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毀掉太陽系嗎?來 教你十招-航天,毀滅,太陽系,粒子加速器,黑洞...

2020-11-22 驅動之家

人類正在把自己的母星搞得千瘡百孔,天知道我們會不會把其他地方也搞砸?這裡我們列出了未來學家眼中10種可能毀掉整個太陽系的方法——還是無意間毀的。排名不分先後,前方高能預警。

【粒子加速器大災變】

粒子加速器運行時無意間釋放出的奇異粒子也許會讓我們面臨使整個太陽系完蛋的風險。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建造前,一些科學家就擔心這個高能加速器可能會撞出一些有害的東西,諸如真空氣泡啦、磁單極子啦、微型黑洞啦,也許還有奇異夸克團——strangelets,是一種假設的物質形態,類似於傳統意義上的原子核,但裡面包含著許多更重的奇夸克。

科學界譴責了諸如上述的憂慮,認為它們是「科學素養不足又想尋求關注製造轟動的人」所傳播的垃圾謠言。再者,大型強子對撞機安全性評估小組在2011年的報告中也得出了「對撞無危險」的結論。

牛津大學未來人類學院的研究人員安德斯·桑德伯格(Anders Sandberg)同意加速器不怎麼可能釀成災難,但警告稱如果奇異夸克團被洩露了出來,「那結果可能很壞」。

即便只是將火星這樣的行星轉換成奇異夸克團,假設轉換時間是1小時,而只有0.1%的行星質量被轉換為輻射,我們得到的平均光度將是太陽光度的大約4200萬倍,輻射的大部分還將是硬伽馬射線(「硬」輻射是指在能譜高能一端的輻射)。

哎呀。當然了,LHC不可能製造奇異夸克團,但將來地球上或宇宙空間裡的設備也許有能力製造出這種東西。

有假說稱,這些奇異物質也許存在於中子星內部的高壓之中。如果將來哪天我們一個不小心人為地製造出那樣的條件,我們很快就沒戲唱了。


美劇《閃電俠》中的粒子加速器爆炸

【悲劇的恆星工程】

如果人們在某個恆星工程中嚴重破壞了太陽、改變了它的狀態,又或者在期間搞砸了行星的動態,那太陽系就可能被玩脫了。

未來學家們推測,未來的人類也許會開展相當數量的恆星工程項目,包括「星球畜牧業」。

休斯頓大學的大衛·克裡斯威爾(David Criswell)在1985年出版的《星際移民與人類經驗》(Interstellar Migration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中將這種畜牧業詮釋為人類控制恆星的演變與性質的嘗試——包括延長恆星壽命,提取恆星物質乃至人工製造新的恆星。

為了讓太陽燒得慢些以延長恆星壽命,未來的恆星工程師移除恆星多餘的質量(恆星越大,消耗核聚變的原料就越快)。

但恆星工程也會帶來潛在危險。就像在地球上開展的地質工程一樣,恆星工程可能帶來各樣不可預見的後果,比如旨在減輕太陽質量的工作可能導致危險的燃燒,或使太陽光度減少到危及生命的程度。這些工程也可能對行星的軌道產生顯著的影響。


太陽出了岔子,太陽系也要悲劇了

【失敗的木星恆星化】

一直有人認為是時候設想將木星轉變成某種人造恆星了。不過這個做法也許會摧毀木星,然後團滅地球上的生命。

天體物理學家馬丁·福格(Martyn Fogg)在《英國星際學會志》裡建議,將木星恆星化是到木星的伽利略衛星(指由伽利略率先發現的木星四大衛星)上殖民的第一步。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未來人類可以在木星裡種下一個微型的原始黑洞。這隻黑洞的各項參數需要被設計得分毫不差,以防它達到愛丁頓光度。福格認為這最終將「為歐羅巴(木衛二)和蓋尼米得(木衛三)提供足夠的能量使它們的溫度一次接近於地球和火星」。

黑洞不斷吸引周圍介質,同時向外發出輻射。當其質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星體向外的輻射壓與向內的引力壓會達到一個平衡點,這時天體的光度被稱為愛丁頓光度。

聽起來不錯把,但如果出了差錯,後果可不堪設想。桑德伯格表示,最初這個系統也許運行良好,不過黑洞可能會增長到最終吞噬整個掉木星,然後發出橫掃整個太陽系的輻射。生命大滅絕、木星被吞到黑洞裡,我們的星系也就一團糟了。


要將木星變成下一個的「太陽」?

