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品種選擇對脫硫的影響:硫的釋放和溫度有很大關係,有機硫在較低的溫度下開始釋放,而無機硫者需要較高的溫度,煤的品種決定了煤中有機硫和無機硫的不同。有機硫析出一般在500℃~560℃,而硫鐵礦則在630℃~700℃釋放,最後才是那些結構複雜、難分解高分子量的有機硫釋放出來。一般我們可從煤的燃點判斷,選用適合自己窯爐的燃煤,這樣不但能提高產量,也利於硫的集中治理。
以煤矸石為原料的磚廠由於原料選擇的餘地不大,控硫的手段可從配料和工藝中摸索辦法。「配」是添加沒有或硫含量低的原料來控制然後進行一些工藝上的改進,以達到控硫減硫的目的。例如:利用黃鐵礦石硬度高,不易粉碎特性,對篩分原料進行硫測試,如果篩上料含硫較高,就直接剔除不用,只使用篩下料生產。有煤礦對排放的煤矸石進行水衝排放,從煤矸石山腳下排出的水呈黑黃色可以知道,水衝也是一種脫硫方法。
配料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固硫技術。固硫技術較簡單,成本低,易操作,固硫效果很好,是目前國家推廣的潔淨煤項目,如果能運用到磚廠,是可喜的技術。磚廠運用固硫技術的難點是產品泛霜,由於硫和鈣的反應可轉化成硫酸鈣類物質,在固硫效果顯著的同時,這種物質會導致磚瓦泛霜,影響產品質量。如果我們能找到解決泛霜的低成本有效辦法,固硫技術是可以引進到磚廠的,當然,目前這只是一個設想,沒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給大家。
調配的目的是降低磚坯的乾燥敏感係數和乾燥敏感性,保證磚坯在快速脫水乾燥過程中不會對產品質量產生影響,同時利於燒結。這個看似和脫硫沒有多大關係的建議,主要來源於國外磚坯快速乾燥技術,有資料顯示,國外磚坯乾燥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完全違背了我們認為的二、三十個小時的乾燥理論,之所以能這麼短的時間實現磚坯乾燥,除乾燥器具外,其中一點就是對原料顆粒級配的調整,這一點值得我們思索。
乾燥窯的工作只有一項,就是排除磚坯中的水分,任務很單一磚坯水分不但是成型工序的重點,也是下道工序的難點。磚坯成型水分低,原料的熱值就可以降下來,相應的硫含量也就減少了調整碼坯方式。在碼坯時留置縱向風道的碼法要改改了,風道通風量大,直接影響數據的檢測。留置風道的錯誤還可以從乾燥後的磚坯殘餘水分和燒結後「黑心」得到印證:磚垛內部、底部的磚坯乾燥殘餘水分大於兩側和頂層,黑心、壓花嚴重的都出現在磚垛內部。
黑心磚是不合格產品,也是磚廠脫硫的大忌理論上就不多說了,大家了解一下木材變木炭的原理就明白了:燒炭工藝就是將有害質隨煙氣排出,留下潔淨的碳。我們把磚燒成黑心也是這個道理:硫隨煙氣走了,熱值沒利用上,所以,必須糾正不合理的碼坯方式。靜停儲坯是利用自然環境對磚坯進行脫水乾燥。有條件的生產線可利用其它人工的辦法進行低溫乾燥,例如風機、風扇、簡易儲坯室人工乾燥技術等,目的是提前預乾燥,減輕乾燥窯的壓力,
對乾燥窯窯門、窯車碰頭、隧道窯砂封、風道等進行密閉處理,減少外界低溫對乾燥幹擾。這些工作是一般常規操作,在沒有檢測煙氣硫含量時,只要能保證磚的質量,一般不會重視,但這些「漏點」在今後的操作中要引起重視了,因為密封不好會直接影響煙氣檢測數據。
這裡要提到的一個誤區是「大風乾燥」,很多生產線都採用大風機排潮,認為潮氣能及時排出,不會出現潮氣聚集,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起碼是不全面的理解。乾燥窯工作的條件除了大風外,還有一個條件,就是正壓乾燥,負壓排潮,乾燥窯的一半長度要處於正壓才對。加大排潮是加大負壓,會導致風流短路、漏氣。
以前燒磚不用考慮硫的問題,還有就是如何減少煙氣中的硫或者能為脫硫打好基礎的清潔燒結方法。這裡涉及的面很廣,從進車、密封、風機頻率、用閘、閘型、燒結氣氛、窯頂投煤等都要將硫的問題考慮進去。由於每條隧道窯都各自不一,操作手法也不盡相同,窯頂投煤:窯頂投煤改用清潔煤固硫辦法,提前將煤和石灰拌混製成一定規格的型煤,能減少投煤產生的硫和粉塵。也可採用原料配到燒結所需熱值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