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毒素對奶牛的嚴重威脅

2020-12-05 天水市人民政府

  飼料中黴菌毒素的存在對於畜牧生產者來說是一個難題,它對畜牧生產甚至是畜產品加工都造成很大的損失。

  飼料原料中自然條件下產生的毒素汙染對於奶牛的生產性能和健康一直都是一種威脅。

  資料顯示黴菌毒素能夠抑制免疫系統功能,還會影響瘤胃、腸道、肝臟、腎臟、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等重要器官。牧場中,皺胃移位、酮病、胎衣不下、子宮炎、乳腺炎以及脂肪肝的發病率也與黴菌毒素有關。

  對於黴菌毒素引發的疾病生產中很少採取措施,如果要進行治療那麼就要增加許多損失。而且,日糧和生產管理的改善效果不明顯,儘管這是引起黴菌毒素中毒的一個因素。

  起初,黴菌毒素,如黃麴黴毒素和單端孢黴烯作用於免疫系統(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紅細胞的數目),降低動物對於病原體的免疫反應。隨著黴菌毒素水平的升高,逐漸影響動物的瘤胃(降低微生物數量,減少瘤胃運動)和其它器官(腸道、肝臟、腎臟、生殖系統、神經組織等)的功能(Fink-Gremmels,2007)。

  另外應該考慮的是黴菌毒素汙染造成奶牛跛足發病率升高。跛足引起產奶量、繁殖性能降低,還會增加治療成本,從而造成經濟損失。

  Ozsoy 等(2005)研究表明飼料中黃麴黴毒素汙染能夠引起奶牛跛足(亞臨床的蹄葉炎),並且降低受胎率(卵巢囊腫)。

  對於有著發達的前胃系統的動物,瘤胃液對於赭麴黴毒素A、玉米赤黴烯酮、T-2 毒素、嘔吐毒素等是一種淨化屏障,因為在瘤胃液中原蟲的活性遠遠高於細菌(Westlake,1989)。

  因此,通常認為反芻動物可以免受黴菌毒素的不利影響。但是,也不應該忽視黴菌毒素對於反芻動物的危害。

  首先,黃麴黴毒素、玉米赤黴烯酮這類毒性化合物的代謝產物也是具有毒性的,甚至毒性更大。其次,應該注意的是黴菌毒素對於瘤胃環境和運動的不利影響。飼餵黴菌毒素汙染的日糧會降低瘤胃運動,從而降低乾物質、酸性洗滌纖維和澱粉的消化率,影響瘤胃微生物生長。

  一、黃麴黴毒素

  起初黃麴黴毒素的毒性表現為採食量降低,而後是體重或增重速度降低。同時,飼料轉化效率和繁殖性能降低,容易產生應激,且對於犢牛的影響更明顯。

  慢性黃麴黴毒素中毒的症狀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鼻鏡乾裂,脫肛,肝臟損傷,腹部水腫等。飼餵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飼料能夠顯著降低產奶量。

  肝臟的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膽管擴張、肝細胞糖元減少、脂肪變性、纖維化、血管腫脹。

  研究表明,加入1~10g/mL 的瘤胃液時黃麴黴毒素降低至10%(Yiannikouris 等,2002)。但同時檢測到其代謝產物黃麴黴毒素醇,它是具有更高毒性的黃麴黴毒素B1的衍生物。飼餵黃麴黴毒素汙染的日糧會引發卵巢囊腫、子宮感染,降低受胎率。

  更應該引起注意的是黃麴黴毒素不僅對動物的繁殖性能產生影響,它還會影響動物整體健康狀況。

  癌症應用研究所研究證明黃麴黴毒素具有致癌性。牛奶中黃麴黴毒素的殘留是不容忽視的,因為許多國家已經對牛奶中黃麴黴毒素B1的代謝產物AfM1進行了限量(即美國的限量標準是0.5ppb, 歐盟是0.05ppb)。奶牛日糧轉換為無黴菌毒素汙染的飼料後,牛奶中的AfM1濃度開始降低,2~3 天后回到正常水平(Fink-Gremmel,2008)。

  二、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又名嘔吐毒素,是一種由鐮刀菌屬產生的黴菌毒素,能夠引起動物的精神不振,採食量、日增重等生產性能下降,還會造成腹瀉、流產、出血、血液學指標變化以及神經障礙等。