【破壞行星軌道】

當我們開始有能力改變行星或者其它星體的位置和質量的時候,打破太陽系微妙天體軌道平衡的風險也隨之而來了。

太陽系的軌道動態是十分脆弱的。據估計,一個輕微的擾動,都可能產生混亂乃至有潛在危險的軌道變動,原因在於行星之間存在軌道共振。這種共振由行星公轉周期的比例來表示。

其結果是,即使相距十分遙遠,在兩個軌道上運行的天體仍然能夠相互影響。這些星體有時靠近,有時又相互遠離,而這種周期性的接近也許會是比較小的那個星體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最終有可能離開它原有的軌道,甚至飛出太陽系!

在未來,混亂的軌道動力學可能會自然產生,也可能由於我們對太陽和行星的一些行動而被觸發,比如之前說的恆星工程。將火星移動到適居帶的嘗試也可能破壞軌道平衡。

另外,如果我們用水星和金星的物質製造戴森球(弗裡曼·戴森假想出的巨大球形結構,它將恆星包裹起來,從而獲得恆星大部分能量),也會極大地影響太陽系的行星動態。也許水星(剩下的部分)會被甩出太陽系,也許地球會被大天體(比如火星)撞上,誰知道呢。


用太陽附近行星的物質來建造戴森球,會改變行星原本的軌道狀態

【曲率引擎操作失誤】

裝配著曲率引擎的太空船當然相當酷,不過同時它也會帶來危險。飛船躍遷目的地的任何東西,比如一顆行星,都有可能被轉化為極大規模的能量。

曲率引擎可能依靠在飛船周圍製造負能量空泡來工作。曲率驅動會翹曲時空——在飛船身後時空將被「拉長」,而在它之前則會被「壓縮」——飛船的速度有可能超越光速的限制。


曲速場的示意圖

不過,這種「能量空泡」有可能產生巨大的災害。2012年的時候,一個研究小組計算了下曲率驅動引擎可能產生的傷害。

傑森·梅潔爾(Jason Major)在「今日宇宙網」(Universe Today)上解釋道:空間並非只A點與B點之間那些「虛空」,它充滿了有質量的粒子(有些則沒有質量)。這些粒子可能會被「掃」到躍遷泡上,集中在飛船的前面和後面。

當曲率驅動飛船從超光速飛行中退出並減速時,能量空泡所積累的粒子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結果是,飛船前方、目的地上的任何東西都會被這股能量摧毀。

研究論文總結道,由於飛船前方粒子的極端藍移,目的地的任何人都會被強烈的伽馬射線和高能粒子轟成渣。

他們補充說,短途旅行釋放出的能量之大也「足以消滅你面前的任何東西」。這個「任何東西」,指的可以是整個行星。而且,由於能量大小取決於旅途的距離,理論上來說,釋放的能量可能非常非常高。

【人工蟲洞事故】

理論上,用人工蟲洞來繞開星際旅行的限制真是美如畫。但在連續時空裡扯出一個洞時,我們要格外小心。

2005年的時候,伊朗核物理學家穆罕默德·曼蘇裡(Mohammad Mansouryar)提出了一個穿越蟲洞的計劃大綱。他假設如果我們能製造足夠多的「奇異物質」,理論上我們就能製造出能夠穿越宇宙時空的蟲洞,從而縮短太空航行時間。

穆罕默德的理論還停留在紙上,不過桑德伯格表示這樣做也許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蟲洞喉部需要的質能規模和一個相同大小的黑洞差不多。其次,時間旅行也許會讓虛粒子變為實粒子,並由於能量躍遷而破壞蟲洞。

除此之外,如果把蟲洞的一端建在太陽附近,也許會讓太陽的能量流失到那一端,或者給太陽系帶來大量的輻射。我們都知道,幹掉太陽沒什麼好結果,被輻射也好不到哪裡去。


蟲洞能在星際旅行中派上大用場,也可能惹出大麻煩

【什卡多夫推進器導航錯誤】

1987年,前蘇聯物理學家列昂尼德·什卡多夫(Leonid Shkadov)構思了一種被稱為什卡多夫推進器的超大結構。這個裝置能將整個太陽系移動到另一個相鄰的恆星系統那邊去。在將來,我們也許能用它從一個衰老的恆星附近移居到另一個更年輕的恆星那裡去。

亞當·哈德茲(Adam Hadhazy)在《大眾機械》裡解釋了這玩意的工作原理:什卡多夫推進器的設置很簡單——它不過是一個巨大的、圓弧狀的鏡子,凹的一側對準太陽。

建設者們將把它放在太陽引力與輻射壓的平衡點上,然後這面鏡子就變成了太陽的一個穩定靜止的「衛星」,在引力與輻射推力之間保持平衡。


推太陽嚕!朝哪推,算好了嗎?

