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國家中,捷克向來以工業實力深厚而聞名,一戰時期就是奧匈帝國的後勤基地,到了二戰被英法拋棄,又成了德國的武器工廠,源源不斷地為德軍生產各式各樣的武器裝備。同樣的,捷克人在造槍這一塊也有出色天賦,設計過很多有意思的武器。
ZB-47,這是捷克工程師Václav(瓦茨拉夫)與Holek(霍爾克)合作開發的衝鋒鎗,1946年造出原型,1947年申請專利。有意思的是它的彈匣座是斜著的,彈匣平時就隱藏在槍託裡面,這讓衝鋒鎗擁有了非常出色的流線型槍身,不認真看甚至都找不到彈匣在哪。
為何兩位工程師要把ZB-47的外形設計成這樣?其實還是出於實戰考慮。MP40的性能夠優秀吧?彈匣座在槍機下方,士兵如果趴著作戰,較長的彈匣會導致瞄準基線過高,十分影響射擊手感;而像司登這樣彈匣座在槍機側邊的,突出的彈匣很容易被東西勾住,便攜性不高,所以兩人想要開發一款具有流線型外觀的衝鋒鎗,既增強實戰效果,又讓便攜性得以提升。
ZB-47就是這種目標下的產物,解決方法就是將彈匣座傾斜過來,這樣彈匣隱藏在伸縮槍託之下,既讓衝鋒鎗的結構變得緊湊、便攜,戰鬥的時候也不會妨礙士兵的行動。槍機方面,最普遍的自由式原理,發射9×19mm帕拉貝魯姆彈,射速550發/分鐘。
打開伸縮槍託之後,ZB-47的長度為740mm,槍管長260mm,空重3.3kg,彈容量30發,整體還是相當輕便的。
MP40這樣的彈匣座在底部的,子彈與槍膛本就處於兩條平行線上,所以只需推入槍膛即可發射,但ZB-47不行,因為它是斜形彈匣座,子彈與槍膛並不平行,所以設計師又在槍機內加了一個棘輪。
當槍機復進時,一部分力量會推動這個棘輪運轉,接著棘輪裹挾著子彈進行大角度旋轉,令子彈改變到與槍膛平行的角度,這樣就能正常送入槍膛了。
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很巧妙的,充分展現了捷克人的槍械天賦,但有得必有失,槍機內加了棘輪、推動裝置等零件後,結果變得越發複雜,這就導致衝鋒鎗的可靠性下降,很容易發生故障。
瓦茨拉夫於1946年將ZB-47送交捷克斯洛伐克陸軍測試,其出色的便攜性讓軍方很感興趣,但可靠性確實差了點,測試場上頻發故障。從1946-1948年期間,瓦茨拉夫與霍爾克數次對ZB-47進行改良,但棘輪是子彈翻轉的核心,根本沒辦法簡化,這就導致可靠性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最終,軍方選了可靠性更高的CZ-25衝鋒鎗,而ZB-47這款造型別致的武器淪為淘汰品,瓦茨拉夫與霍爾克曾嘗試將它賣往民間,確實引起了一些槍迷的興趣,但整體銷量不算高,如今除了博物館之外,已經很難見到這款衝鋒鎗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