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大學通過冷擠壓技術實現3D列印的牛奶
來自新加坡技術與設計大學(SUTD)的一組研究人員,他們設法進行了牛奶。 該大學的Soft Fluidics Lab的 Cheng Pau Lee,Rahul Karyappa和Michinao Hashimoto最近在RSC Advances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他們改變材料流變特性的方法,以便通過使用直接墨水在室溫下3D列印牛奶產品
-
研究人員開發了3D列印牛奶產品的簡單方法 | 章魚通
信貸: SUTD新加坡技術和設計大學(SUTD)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在室溫下對基於千年的產品進行直接墨水列印,同時保持對溫度敏感的養分。例如,牛奶富含鈣和蛋白質,但由於這些營養物對溫度敏感,使用上述需要高溫的印刷方法,牛奶不適合3D列印。冷外洩是一種可行的替代辦法,但往往需要風溼學改性劑或添加劑來穩定印刷結構。優化這些添加劑是一項複雜和明智的任務。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這種小小的可食用沙發是用牛奶「墨水」3D列印而成
據外媒CNET報導,3D列印技術已經進入食品餐飲領域。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3D列印的壽司、披薩餅,甚至使用3D生物印表機在微重力下製作肉類。
-
新加坡「逆天改食」,3D列印點心要不要感受下?
在工業、汽車和航空航天領域獲得大量應用,但或許一些小夥伴不那麼清楚,3D列印技術可以根據進餐者的需求量身定製一餐的營養素,從而針對某些疾病進行食品調整,例如糖尿病。近日新加坡大學研發出基於乳製品的3D列印材料,用於製造可食用的3D列印美食。
-
奧地利開發3D列印超磁體用於清潔能源設備
「通過增材製造技術,可以生產出具有更複雜設計的零件;然而,獲得功能材料的印刷工藝仍然是研發的主題,」發表的研究介紹說,「在LPBF中,[NdFeB]粉末被完全熔化,導致形成了一種新的微觀結構,從而起到了矯頑作用,增加磁場強度。」 3D列印的微型超級磁體 圖片TU Graz。
-
3D列印技術公司RYUJINLAB在韓國推出了金屬3D列印服務
打開APP 3D列印技術公司RYUJINLAB在韓國推出了金屬3D列印服務 南極熊3d列印 發表於 2020-12-01 11:52:39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從幹細胞培育出心臟細胞
然而,由於科學家們無法控制這些參數,他們不得不費力地生產大量的胚狀體,並選擇具有合適特性的特定胚狀體進行研究。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的研究人員轉向增材製造來控制胚胎體中的幹細胞分化。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生物印刷》雜誌上。博士生魯比姆卡·達斯(Rupambika Das)和助理教授哈維爾·G·費爾南德斯(Javier G.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3D列印為設計增添了視覺複雜性,已成為創新藝術家和設計師創新性地挑戰傳統珠寶和配飾的推動者。時裝領域多年來一直在應用3D列印技術,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和降低成本,但主要是為了開發很難以其他方式製造的產品。對稱性,細節和可用設計的無限結合,為新公司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
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技術開發更堅固的3D列印建築
為了開發一種對3D列印的地質聚合物樣本進行分類的過程,研究團隊針對了特定變量,並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優化了3D列印的材料的組成。該研究不僅可以產生具有更高抗壓強度的建築複合材料,還可以為建築行業中使用的其他3D列印化合物的穩定性進行分類的路線圖。 該團隊解釋說:「目的是引入一種可行的方法來對通過增材製造技術製成的地聚合物樣品進行分類。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為微流體技術打開了新的大門
3D列印可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體中一步創建高通量的流體設備,並直接進行設備參數調整。只需共享設計文件,就可以在不同的設施中分發和複製設計和設備。在本文中,由來自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Stephan Warnat助理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展示了玻璃上的微型傳感器與高解析度3D列印技術的集成,這種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微流體設備的新方法包括操縱非常小體積的液體進行測量水質或者研究微生物等等。
-
科學家研發3D列印甜品
其實,3D列印技術可以根據進餐者的需求量身定製一餐的營養素,從而針對某些疾病進行食品調整,例如糖尿病。近日新加坡大學研發出基於乳製品的3D列印材料,用於製造可食用的3D列印美食。通常,基於擠壓的印刷方法由於其低成本,柔韌性和分配基於液體的食品材料的能力而被用於製造這種加工食品。擠壓食品的缺點是FDM 3D印表機在運行過程中會變得很熱,這使其與需要保持低溫的產品(如牛奶)不兼容。
-
【材料】Nature:來自未來的科技——超高解析度3D列印技術
1986年,美國科學家Charles Hull開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商業3D立體印表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在逐步發展,其應用範圍也在迅速擴大,包括文物修復,運動鞋部件、牙科陶瓷、貴重飾品和航空航天部件的大規模生產,以及微流體、醫療設備和人工器官的製造等等,但這一技術目前仍然有諸多缺陷,例如非列印區域也會呈現固體,列印速度慢、解析度普遍較低。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現在人們在不斷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逐漸的注意起了人體的健康狀況,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骨科醫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內固定器材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用。不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3d列印骨頭的新聞,所以這也不算是一種什麼新技術,但是在廣州就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特殊的3d列印骨頭技術。以往採用3d列印骨頭技術使用的原材料都是金屬,不過將金屬移植到體內總歸還是不太好的。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萊布尼茲研究人員開發了可訪問的模塊化3D列印'CR2'顯微鏡
萊布尼茲光子技術學院(IPHT)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低成本的3D列印顯微鏡,可以對其進行定製以滿足每個用戶的需求。 「 U2」圍繞模塊化的可列印立方體構建,學者們可以在其上安裝透鏡,LED和照相機部件的組合,以適合其特定的研究領域。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湖南率先探索「3D列印+精準醫療」
星辰全媒體記者 黃超 攝製)星辰在線11月29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黃超)11月29日,2020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增材製造行業的院士、專家,還有航空航天、裝備、材料、檢測等龍頭企業的代表,共同探討了增材製造技術的前景及發展趨勢。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圍繞「3D列印+」作主題發言。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Carbon利用3D列印數字光合成技術,快速鼻咽拭子用於COVID-19檢測
關於3D列印光固化技術,本文是Carbon創始人、董事會主席Joseph DeSimone教授(左1)的研究論文,同時他也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名譽教授。論文來自約瑟夫·德西蒙教授的分享,翻譯僅供學習交流,如有錯誤之處,請及時指正。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特別是,對細胞活力影響有限的溫和加工條件,以及它們在加工具有廣泛性能的材料中的靈活性,使得該技術成為有吸引力的候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