由於凹面對著太陽,太陽的輻射在鏡子處反射回太陽,這能有效地用太陽的輻射能量推動它自己移動——反射的能量會產生一個微小的淨推力。

這能有啥問題?實際上,問題還真的挺多的:如果我們計算出錯,可能會把太陽系帶到宇宙,或者乾脆直接撞上其他恆星。

然後我們就討論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我們已經發展出了這種在恆星間旅行的科技,那我們也能知道如何操縱或影響太陽系外緣的小天體。而那時我們一定得小心。

桑德伯格警告道:「啊,要是讓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變得不穩定,你就等著無數彗星砸過來吧。」

【吸引到邪惡的外星人】

這一條十分簡單且容易理解。

如果地球人的「搜尋地外文明」(SETI)計劃成功了的話,我們可能很快就能帶著希望把友好的信息發給其他外星文明了。

不過,這也將提醒外星人「我們在這裡!」嗯,最後遇上的外星人肯定是很友好的,吧……是嗎?


如果來的是《火星人玩轉地球》裡的火星人……就一點都不好玩了

【馮·諾依曼探針與星際「灰蠱」災難】

我們也許會送出能夠自我複製的「馮·諾依曼探針」(von Neumann probes,一種設想中的能夠通過提取星際物質來自我複製的太空飛船)去徵服銀河系。如果我們沒給它們編好程序,或者某些人故意編入了進化算法——那麼隨著時間的變化,它們也許會突變成某種十分邪惡的東西。

最終,我們這些聰明的航天小玩意也許會殺回太陽系,用光太陽系所有資源進行自我複製,或者把太陽系撕成碎片並順便把我們也都幹掉。

與馮·諾依曼探針相似的東西,還有某種由更微小的、自我複製的結構組成的太空飛船:能指數級複製的納米機器人——「灰蠱」。它們有可能十分危險。灰蠱末日描述了這樣的場景:納米機器人的不可控自我複製消耗了整個行星的能源,目的是為了製造更多自己的分身。

由於單個體積很小,它們的集合將是一種看起來像液態的狀態。如果幾個小機器人踏上了從地球逃亡的飛船,那麼這種泛濫將蔓延整個太陽系,甚至包括太空站等大型結構。當灰色的洪流席捲太陽系,一切都將變成糊狀。

「灰蠱」即Grey Goo。今年一月新發布的RTS遊戲《Grey Goo》使用了「分子納米技術」這個概念,其中Goo族就是一種由納米機器人組成的智慧種族。


可自我複製的太空船會不會組團大鬧銀河系?

這可能是「費米悖論」的一種答案:外星文明不存在。弗蘭克·提貝爾(Frank Tipler)1981年就根據馮·諾依曼探針提出過這個觀點。如果外星文明存在的話,我們應該早就見過這種機器人了——或者早就被它們吞掉了。

不過卡爾·薩根和威廉·紐曼回應稱,由於馮·諾依曼探針自我複製十分迅速,(如果它們存在的話,與它們接觸的)銀河系裡的智能很可能絞盡腦汁想清除它們,而非創造它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至今沒見過馮·諾依曼探針之類的外星機器人的緣故。

——嗯,《星際之門》裡的Replicator……

【超級人工智慧】

創造一個超級人工智慧的潛在危險是,它有可能幹的事比「滅絕地球人類」要多得多——它的威力可能蔓延到太陽系,或許還會更遠。

「回形針末日」描述了一個超級人工智慧是如何把整個地球變成一大堆回形針的。這實際上是一個思想實驗,主要目的是讓一個程序計算「如何擁有最多的回形針」。而最終的結果是程序將認為這需要把整個地球全變成回形針。這個問題很緊迫。

一個超級人工智慧顯然不會做造一大堆回形針這種無聊的事,而可能無節制地給處理器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又或者將所有可用物質「電腦化」。一個超級人工智慧甚至可能產生一種急切的本能衝動,驅使它將程序的範圍擴大到整個銀河系。


