乳動物和大多數脊椎動物的基因組裡顯然具有這些「內源性逆轉錄酶病毒」。事實上,近1%的人類基因組含有這些並不受歡迎的客人。在老鼠和負鼠的基因組內,這一比例甚至達到2%。

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逆轉錄酶病毒如何入侵基因組,瑞典的科學家們分析了第一序列食肉動物基因組,包括一隻雌性拳師犬。

研究者發現內源性逆轉錄酶病毒似乎只佔犬類基因組的0.15%,比人類少6倍。研究人員稱,犬類也許擁有更好的基因組保護機制以抵禦逆轉錄酶病毒,或者它們的基因組可能容納了尚未被現代科技所偵測的未知類型逆轉錄酶病毒。

有趣的是,科學家在狗身上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逆轉錄酶病毒物質,類似人類的內源性逆轉錄酶病毒。它們屬於一種伽馬逆轉錄酶病毒,是迄今為止在哺乳類動物中最常見的逆轉錄酶病毒。

最近,該特定逆轉錄酶病毒似乎已經入侵犬類基因組。這表明一起相處數千年來,人類與犬類由於親密互動可能已經互相傳染了細菌,這一現象被稱為「橫向傳播」。但這種傳播如何發生尚未確定——也許是溼吻小狗的結果。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只能說『存在人類與犬類間橫向傳播的潛在可能』」,瑞典大學農業科學分子遺傳學家安德森稱。

為了釐清這種現象是在何時以及如何發生的,「更多犬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將被分析」安德森說道。

這樣的研究不僅可以發現這種橫向傳播的證據,而且還可以揭示犬類如何保護它們自身抵抗逆轉錄酶病毒。這樣的知識將有助於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內的逆轉錄酶病毒感染治療。

