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國首家省級易製毒化學品管理協會在山東省濟南市成立。據悉,該協會的成立旨在發揮行業自律監管作用,遏制易製毒化學品流入非法渠道。
「儘管山東去年摘掉了易製毒化學品『流失大省』的帽子,但化工醫藥大省、交通便利等區位條件沒變,工作措施跟進不力或落實不到位,仍會出現重大風險。」山東省禁毒委員會副主任、省禁毒辦主任槐國棟在該協會成立大會上表示,山東現有易製毒化學品企事業單位2.3萬家,易製毒化學品年均流通量超過6000餘萬噸,總量居全國前列,管理任務繁重。
據山東省公安廳給界面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兩年來,山東全省公安機關共破獲易製毒化學品刑事案件203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31人,打掉重點製毒物品非法生產窩點31處。曾經一度絕跡的「家庭作坊式」小型製毒窩點近期出現反彈態勢,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網上少量、多次購買製毒原料或配劑,在家中、出租房或小場所試驗製毒。
以溴素為例,溴是一種深紅棕色的液體,也是常溫下的唯一一個呈液態的非金屬元素,屬危險化學品。該物質可被不法分子用來製造冰毒,還可以被非法合成毒品氯胺酮(俗稱「K粉」)的前體原料羥亞胺。山東由於溴素的年產量在全國佔比高達80%之多,加之交通區位條件便利,這一區域便成為製毒分子覬覦的重要區域。
「根據國家毒品實驗室對2015年和2016年全國繳獲毒品樣品的特徵分析,以溴代苯丙酮合成麻黃鹼從而製造冰毒的方法佔全國地下加工廠製造冰毒方法的97%以上。」山東省禁毒辦常務副主任、省公安廳禁毒總隊總隊長李東明今年1月份在山東省禁毒辦舉行列管溴素等5種易製毒物質新聞通氣會上說。
李東明表示,近年來,製毒原料、製毒配劑不斷變化,其中溴素、1-苯基-1-丙酮和氯代麻黃鹼等非列管化學品流入製毒渠道問題突出,危害嚴重。為防範製毒物品流失,山東各級相關部門關口前移,在溴素尚未列管的大背景下,落實實名登記備案制度,研發全省溴素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從源頭上基本卡住了溴素非法流弊的問題。
簡單來說,易製毒化學品是指國家規定管制的可用於製造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的原料和配劑, 既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群眾日常生活,流入非法渠道又可用於製造毒品。根據2005年國務院第102次常務會議通過的《易製毒化學品管理條例》,易製毒化學品被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可以用於製毒的主要原料,如麻黃素、1-苯基-2-丙酮、羥亞胺等;第二類、第三類是可以用於製毒的化學配劑。其中,第二類易製毒化學品本身具有毒性或者主要是在實驗室使用,而第三類易製毒化學品用途較為廣泛,如硫酸、鹽酸、高錳酸鉀等,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
據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大麻、古柯鹼等植物天然毒品還是冰毒、搖頭丸等合成化學毒品,其加工製取都離不開易製毒化學品。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易製毒化學品就沒有毒品。加強易製毒化學品監管不僅是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減少毒品來源、解決毒品問題的釜底抽薪之計。
根據2008年6月1日開始施行的《禁毒法》第21條規定,國家對易製毒化學品的生產、經營、購買、運輸實行許可制度。禁止非法生產、買賣、運輸、儲存、提供、持有、使用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和易製毒化學品。
根據《刑法》第350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非法生產、買賣、運輸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於製造毒品的原料、配劑,或者攜帶上述物品進出境,情節較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山東先後有20餘名基層黨政幹部因易製毒化學品流弊問題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為此,山東早在2014年便開始籌建易製毒化學品管理協會,該協會今年由省民政廳正式批覆,並明確省公安廳為業務主管單位,現有2125家會員單位。主要職責包括督促會員單位規範生產、購銷、運輸管理,建立健全易製毒化學品管理規章制度,健全安全檢查員隊伍,開展常態化禁毒宣傳、知識培訓和安全檢查等。
槐國棟在協會成立大會上對此表示,依法成立易製毒化學品管理協會,發揮行業自律監管作用,實現行業自治共治,是健全完善易製毒化學品社會化管控體系的有益補充,也是依法禁毒、源頭治理,主動應對禁毒鬥爭形勢的現實需要。
據介紹,2017年山東先後打掉省內外製毒和製毒物品窩點27處,繳獲重點製毒物品40餘噸,沒有發生一起被外省順線「打過來」的情形,實現了由被動防禦向主動進攻的轉變。涉毒源頭治理取得重大進展,摘掉了易製毒化學品「流失大省」的帽子。
李東明此前也表示,山東下一步將加大對易製毒化學品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對製毒物品犯罪「零容忍」,把查緝易製毒化學品放在與查緝毒品同等重要的位置,強化對易製毒化學品生產、經營、購買等環節的核查,遏制製毒物品非法流失。此外,市民直接舉報涉易製毒化學品違法犯罪活動,最高可獲10萬元人民幣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