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底,在PDA藥物微生物學會議上,針對黴菌控制這一話題,舉行了「黴菌汙染和補救措施」的專題研討會。
主講人真菌學家Ziva Abraham,在微生物學和QA方面擁有超過35年的學術、研究、臨床和行業經驗。
以下是Ziva有關「黴菌鑑別」問題的解答。
問:是否應在培養的第5天或第7天,對黴菌菌落進行讀數?
Ziva:許多半知菌類黴菌(deuteromycotous mold),例如麴黴菌(Aspergillus)、青黴菌(Penicillium)、擬青黴菌(Paecilomyces)等,都是速生微生物。到第5天,許多這些快速生長的黴菌,可能會形成孢子並形成其他菌落,或者以「真菌墊」(fungal mat)形式覆蓋整個培養皿。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假陽性結果。
最好在第3天對菌落進行計數,並在第5天進行檢查。這樣,第3天的讀數將允許對快速生長的黴菌的菌落進行計數;而第5天的讀數將允許對生長較慢的黴菌的菌落進行計數。
Ziva:在鑑別系統中有一個大型且多樣化的庫,對於正確鑑別和減少未鑑別菌株的機會,是很關鍵的。
問:建立黴菌鑑別SOP時,如果要將鑑別出的汙染物保存在庫中,對於存儲方式,您將如何建議?
Ziva:黴菌可以冷凍保存或凍幹。這兩種保存方法都可選用來自外部的服務。
也可以藉助於液體培養基和10-15%的甘油,企業內部自行進行冷凍保存。如果選擇內部冷凍保存,則必須建立程序,以定期檢查培養物的純度。
問:您之前提到過,應該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來確認黴菌的鑑別。您是否認為即使使用基於序列的鑑別,這也是有必要的嗎?
Ziva:基於序列的鑑別,當然是理想的。
顯微鏡技術可以確定黴菌類型及其可能的來源,這樣在等待鑑別結果的同時,就可以啟動調查和補救措施。
問:有時,黴菌的鑑別結果會標為「菌絲體」(mycelia sterilia)或「未鑑別」。這些結果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Ziva:自然界中很少有「菌絲體」。對於這種結果,通常是由於實驗室使用常規鑑別方法,無法使黴菌孢子化(sporulation)產生的。
使用常規方法產生黴菌「未鑑別」的結果,可歸因於無孢子化(sporulation)。對於非真菌學家,如果不了解所涉及黴菌的生長要求,可能無法提供合適的營養生長培養基,以便用於孢子化的目的。
另一方面,對於表型、蛋白質型或基因型ID系統產生的黴菌「未鑑別」的結果,這暗示了一些關鍵因素,例如系統庫上黴菌未分類、混合的培養物、或在樣品準備過程中產生的實驗室錯誤。
問:您如何將黴菌分為弱性或強性?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清單?
Ziva:相對有色半知菌類真菌(deuteromycotousfungi)和子囊真菌(ascomycotous fungi),無色半知菌類真菌更弱一些。
在合子真菌(zygomycotous fungi)中,無性孢子比有性產生的合子孢子弱。
Ref.: The Moldy Nightmare: Questions and Answers, Part 2. Jan 20, 2021.Ziva Abraham. PDA.
聚焦FDA/歐盟等全球藥監與行業組織
關注PharmLink |更新更快的製藥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