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的臨界溫度是多少?

2020-11-30 中國氣象局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對兒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春捂」穿衣應下厚上薄

  春天防寒要注意好兩頭,照顧好頭頸和雙腳。尤其是老人,若在乍暖還寒的氣溫下,過早摘掉帽子和圍巾,易遭受風寒侵襲,導致傷風感冒加重頸椎病的症狀。人體下半部血液循環比上半部差,易受風寒侵襲,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應注意「下厚上薄」。早春時節,有些人常早早地換上春裝,把衣褲鞋襪穿得過於單薄。而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要比上不差,很容易遭到風寒侵襲。這時寒氣與溼氣就會悄悄地趁虛而入,尤其是裸露的膝關節,不知不覺間會感到酸脹不適,關節僵直等,從而引發關節炎。

  把握「春捂」時機: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

  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最明顯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晚了則猶如雨後送傘。

  把握「春捂」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對兒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注意「春捂」溫差:日夜溫差大於8℃是春捂的信號

  日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信號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湧動,「花開又被風吹落」,讓你回味冬日的肅殺。面對溫度百變的春天,父母應得隨天氣變化為孩子加減衣服。而何時加衣呢?現在認為,日夜溫差大於8℃是該捂的信號。

  「春捂」持續時間:7~14天恰到好處

  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但是減衣不能太快,否則會出現沒捂到位的現象。怎樣才算到位?醫學家發現:氣溫回冷需要加衣禦寒,即使此後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適應。減衣過快有可能會讓他們凍出病來。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捂過了頭,同樣對健康不利。「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在增減衣物時,最好先聽聽天氣預報。天氣轉熱後,有些人還穿著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來源:新浪 責任編輯:葉海英)

  