超級人工智慧奧創

文末附送最後的,也是最可能的方法——讓太陽系對我們失去意義——通過「人類滅絕」達成。

相關焦點

  • 關於2300的思想實驗:太陽系毀滅報告
    2012年,一個研究小組通過計算得到了曲率驅動引擎可能產生的破壞力:A點與B點之間並非「虛空」,有質量的粒子(或沒有質量)可能會被「掃」到躍遷泡上,集中在飛船的前面和後面。當曲率引擎飛船在超光速狀態下減速時,能量空泡中所積累的粒子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這股能量能摧毀前方的物體。他們補充說,短途旅行釋放出的能量「足以消滅你面前的任何物體,甚至是整個行星」。
  • 太空飛行器裝備粒子加速器,速度可達到百分之一光速,輕鬆探索太陽系
    光速限制理論,把我們牢牢地困在了地球,飛出太陽系都是件難事。目前看來光速極限理論還是成立的,我們只能努力接近光速,想達到它或者超越它估計是不行了。探索太空的計劃才剛剛起步,這一階段的我們,主要目標還是太陽系。
  • 科學家最新思路,用黑洞作為粒子加速器,打破能量束縛
    相信很多朋友聽過粒子加速器,大學物理實驗肯定經歷過,我們都知道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源實現了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核反應。在此之後科學家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粒子加速器,目前最先進的粒子加速器是由70多個國家共同建造的,稱作大型強子對撞機。我們了解的重子、介子、輕子等幾百種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發現的。
  • 如果千萬億顆氫彈同時在太空爆破,能毀滅太陽系嗎?
    當然了,人類其實連地球都沒有完全的徵服,但是人類卻製造出了能夠毀滅地球的武器,那就是核武器。一旦地球上面的所有的核武器全部爆炸的話,那地球就徹底完蛋了。不過有人卻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把氫彈全部在太空當中引爆,太陽系能不能被炸毀呢?
  • 太陽系的「後院」裡有黑洞嗎?
    編者按: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銀河系中存在黑洞,那麼,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中有黑洞嗎?第九大行星會是黑洞嗎?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有多近?本文作者Dennis Overbye,原標題為" Is There a Black Hole in Our Backyard?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 大型強子對撞機能製造出毀滅地球的黑洞嗎?看看科學家們怎麼說
    在那裡,我們已經開始以粒子加速器所能達到的最高能量對撞質子。幾年前,我們打破了費米實驗室設定的2太電子伏特(太伏特,即10^12電子伏特)的記錄,將每個粒子加速到3.5太伏特,並使它們相互碰撞,從而獲得7太伏特的總能量。這一發現不僅使我們能夠創造出大量難以捉摸的基本粒子(如頂夸克,以及w和z玻色子),而且使我們能夠發現一種全新的基本粒子和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 假如一個黑洞穿過太陽系,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這部電影似並沒有按照計劃拍攝,我們也不知道好萊塢英雄們會如何拯救地球,而且在可以想見的將來,黑洞似乎也不可能闖進我們的太陽系,但未雨綢繆還是很重要,至少可以為我們的後代提供一些建議和思考。所以只能我自己來發揮了,實在不好意思。如果真有一個黑洞不請自來闖入我們的太陽系,究竟會發生些什麼事呢?
  • 黑洞成為大型粒子加速器的可行性
    黑洞是強大的純重力引擎,能夠強烈地拉動物體,使它們無法逃脫。當這些物體接近視界時,它們被加速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現在,一些物理學家建議利用黑洞的引力來製造兇猛的粒子加速器。新的研究發現,訣竅在於精心設置一切,這樣粒子就不會永遠消失在貪得無厭的黑洞中。
  • 我們不僅可以流浪地球,還能流浪太陽系
    而我們不可能一直如此幸運,毀滅我們的方式可多著呢(除去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毀滅)。在這種思路中做得更進一步便是今天要說的——流浪太陽系(打包太陽系)。如何流浪太陽系眾所周知在恆星乃至星系系統中,都是由質量小的星體圍繞大質量恆星(乃至大質量黑洞)做公轉運動。
  • 太陽系「老九」是個黑洞?
    天文學家當機立斷,2006年8月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決議: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普魯託悲慘退位,成了134340號小行星。  但第九大行星的王位,沒那麼容易取消。近5年來,一些新的發現讓人猜測:太陽系中或許存在一顆真正的「P9」(第九大行星)。
  • 太陽系真的有一個原始黑洞嗎?