  目前,對奶牛日糧中嘔吐毒素的影響認識尚淺,但是臨床資料顯示嘔吐毒素的攝入會造成生產性能的降低。因此,嘔吐毒素可能能夠作為黴菌毒素汙染飼料的一個標誌。

  其它領域的報導也證實嘔吐毒素與奶牛生產性能的降低有關係,而且會降低非泌乳期奶牛的採食量。

  三、T-2毒素

  T-2毒素是一種A型單端孢黴烯由鐮刀菌屬產生。它能夠造成肉牛的腸胃炎、腸出血甚至死亡。T-2還能引起拒食、腸胃機能障礙、出血性痢疾、飼料轉化率降低、產奶量降低、不發情。

  研究顯示日糧中T-2 毒素水平達到300~500ppb就會對奶牛產生不利影響,造成產奶量下降,延長初產奶牛對泌乳期日糧的適應期,引起腹瀉、胃腸脹氣,淘汰率和死亡率升高。

  四、玉米赤黴烯酮

  玉米赤黴烯酮是鐮刀菌屬對雌激素的代謝產物,產生於青貯飼料、玉米及其它穀物,如大豆、小麥、大麥、燕麥、高梁、芝麻籽、乾草。

  從化學上來講,玉米赤黴烯酮的結構與雌二醇相似,能夠與細胞受體結合,引起雌激素效應、發情期異常。攝入的玉米赤黴烯酮在瘤胃中有90% 轉化為α-玉米赤黴烯醇(相當於10倍劑量的雌激素),很少一部分轉化為β-玉米赤黴烯醇,毒性降低(Schatzmayr,2005;Rodrigues 等,2009)。

  英國一個牧場由於使用了劣質乾草導致人工受精指數從1.2升到4.0。

  有兩個試驗報導,奶牛每天攝入250mg晶體玉米赤黴烯酮,其受胎率降低超過3個發情期。

  五、伏馬毒素

  伏馬毒素由串珠鐮刀菌產生,大部分產生於玉米和玉米為基礎的飼料。

  [分頁符]

  給荷斯坦和娟姍奶牛飼餵含100PPm伏馬毒素的日糧7天,轉換為無汙染日糧後70天的產奶量降低(每頭牛每天降低約6kg),主要是由於飼料轉化效率降低。血清中酶濃度升高表明造成了肝臟疾病(Morgavi 等,2007)。

  六、赭麴黴毒素

  赭麴黴毒素A是一種由麴黴菌屬和青黴菌屬產生的能夠引起腎中毒的黴菌毒素。有試驗報導,給30 日齡的犢牛按照每公斤活體重飼餵0.1~0.5mg的赭麴黴毒素A 4周,表現為尿頻、精神不振、生長緩慢、尿比重降低甚至脫水。

  剖檢發現,犢牛的腎臟發灰,並且有輕度腸炎。組織病理顯示輕度的腎小管變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作為標誌蛋白沉積成腎小管和Bowmann的膠囊hyalinic材料。此外,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和間質纖維化壞死發生。

  研究發現赭麴黴毒素A伴隨桔青黴素產生,他們由相同的真菌代謝產生,飼料中濃度為1~2mg/kg。

  七、經濟效益影響

  文獻中有關黴菌毒素毒性的數據可能存在著差別,原因是動物生產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存在許多影響因素。

  黴菌毒素本身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同時,由於黴菌毒素的存在還可能擴大其它毒素、營養不平衡、衛生條件差、天氣條件惡劣、或者畜群中疾病隱患的負面效應。

  黴菌毒素產生的不良影響對牛場經濟效應的影響。

  八、結論

  飼料中黴菌毒素的存在對於所有畜牧生產者來講都是一種危害。穀物飼料中高濃度的黴菌毒素不僅會帶來生產效率的損失,還會影響畜產品的質量。

  黴菌毒素對於高產奶牛的影響最大。飼料原料質量的重要性在於其決定著生產的盈虧。大多數情況下,降低黴菌毒素的不利影響是獲得更好經濟效應的關鍵環節。

  正如本文及其它文章所述,黴菌毒素能夠損害奶牛健康和生產力。那麼,為什麼牛場管理者和獸醫人員不到萬不得已,不對黴菌毒素採取措施呢?


