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毒素都是在高溫高溼條件下產生的嗎?答案當然不是!
近日,中國野生動物網就公布了幾種喜低溫氣候的黴菌毒素,下面就一起看一看。
玉米赤黴烯酮是由多種鐮刀菌屬黴菌產生。這類黴菌可在多種穀物上滋生,特別是在溫度中等溼度較高的環境下。低溫環境下的溫度波動可以導致該毒素的大量產生。此類黴菌最適的生長溫度為25℃左右。當環境溫度降低到10℃左右,溼度大於14%時,會激發黴菌發生一種次級代謝反應,這種次級代謝反應會導致玉米赤黴烯酮的產生。因此,北方的溫度溼度足以產生大量的玉米赤黴烯酮。
伏馬毒素也是由鐮刀菌屬產生,最易產生的溫度是15-25℃,穀物含水量大於20%或是水活性大於 0.9。鐮刀菌屬通常被稱作「田間黴菌」,因為這類黴菌的最適產毒條件即是在田間生長的環境下。在成熟和成熟之後經歷惡劣天氣的穀物中伏馬毒素尤其多。在北方當穀物在收割之前降溫、下霜或是降雪,都可增加伏馬毒素的產生。
單端孢黴烯族毒素也是由鐮刀菌屬產生的。它受作物品系、環境以及天氣狀況影響,比較適宜的水活度水平是0.96。在多雨、陰天、涼爽,溫度在6-24℃的天氣條件下對穀物進行收割時該毒素尤易發生。而且這些條件在北方極易出現,這也是為什麼從全球範圍看,嘔吐毒素是最普遍的穀物汙染物。
在此,也是提醒各位飼料廠商和養殖場戶朋友們(尤其是北方),即使是在冬季,也需對黴菌毒素多加防範,切勿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