相關焦點

  • 「春捂秋凍」臨界溫度是多少?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學會正確「春捂」,有助於預防疾病。那麼怎麼有效利用「春捂」,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呢? 春捂,就是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減少疾病發生。春捂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c左右,若過早減掉衣服 ,就會破壞人體恆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 寶寶春捂有講究,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而所謂「春捂秋凍」就是起到這樣一個作用。不過提醒大家要注意春「捂」時,很多媽媽說氣溫很高的時候捂著很熱,也不能脫衣服嗎?其實「春捂秋凍」不是簡單地穿不穿衣服,還是有很多講究可言的。先說說什麼是「春捂」首先,「春捂」有利於抗寒。人體也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所以在春天開始復甦,在冬天「冬眠」的皮膚細胞漸漸活躍,毛孔張開,這時冷風襲來時,就會通過毛孔侵入人體,不僅寒冷還會引發疾病。
  • 揭秘春捂秋凍!哪些人群需要春捂?溫度多少需要春捂?
    最近氣溫回升,許多市民不知究竟是要「春捂」?還是要脫去身上的棉衣?  「春捂」有哪些益處  西安市第九醫院中醫科主任劉家峰說,「春捂」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C左右。
  • 「捂」很重要 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一般來說,15℃是個臨界溫度,超過15℃就脫掉孩子的棉衣,否則就真的會感到熱,也就是超出了耐熱限度。此外,如果日夜溫差大於8℃也是捂的信號,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氣溫溫差達到8度,也是需要捂捂的。其實,春捂也不一定非要穿笨重的棉衣棉褲,出門選擇容易穿脫的擋風外套,既保暖又透氣,如果衣服裹得太多捂出汗,吹了冷風也容易著涼。
  • 申城周五起明顯降溫 15℃是"春捂"臨界溫度
    據上海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消息,今天起就將有陣雨報到,周五起則明顯降溫,最高溫度僅13℃。  據介紹,這兩天的天氣可謂十分舒適,花兒開放,陽光充足。昨日早晨,全市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氣溫都在10至12℃上下,其中,徐家匯站為12.5℃,崇明7.9℃相對最低。體感和周一略有不同的是,昨日早晨溼度高,市民或感覺空氣黏黏的。昨日,預計白天最高氣溫可達至23℃,成為了本周最熱的一天。
  • 什麼是臨界溫度?
    這是為什麼,要說明這個問題,還須從物質的臨界溫度談起。要使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可以用加大壓強和降低溫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能否使所有的氣體液化呢,早在19世紀中葉,包括法拉第在內的許多科學家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二氧化碳、氯化氫等氣體相繼在他們的實驗室裡變成液體。但是氧氣、氮氣、氫氣等一直不能被液化。於是,人們不得不把這些「頑固派」稱為「永久氣體」。
  • 「春捂」不當孩子易生病,這份穿衣指南...
    俗話說「春捂秋凍」,但該如何「捂」也是有講究的。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的緊要關頭,更是怕孩子有一點兒不舒服。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春季如何正確給孩子穿衣服。關於「春捂」,這6點你需要知道一到春天,很多家長都不敢讓孩子脫衣服,寧可「捂一捂」,也怕孩子凍著會感冒。
  • 氣溫回暖防凍不能松 臨沂人需要注意春捂的規律
    春天到來,天氣變暖很多人換掉冬裝穿上了春裝,甚至穿起了夏季的衣服,春季氣溫變化大,所以保暖防寒還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有春捂這一說法。   第一,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保持恆定的溫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皮膚的出汗來調節;   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恆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
  • 溼度大體感溫度低 淄博天氣回暖市民注意「春捂」
    騎車上班的人群  原標題:溼度大體感溫度低 明天「雨水」到雪花不再飄  2月17日,據淄博市氣象臺預報,未來兩天,淄博市氣溫略降。一早,淄博市降下了小雨,許多人早晨出門的時候感覺特別冷。  據淄博市氣象臺16:00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天淄博市最低溫度其實只有-4℃。  淄博市氣象臺專家表示,這是因為下雨溼度大,加上風也較大,人體會感覺比較冷,也就是體感溫度比較低,它跟實際溫度是有差別的。  18日淄博局部地區有小陣雪,但隨著冷空氣離去,18日過後,天氣將逐漸轉好,東北風也將逐漸減弱,值得注意的是氣溫略有下降。
  • 有趣的臨界溫度!-氣體滅火漫談
    石崢嶸:臨界溫度是能夠使物質由氣相變為液相的最高溫度,通過對臨界溫度了解,我可以更好的理解氣體滅火中的特殊現象,比如:1、二氧化碳貯存壓力僅5.7MPa,為什麼要用15MPa的鋼瓶?臨界溫度是能夠使物質由氣相變為液相的最高溫度,我們可以通過加壓的方式使氣態物質液化,但每種物質都有一個特定的溫度,在這個溫度以上,無論多大的壓力,氣態物質都不可能被液化,這個溫度就是臨界溫度。
  • 如何提高超導體臨界溫度?
    這類超導體臨界磁場值只有百在元素周期中,已發現有28種元件素具有超高斯數量級.因此第Ⅰ類超導體的臨界電流是很小的,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沒有超導電性的元素,採用特殊技術後(如加壓或薄膜技術),在一定溫度下出現了超導態.例如,在常壓下為半導體的鍺和矽,矽在120千巴壓力下測得Tc=6.7K,在115千巴壓力下,鍺同樣進入金屬變態,在5.35K變成超導態。
  • 高壓可影響多層超導體臨界溫度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對三層氧化鉍(Bi2223)晶體施加兩種不同程度的高壓,其臨界溫度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過了某個「臨界壓力」後,壓力越高,其臨界溫度也越高
  • 蜜蜂的臨界溫度是多少?怎樣才能防止蜜蜂凍僵,主要問題有2點
    蜜蜂是溫變昆蟲,身體的溫度會隨著環境溫度變化而變。這本來沒什麼,但是蜜蜂卻耐不了高溫,也扛不住低溫。那蜜蜂對溫度的臨界,是多少度呢?怎樣才能防止蜜蜂外出採被凍僵呢?中蜂與意蜂對溫度的臨界中蜂:對溫度的臨界是低溫10度,高溫42度。當氣溫降到7度,便不能出巢活動,因為這樣的低溫,會使中蜂凍僵,無法回巢。當氣溫達到42度時,只有個別蜜蜂能出巢採水回巢。經過實驗,中蜂最多能扛住50度高溫。意蜂:對溫度的臨界是低溫13度,高溫39度。
  • 都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季孩子如何正確穿衣?寶媽看這裡
    「本文由硬核媽媽原創、歡迎大家評論、轉發」老話講「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捂是為了讓人們逐漸適應天氣的變化,起到了緩衝和過度的作用。不多很多寶媽卻不知道,這春捂,該給孩子捂哪呢?春捂,該捂哪?下面是根據室外溫度,孩子所對應的穿著,寶媽們快來看一下。0℃-5℃:孩子穿羽絨服當室外的溫度在0℃-5℃時,還是非常冷的,大人都會被凍的瑟瑟發抖,所以寶媽一定要給孩子穿上能夠禦寒的衣物。
  • 春捂秋凍?寶寶這樣來穿衣,寶媽別擔心
    在這春暖花開溫度剛剛回升的季節,很多人是穿多了熱,穿少了怕生病。新手寶媽們,沒有太多的經驗來帶娃,有的人會參考育兒書,有的人還會參考家裡老人的帶娃經驗。那麼在這個疫情當前的時期到底如何正確地給寶寶們穿衣呢?春捂秋凍這個說法是否正確春捂秋凍這個說法就是這樣一代代人流傳到現在,那麼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嗎?
  • 物理大事件,高臨界溫度超導材料的發現
    1986年高臨界溫度超導材料較其他超導物質相對較高的臨界溫度,並能在液態氮的環境 下產生的超導現象。超導體臨界溫度的年代變化超導現象具有很寬敞的應用空間,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1968年以前,高臨界溫度超導材料的研究處於停滯狀 況,一直在探索,但是沒有較大的進展。1986年,高溫超導體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掀起了以研究金屬氧化物陶瓷材料為對象,以尋找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為目 標的"超導熱"。全世界有260多個實驗小組參加了這場競賽。
  • 零下23℃,超導材料的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而250K,是迄今為止超導材料中已證實的最高臨界溫度。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能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隨著越來越多的超導材料被發現,最高臨界溫度的紀錄也在不斷刷新,逐步向室溫目標邁進。在2018年,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幾乎同時報告稱,壓縮的氫化鑭化合物可能在更高的溫度下表現出超導性,其臨界溫度範圍從215K—280K不等。這一理論預測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
  • 零下23℃ 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而250K,是迄今為止超導材料中已證實的最高臨界溫度。       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能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隨著越來越多的超導材料被發現,最高臨界溫度的紀錄也在不斷刷新,逐步向室溫目標邁進。在2018年,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幾乎同時報告稱,壓縮的氫化鑭化合物可能在更高的溫度下表現出超導性,其臨界溫度範圍從215K—280K不等。這一理論預測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
  • 銅氧化物超導臨界溫度或有新決定因素
    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在1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銅氧化物的超導臨界溫度是由電子對密度——單位面積上的電子對數量決定的。這一結論對標準的超導理論提出了挑戰。
  • 俄羅斯科學家發現影響超導臨界溫度的新因素
    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固態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對含氧超導複合材料生成過程中影響其超導臨界溫度的因素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為新材料的研製開闢了道路,並可能在多個領域引發技術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