相關焦點

  • 【科為博動保】克黴博--物理吸附+生物降解,黴菌毒素無處可逃!
    目前已知的300餘種黴菌毒素中,有20餘種常見的黴菌毒素對動物生產產生危害,其中1.飼料中的常見黴菌大致分為:(1)麴黴菌屬 (2)鐮刀菌屬 (3)青黴菌屬 (4)麥角菌屬2.黴菌與黴菌毒素的關係(1)黴菌:活的生物繁殖體,新陳代謝過程產生毒素,對動物機體的危害主要通過黴菌毒素來體現
  • 黴菌毒素對毛皮動物的危害表現和防治
    黴菌毒素是黴菌在適宜條件下在其汙染的飼料中產生的可以引起動物中毒的代謝產物。毛皮動物食入含有黴菌毒素的飼料後,可造成肝臟、腎臟、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等多種實質器官的損害。
  • 豬飼料中黴菌毒素對豬的危害與控制
    張丞等對2009年上半年中國飼料和原料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在90份樣品中,完全沒有檢測出黴菌毒素的樣品僅8份,佔樣品總數的8.9%;只檢測到1種黴菌毒素的樣品數為7份,佔樣品總數的7.8%;同時檢測到含4種以上黴菌毒素的樣品數佔67.8%。可見,黴菌是影響世界農業、飼料業和養殖業發展的一大危害,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 黴菌毒素對水產養殖的影響及其防控措施
    百奧明(張丞等,2008)、奧邁生物科技(季海霞等,2015)、建明工業(黃廣明,2015)等生物公司,對全國各地的黴菌毒素汙染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玉米及其副產品和DDGS(國產)類原料的黴菌毒素汙染一直比較嚴重,且以玉米赤黴烯酮和嘔吐毒素含量較高。程傳民等(2014)對2013年小麥類飼料原料中黴菌毒素汙染情況的調查表明,嘔吐毒素對其汙染較嚴重,且小麥副產品受到的汙染程度遠高於小麥。
  • 黴菌毒素也喜低溫氣候!
    黴菌毒素都是在高溫高溼條件下產生的嗎?答案當然不是!
  • 芽孢桿菌—黴菌毒素的剋星!
    黴菌毒素是某些黴菌在禾穀類植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低分子量的次生代謝產物。迄今為止,已鑑定和報告的黴菌毒素多達500種。動物一旦攝食黴菌毒素超標的飼料,將會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包括肝臟和腎臟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變和免疫抑制等,這統稱為黴菌毒素中毒。
  • 黴菌毒素檢測標準 實現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記者11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最新農業行業標準《飼料中37種黴菌毒素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發布,並將於4月1日起實施。由該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制定的該項標準,是全球首個飼料中黴菌毒素高通量檢測標準;其成功研發並發布,擴大了我國飼料及畜產品中黴菌毒素監測範圍,提升了風險發現能力。
  • 黴豆腐黴千張含不含黃麴黴毒素?為什麼肝病科主任從來不吃煮花生?
    牛奶中的黃麴黴毒素很可能來源於玉米飼料我省的奶牛養殖場開始使用脫酶劑去除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菌的代謝產物。糧食未能及時曬乾,或儲藏不當時,往往容易被黃麴黴菌或寄生麴黴菌汙染而產生此類毒素。它在我們生活中還是廣泛存在的,特別像黴變的花生、玉米、大米、瓜子等都會有。」
  • 全球首個飼料中黴菌毒素高通量檢測標準發布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1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最新農業行業標準《飼料中37種黴菌毒素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發布,並將於4月1日起實施。由該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制定的該項標準,是全球首個飼料中黴菌毒素高通量檢測標準;其成功研發並發布,擴大了我國飼料及畜產品中黴菌毒素監測範圍,提升了風險發現能力。 團隊首席、中國農科院質標所研究員蘇曉鷗介紹,飼料及農產品中黴菌毒素汙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給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帶來嚴重挑戰。
  • 牛奶裡的黃麴黴毒素哪來的?其毒性和致癌性最強
    抽查發現蒙牛、長富純牛奶兩種產品黃麴黴毒素M1項目不符合標準的規定。其中,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黃麴黴毒素M1超標140%。對此,蒙牛在其官網承認這一檢測結果並解釋造成產品不合格的原因,是當地奶牛飼料因天氣潮溼發生黴變,奶牛在食用這些飼料後,原奶中的黃麴黴毒素超標。  國家質檢總局24日公布了近期對200種液體乳產品質量的抽查結果。
