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二戰中蘇聯官兵的形象,估計很多人想到的應該是手持波波沙衝鋒鎗,也就是PPSH-41衝鋒鎗衝鋒的蘇軍士兵。通常來說,人們認為蘇軍衝鋒鎗數量極多,甚至可以做到人人都端著PPSH-41衝鋒鎗進攻,用致命的彈雨橫掃敵軍。然而事實是PSH-41衝鋒鎗還是有些複雜了,在蘇德戰爭的大環境下蘇軍有必要研發一種更為簡單的衝鋒鎗,而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主角——PPS衝鋒鎗。
一、PPSH-41衝鋒鎗如果說起蘇聯的衝鋒鎗製造史,其實也是一把辛酸一把淚。因為早期的蘇聯紅軍其實頗為輕視衝鋒鎗,反而偏好於步槍和重機槍。雖然蘇軍也有配備了PPD衝鋒鎗,但是數量非常稀少,大多數士兵還是拿著自己的莫辛納甘步槍。然而當蘇芬戰爭爆發的時候,蘇軍步兵當場就被芬蘭滑雪部隊暴打一頓,那些神出鬼沒的芬蘭滑雪部隊手持索米衝鋒鎗,往往能夠突然出現在蘇軍步兵側翼,並且用兇猛的衝鋒鎗火力發動攻擊,被打的措手不及的蘇軍步兵來不及拉動槍栓就紛紛一命嗚呼。
吃了大虧的蘇軍將領看著傷亡報告頓感觸目驚心,紛紛報告需要為部隊配備新式衝鋒鎗。蘇聯軍方也意識到在未來的戰爭中,短距離交火會在森林和巷戰裡十分常見,必須開發一款衝鋒鎗配備於部隊。於是在1940年,蘇聯槍械設計師格奧爾基·謝苗諾維奇·什帕金被指派負責新的衝鋒鎗開發工作。什帕金果然不負眾望,在最短時間裡他通過對PPD衝鋒鎗進行簡化,成功設計出了PPSH-41衝鋒鎗,也就是波波沙衝鋒鎗。
這種PPSH-41衝鋒鎗的結構較之PPD衝鋒鎗簡單許多,相比於PPD衝鋒鎗整個結構由95個零部件組成,PPS4-41衝鋒鎗要更為簡單,零部件總數只有87個。同時由於PPD衝鋒鎗是參考了德國的MP-28衝鋒鎗,所以整體採用的是切削工藝,生產工時需要13.7個,對於工人的素質要求也較高,對於大規模生產並不方便。而PPSH-41衝鋒鎗則大量採用衝壓工藝,槍管也可以用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截短加工而來,所以生產工時下降到了7.3個,對於工人的要求也較低,因此更利於大規模生產。
可以說,PPSH-41衝鋒鎗對於蘇軍的意義重大,它解決了蘇軍在衝鋒鎗方面的欠缺,讓蘇軍士兵在近距離交戰中火力更勝以往,而且步兵的靈活性也大大提高。再加上PPS-41衝鋒鎗的生產性較好,零部件在汽車修理廠等環境下都可以被加工出來,並且由並不熟練的工人進行製造。因此PPS-41衝鋒鎗很快在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生產,僅僅在1941年12月至1941年4月底,就生產了足足155000支PPSH-41衝鋒鎗,足可見其優越性。
然而很不幸的,蘇德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爆發,這讓PPSH-41衝鋒鎗的生產工作大大受阻,尤其是因為蘇軍在戰爭早期的失敗,導致了大批的PPSH-41衝鋒鎗落入了德軍之手,導致了蘇軍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衝鋒鎗短缺。雖然蘇軍通過緊急動員工廠加班加點地生產PPSH-41衝鋒鎗,可是在蘇德戰爭初期的大背景下,PPSH-41衝鋒鎗在戰爭初期的產量並不讓人滿意。蘇軍步兵此時主要還是使用莫辛納甘步槍為主,有時不得不把封存的PPD衝鋒鎗重新取出使用。
在這種環境下,蘇聯不得不進一步動員許多原本不是生產武器的工廠來生產PPSH-41衝鋒鎗,比如在讓原本生產民用生活製品的企業轉產PPSH-41衝鋒鎗,甚至是讓一些小作坊也參與到生產工作中來,這才算是勉強滿足了戰爭初期的需求。然而,這僅僅是對於蘇軍戰線能夠觸及的地方,對於那些被德軍重兵包圍的地方,比如說被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包圍的列寧格勒,PPSH-41衝鋒鎗還是難以生產了些,這裡的蘇軍急需獲得更適合生產的衝鋒鎗。