    如果太陽系九號行星真的存在,這將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歷史性發現,它將重塑我們對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系統的理解。那麼,如果它根本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一個黑洞呢?在我們太陽系冰凍的腹地潛伏著某種巨大的東西,它似乎在拉扯著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微小世界。
  • 人類會親睹太陽系毀滅嗎?20億年後銀河系與大麥哲倫星雲驚天一撞
    20億年後,銀河系與大麥哲倫星雲的宇宙碰撞,人類會親睹太陽系的毀滅嗎?小行星撞擊地球如果你還以為只有小行星會撞地球,那你就OUT了。不過現在,你想過沒有,除了小行星外,在宇宙中還存在更高級別的磕碰,影響深遠,不僅地球,甚至太陽系、銀行系都會捲入其中。
  • 太陽系第九行星是黑洞?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後,太陽系現在只剩下八大行星,但是,多數科學家認為太陽系內應該存在第九顆行星。有的科學家猜測在太陽系外圍有一顆是地球五倍大的行星,有的則猜測它是一個只有蘋果大的,但是質量有地球10倍的原生黑洞。
  • 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竟可能是一個黑洞?
    原初黑洞是在宇宙暴脹時期開始形成的,物理學家把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叫做原初宇宙。在原初宇宙中,如果宇宙空間的能量密度有一個特殊的漲落,當局域空間的能量密度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形成原初黑洞的種子。隨後,隨著宇宙的演化,這些黑洞的種子會不斷吸積周圍的粒子,從而形成原初黑洞。
  • 太陽系有黑洞嗎?它圍繞太陽公轉嗎?
    黑洞按質量大小不同可以分為好幾種,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形成的是恆星質量黑洞,銀河系中央的人馬座A*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還有一種小黑洞名叫「原初黑洞」。「原初黑洞」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黑洞,它們最早形成於宇宙誕生初期。
  • 科學家承認,太陽系中可能存在微小的原始黑洞
    你可能聽說過太陽系第九大行星,這是一顆被認為存在於太陽系外圍的假想行星。科學家認為有一種可能性是,它根本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一個小黑洞。新的研究概述了探測這個假想黑洞的潛在策略,該研究最早將於明年開始。哈佛大學天文學家阿維·勒布和阿米爾·西拉傑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一種探測太陽系外葡萄柚大小的黑洞的新策略,該論文已被《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接受並發表。利用智利尚在建設中的Vera C. Rubin天文臺,天文學家可以通過觀察黑洞吞噬其它物質,來間接發現它。認為黑洞可能潛伏在那裡的原因與一系列無法解釋的天文觀測有關。
  • 太陽系是設計的嗎?科學家:他們一直在「暗中」保護地球
    自上世紀代以來,人類航天科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類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尋找文明,並希望利用先進的文明來發展人類文明,如果人類能夠得到文明的支持,人類有望克服諸如癌症、愛滋病、老齡化等問題,減少地震、海嘯和乾旱,人類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尋找外星和外星文明,但結果非常令人沮喪。
  • 「上帝粒子」能讓宇宙毀滅?
    物理學家發現,一種賦予宇宙中所有物質質量的基本粒子有朝一日也可能導致宇宙的毀滅,這種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即所謂的「上帝粒子」。該粒子所創造的「負能量泡沫」一旦與宇宙相撞,宇宙便會在瞬間灰飛煙滅,就像最初的大爆炸一樣突然。
  • 38億年後,仙女座星系衝撞銀河系,太陽系會毀滅嗎?
    在銀河系之外,大犬座矮星系是離我們最近的河外星系,它與太陽系相距2.5萬光年,與銀河系中心相距4.2萬光年。雖然銀河系的直徑至少12萬光年,但這是盤面直徑,其星盤厚度只有大約2000光年。所以大犬座矮星系不在銀河系中,而是位於銀盤之外。
  • 在太陽系內飛行叫航天,那出了太陽系叫什麼?錢學森早已取好名字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航天這個名字是錢學森給命名的,它的英文原文是Space,英文已是是空間,但是這樣的解釋給人感覺空洞洞的,讓人無法將其與太空遨遊相聯繫起來,於是錢學森提出,將其解釋為航天。很快,有關於「航天」一詞就在世界科研界流傳開來。