  • 大冬天侃侃而談黴菌毒素,是在搞笑嗎?
    冬季,大家出門都恨不得把自己裹成個熊,那麼問題來了,在這低溫下,人都凍得不行了,黴菌毒素肯定也都被「凍死了」唄?的確是哈,隨便百度一下,黴菌毒素適宜的溫度都是.我特意替大家百度了一下:溫度對黴菌的繁殖及產毒力均有重要的影響,不同種類的黴菌其最適溫度是不一樣的,大多數黴菌繁殖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產毒或產毒力減弱。如黃麴黴的最低繁殖溫度範圍是6-8℃,最高繁殖溫度是44~46℃,最適生長溫度37℃左右。
  • 3種常見黴菌毒素對豬群危害極大,必須重視
    黴菌毒素是黴菌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對動物、人類和作物具有較大毒性的次級代謝物。目前已知的黴菌毒素種類超過30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黴菌毒素有黃麴黴菌、T2毒素和嘔吐毒素。這些毒素像幽靈一樣時刻縈繞在豬群的周圍,直接危害了豬群的健康,那黴菌毒素對豬群究竟有哪些影響呢?
  • 防止黴菌毒素作用 提高豬只性能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稱全球25%的糧食作物會受到真菌產生的黴菌毒素影響,引起黴菌毒素中毒病例。這些中毒通常是由於攝入了含有黴菌毒素汙染的飼料而造成的,它們會引起動物產生多種不同的臨床和病理症狀,大多數情況下還會與傳染性疾病有關。黴菌毒素的發生也有可能是某些未確診病例的真正原因。很明顯的是飼料中黴菌毒素的存在能夠產生明顯的經濟損失。
  • 三種黴菌毒素危害大,母豬流產小豬體劣,脫黴產品就選它
    豬的群體性生活使得黴菌毒素難免滋生,不及時進行外部和內部的消毒和殺菌對豬的機體的損害是潛移默化的。大部分的毒素在豬吃食後的半小時後,開始擴散在消化道中,豬的小腸是吸收黴菌毒素的主要部位。
  • 納米材料學: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檢測黴菌毒素
    當黴菌(真菌)在惡劣的環境中受到汙染時,會產生第二種代謝產物真菌毒素,以防止另一種真菌在同一物質上生長。一種黴菌毒素不會對動物和人產生影響,而另一些黴菌毒素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如今,對真菌毒素進行食品和飼料分析的常用方法是基於基於高效液相色譜法的複雜分析人員。
  • 黴菌簡單介紹
    但是,田間黴菌若在適宜條件下、在倉儲環境中也會快速繁殖,造成嚴重汙染。 黴菌生長條件四要素:碳水化合物(如玉米等穀物、飼料)、充足的水分(溼度在85%以上)、適宜的溫度(12℃~25℃)、氧氣。
  • 廣東地區飼料黴菌毒素檢測技術培訓交流會圓滿成功
    為貫徹實施《飼料衛生標準》,促進飼料行業規範化、標準化,切實提高飼料黴菌毒素快速檢測技術水平,保護生產經營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由廣東省飼料工業協會主辦,青島普瑞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辦的《飼料中黴菌毒素檢測技術培訓交流會》於2017年9月8日在廣州拉開序幕。
  • 誤食黴菌會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但並不是所有黴菌都有危害
    想像一下:您終於拿到了您最喜歡的三明治,第一口就意識到麵包被黴菌覆蓋了!這可能在您身上發生過一兩次,並且您可能擔心後果。實際上,身體對此有幾種不同的反應方式。我們了解了食物上的黴菌可能對身體產生的負面影響。
  • 黴菌毒素對人體危害大 市場呼喚食品檢測儀器積極參與
    食品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卻屢屢發生,其中,較為常見的一個重要隱患就是黴菌毒素。黴菌毒素主要是指黴菌在其所汙染的食品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它們可通過飼料或食品進入人和動物體內,引起人和動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損害機體的肝臟、腎臟、神經組織、造血組織及皮膚組織等。
  • 高溫多雨季節:注意預防食物發黴變質,提防黃麴黴菌毒素中毒
    黃麴黴菌毒素夏天,高溫高溼的時節,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這種,聽到它的名字都感覺有點害怕的東東:黃麴黴菌毒素。黃麴黴菌毒素最容易在夏季裡感染糧食、油料作物、堅果類食品,還有甘蔗、茶葉等。黃麴黴菌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是目前被人類發現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我們來看一看它的毒性能強到什麼程度?黃麴黴菌毒素的毒性有多強劇毒、毒性比氰化鉀高10倍,比亞硝胺高75 倍,比砒霜高6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