二、PPS衝鋒鎗事實上,PPSH-41衝鋒鎗雖然有大量的衝壓件,可是對於身處德軍包圍之下的列寧格勒守軍而言,它還是顯得難以生產了一些。造成這一原因的結果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PPSH-41衝鋒鎗的木製槍託和大彈鼓都過於浪費材料了。在被德軍包圍的水洩不通的列寧格勒,縱然蘇軍擁有這裡眾多的兵工廠,可是原料匱乏卻是一個大問題,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滿足部隊的輕武器需求成了一個大問題。
在這種環境下,蘇軍必須想出一些簡單的方式來製造武器,就如同他們當時用T-26輕型坦克的底盤加上76.2毫米加農炮製造了SU-76自行火炮一樣。事實證明,蘇聯軍民確實極富創造力,一名叫做蘇達耶夫·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的工程師臨危受命,在1942年設計了一款基於PPSH-41衝鋒鎗設計的簡化型衝鋒鎗。這種衝鋒鎗的設計核心在於充分利用在列寧格勒裡所能找到的材料進行生產,最終設計出來的就是PPS-42衝鋒鎗。
如果從結構來看,PPS-42衝鋒鎗和PPSH-41衝鋒鎗並無什麼不同之處,都是都是採用了開膛射擊和自由槍機原理的衝鋒鎗,二者的區別就在於使用的材料上和供彈具上。相比於有大量木質結構的PPSH-41衝鋒鎗,PPS-42衝鋒鎗幾乎完全採用了衝壓部件設計,木製槍託也被摺疊金屬槍託取代,僅在增加的握把兩側加了木片。PSSH-41衝鋒鎗的彈鼓也被取消,因為彈鼓本身要求材料較高,並且有較大的故障率,所以PPS-42衝鋒鎗就將其改進為了一個35發子彈的彈匣。
毫不客氣地說,PPS-42衝鋒鎗相較於PPSH-41衝鋒鎗要簡單許多,因此立刻就在列寧格勒進行了生產,第一批生產出來的PPS-42衝鋒鎗也被列寧格勒守軍立刻投入使用。儘管PPS-42衝鋒鎗和PPSH-41衝鋒鎗的供彈具不能互換,並且因為生產過於粗糙而存在一些設計問題。可因為PPS-42衝鋒鎗生產簡單,因此PPS-42衝鋒鎗還是獲得了蘇軍的認可,並在蘇聯其它輕武器工廠進行生產,同時開始大批量的配發給前線蘇軍。
於是蘇軍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PPSH-41衝鋒鎗和PPS-42衝鋒鎗共同服役於蘇軍。這一情況實際上是因為蘇軍高層認為在PPSH-41衝鋒鎗已經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不應該讓原本生產PPSH-41衝鋒鎗的工廠轉產PPS-42衝鋒鎗,因此只有那些新設立的工廠有生產PPS-42衝鋒鎗。當然了,蘇軍這一判斷其實是較為錯誤的,因為如果從生產性進行考慮的話,生產PPSH-41衝鋒鎗的工廠轉產PPS-42衝鋒鎗並不難,並且PPS-42衝鋒鎗的生產性能其實要高於PPSH-41衝鋒鎗。
儘管蘇軍高層的錯誤判斷對衝鋒鎗生產造成了不少影響,但是蘇軍還是對PPS-42衝鋒鎗進行了升級,比如說簡化了保險結構、增大復進簧導杆,取消快慢機等等,這都都是為了加大衝鋒鎗產量和生產效率而做出的修改。這一改型被稱之為PPS-43衝鋒鎗,在蘇軍內服役數量較多,產量也僅僅次於PPSH-41衝鋒鎗,達到了超過100萬支。在蘇德戰爭時期裡,PPS-42/43衝鋒鎗和PPSH-41衝鋒鎗一道成為了蘇軍步兵手中的利器,在諸多戰役中都有不俗的表現。
結語蘇德戰爭結束後,因為蘇軍內部的衝鋒鎗數量過多,且由於AK-47自動步槍的出現,導致了蘇軍的衝鋒鎗供應供不應求。在這種環境下,PPS-42/43衝鋒鎗就被迅速停產,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徹底從蘇軍退役。不過PPS-42/43衝鋒鎗的傳奇並沒有因此而終止,如芬蘭、匈牙利等國都有配備PPS-42/43的授權生產版本,有些效果PPS-42/43衝鋒鎗甚至服役至今,這對於PPS-42/43衝鋒鎗來說,也算是老槍不死了。
參考文獻:《Soviet Submachine Guns of World War II: PPD-40, PPSh-41 and PP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