相關焦點

  • 西交利物浦大學: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可能早已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
    非典(SARS)病毒由蝙蝠通過果子狸傳播給人類,而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毒則是通過駱駝。然而近日一項研究表明,導致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冠狀病毒(SARS-CoV-2)的祖先可能已具有感染人類的能力。
  •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新研究!訓練狗狗測新冠病毒!還能嗅出無症狀感染者?
    阿大發表聲明:根據研究,犬類能察覺人類體內某種揮發性嗅覺化合物的存在。這種化合物一般由病毒感染引起。動物與獸醫學院的Anne-Lise Chaber博士說,這項研究將測試犬類對COVID-19引起的揮發性有機物的嗅覺靈敏度和特異度。這與犬類訓練探測爆炸物相類似。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我們的研究結果為 SARS-CoV-2 的起源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假設,」 夏旭華說,「SARS-CoV-2 的祖先,及其近親——蝙蝠身上攜帶的冠狀病毒,先是感染了犬科動物的腸道,並在犬科動物身上發生了快速變異進化,然後首次感染了人類。
  • B肝病毒dna對照表 B肝病毒傳播途徑有哪些
    104拷貝/毫升以下也不能認為就沒有問題了,最新的國際研究資料表明:和肝臟疾病進展相關的病毒DNA水平域值尚不清楚,即使HBVDNA水平持續低於20000U/ml,也可能B肝病情仍在進一步發展,因此HBVNDA數值應該越低越好,目前國際建議的HBVDNA檢測正常值應該是:小於50U/ml。
  • 最新研究表明: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此後,2月18日,香港大學管軼團隊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課題組再次發表論文證明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從蝙蝠到人類的中間宿主。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宿主腸細胞
    新華社倫敦5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基於對腸類器官以及病患糞便樣本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感染宿主的腸細胞,這表明除呼吸道之外,新冠病毒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
  • 什麼是B肝病毒dna 它是怎麼檢查的
    但是B肝病毒dna大家都不怎麼了解。那麼,什麼是B肝病毒dna呢?B肝病毒dna檢查是怎樣的呢?檢查需要空腹嗎?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B肝病毒dnaB肝病毒dna是判斷B肝病毒有沒有複製的指標,主要是來判斷人的身體內B肝病毒的多少和傳染的程度。如果檢測值大於1000或者1.0e+ 003拷貝/ML。
  • 巨型病毒是如何釋放DNA物質感染細胞的?
    巨型病毒是指比普遍感冒病毒體型大10倍以上的病毒,它們會滲透到細胞中,通過一種叫做「星門(stargate)」的特殊組織釋放自己的DNA。現在最新詳細的圖像揭曉了巨型病毒星門如何打開,以及實現病毒感染細胞組織的過程。
  • 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也可通過消化道感染人類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5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德國等國研究人員15日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說,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也能通過消化道感染人類。它能在外界環境中存活一段時間,有可能通過排洩物或其他汙染物傳播。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早已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
    蝙蝠和人類在生理上並不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由前者直接傳播給後者,即由動物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一般動物病毒在傳播給人類前需要先適應人體。非典(SARS)病毒由蝙蝠通過果子狸傳播給人類,而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毒則是通過駱駝。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但隨著研究進展,各項數據開始揭示人類可能才是載體,並將疾病傳播給野生動物。而瀕危靈長類動物的圈養或野生種群中發生COVID類疾病的可能性相當大。應該對圈養環境中珍稀動物的特別關注。此前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就感染了八隻獅子、老虎。它們很可能是從人類飼養員那裡感染到了病毒。
  • 由維京時代古屍攜帶的病毒DNA追溯天花的起源
    它仍是人類用疫苗在人體上消滅的第一種也是唯一一種疾病——這一成就最終在1980年實現。天花的傳播可以在歷史上被追蹤。8世紀時入侵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摩爾人帶來了天花,在十字軍戰爭時代天花蔓延到了全歐洲。天花也曾侵擾埃及和西臺帝國。在一具大約死於公元前1157年的被命名為RamseV的埃及木乃伊身上曾發現類似於天花的皮疹,表明天花可能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存在了。
  • 病毒如何感染人類?人類如何阻斷病毒?
    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狂犬病毒,只要感染,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疫苗接種、特免血清或者抗體的注射,病人都會死亡。  四、冠狀病毒的前世今生  冠狀病毒是一大類RNA病毒,第一例於1937年從禽類分離出來的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第一例人冠狀病毒是1965年從一個小男孩的鼻腔內的充氣部位分離出來,當時接種了該病毒的健康志願者也被感染髮病。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在《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中,Shresta和她在LJI的同事報告說,免疫系統的T細胞可以防止老鼠感染寨卡病毒。這一發現表明,有效的寨卡疫苗需要激活T細胞才能與抗體協同工作。「如果我們把T細胞和抗體結合起來,我們就會有更強更長期的保護,」LJI的博士後研究員、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妮·艾龍·恩戈諾博士說。
  • 新冠病毒檢測犬問世!究竟靠不靠譜?
    於是,有人提出了訓練新冠病毒檢測犬的想法。在英國,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研究和嘗試訓練能「嗅探檢測」人們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醫療檢測犬,這一項目已經獲得了英國政府50萬元英鎊(約合人民幣430萬元)的經費支持。
  • 美科學家提出: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與受體形狀有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1月6日表示,他們發現了感染禽類的病毒和感染人類的病毒之間存在著的關鍵性差異——對於感染人類的病毒,其感染能力取決於人類呼吸系統細胞表面受體是否有同病毒能夠結合的特定形狀
  • 血清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仍易感染新冠病毒
    新華社日內瓦12月7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7日表示,世界各地針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結果一致表明全球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血清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通過在個體血液中尋找新冠病毒抗體,來評估不同人群的感染程度。世界各地已針對新冠病毒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檢測方法等各不相同。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感染人腦細胞並可以在腦組織中複製
    已有臨床報告,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階段,有些患者會表現出神經症狀,但對於新冠病毒是否會感染人腦細胞,科學家並不清楚。近日,發表在《ALTEX:動物實驗替代品》上的研究表明,大腦類器官可以被新冠病毒感染。這意味著,新冠病毒是可以感染人腦細胞的。
  • Science重磅 | 預防人類感染致命病毒的策略有哪些?
    蝙蝠作為病毒宿主的特異性提出了預防治療人類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策略。科學家們發現,人獸共患病毒從宿主物種傳播到人類的風險,隨著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係、與人接觸的機會和病毒性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蝙蝠攜帶的人畜共患病毒最多,其次是靈長類動物和嚙齒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